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知识获取性视角下隐性知识的转化和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知识在现代知识管理实践中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战略性资源,是决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高低的根本原因。为了研究隐性知识转移和溢出的交流机制,基于知识获取性的视角提出了一个知识转化途径的概念性模型,并在知识所有者意愿性或非意愿性交流知识的基础上,区分了知识转移和知识溢出模式,提出了个体之间、组织之间、区域之间三个层面的知识流转。  相似文献   

2.
组织内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机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ITKT)是组织内隐性知识转移的主要方式,直接关系到组织核心竞争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本文依据知识特性和转移具体方式两个维度,将知识转移划分为正式显性知识转移、非正式显性知识转移、正式隐性知识转移和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4种类型,比较了它们的特征。分别从个体间、个体与团队间、个体与组织间、团队间、团队与组织间5个视角,分真隐性知识和伪隐性知识两种情况,考察了组织内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的过程机理,建立了过程模型,提出了组织内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的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3.
基于情境管理的隐性知识管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隐性知识的情境依赖性,探索通过情境管理来克服组织内隐性知识管理中存在诸多障碍的方法.在主观背景、情境和客观环境三个层次上构建了隐性知识的生成、重用、转移和转化模型.从而.提出通过提升情境扩张性、创造共有情境、保持特定情境的稳定性等方法,可以为组织隐性知识的生成、分享和重用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机会.同时,强化情境激励方法的应用,为组织的知识活动提供动力和能量.  相似文献   

4.
知识密集型组织内实现知识共享的激励策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管理在知识密集型组织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如何促使员工进行知识共享从而达到组织收益的增加是实践中的一个难题.建立实现知识共享的激励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得出如果知识的贡献度很小,知识的隐性度很大,组织是没有必要进行激励的;对知识隐性度低的知识,组织采取团队激励比个体激励有效;如果员工的知识的贡献度大、知识的隐性度大,进行个体激励是比较适合的.  相似文献   

5.
组织隐性知识认知过程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揭示组织成员对组织中隐性知识的认知过程是组织知识管理理论研究的基础内容.结合组织知识管理的实践,将组织隐性知识分为技术类、认知类、决策类、个性类和信仰类,结合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分析并阐释了组织成员对每一类隐性知识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6.
基于知识特性的组织学习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分析的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对知识体系进行细分,首次提出了亚隐性知识的概念。通过对三种知识类别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亚隐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知识转移特点。亚隐性知识的学习重点是知识挖掘,而隐性知识的学习重点在于互动反馈,并据此提出了组织学习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知识管理视野下的隐性知识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本文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发现知识管理研究和实践中明显存在着重显性知识轻隐性知识的倾向。这与隐性知识在知识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极不相称。本研究通过对知识的分类和对现有隐性知识概念的梳理,对隐性知识有了一个较全面的界定,并认为隐性知识管理的内容和任务主要包括隐性知识的识别、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以及隐性知识的保有和创新这三个大的方面。  相似文献   

8.
目前关于组织间知识共享行为的研究,涉及知识距离和环境不确定性因素的研究很少.通过对长三角地区345家企业的调查,研究了知识距离、环境不确定性和组织间知识共享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对于知识距离和组织间知识共享之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知识距离是组织间知识共享前因变量,并对其产生影响;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对知识距离和组织间知识共享产生正向调节效应.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环境不确定性对组织距离和组织间显性知识共享之间没有调节作用,但对职业距离和组织间显性知识共享存在调节效应;技术不确定性对于知识距离和组织间隐性知识共享之间存在调节作用;市场不确定性对于职业距离和组织间隐性知识共享之间存在调节作用,但对于组织距离和组织间隐性知识共享之间并不存在调节效应.由此揭示了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对于组织距离和不同类型知识的影响是有差异的,这有助于企业进行知识实践过程进行预先设计和掌控.  相似文献   

9.
如何有效地管理和集成利用组织中的隐性知识资源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中国企业知识集成实践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研究从知识吸收的角度出发,考察知识吸收在隐性知识与知识集成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并将激励和组织氛围纳入研究框架,分析激励和组织氛围在知识吸收与知识集成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然后在相关研究评述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研究命题并构建隐性知识与知识集成关系的理论模型,最后指出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隐性知识为企业技术创新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共享、整合和利用企业内外部隐性知识的研究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现有文献对如何促进组织间隐性知识共享的关注甚少。本文选取中国东部地区的186家知识密集型企业为调查对象,探讨开放情境下核心企业的知识治理与组织间隐性知识共享的关系。研究发现:知识治理对组织间隐性知识共享具有正向影响,组织开放度在市场型和层级型知识治理对组织间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中均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但在社会型知识治理对组织间知识共享影响中的调节作用不显著。该研究可为企业在创新网络中获得基于知识治理的创新和竞争优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知识联盟与知识型企业的知识创新战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良  杨乃定  姜继娇 《软科学》2005,19(3):79-81
首先分析了知识型企业知识创新战略定位的三个维度,指出了知识联盟四种作用及其结构,并提出了在知识联盟作用导引下的三种知识创新促进机制,最后分别研究了三种促进机制对应于知识创新战略三个维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知识流动、知识链与知识链管理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顾新  李久平  王维成 《软科学》2006,20(2):10-12,16
从分析知识流动入手,界定了组织之间知识流动所形成的知识链,阐释了知识链管理的内涵、原则和目标。  相似文献   

13.
论知识创新与知识组织、知识管理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李景正  赵越 《情报科学》2000,18(10):909-912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已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本文提出实现知识创新的途径-加强知识组织与知识管理,在分析知识经济研究领域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加强知识组织与知识管理的几点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知识溢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知识溢出对区域经济的共同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知识溢出源于知识的外部性特征,本文通过对知识外部性特征的比较分析,进一步剖析了知识溢出的类型、属性和作用范围以及竞争因素对知识溢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知识联盟中的知识管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久平  顾新 《情报科学》2003,21(4):398-400
本文讨论了知识联盟的概念、特征、类型及作用,分析了知识联盟中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认为有效的知识管理是知识联盟成功的关键,提出了加强知识联盟中的知识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知识转移与知识发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尝试从仿生学和生物进化角度重新审视知识转移,基于知识发酵理论,剖析了知识转移的内在机理,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转移发酵模型,结合华为公司的实证研究,分析了知识转移发酵过程,并就如何促进知识转移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论知识链与知识管理   总被引:75,自引:4,他引:71  
本文对知识型企业的管理模式-知识管理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知识型企业应围绕知识链进行知识管理,阐述了知识链这个概念的含义和在知识管理中的作用。对三种管理模式“人本主义”-“知本主义”-“资本主义”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知识管理的内容和原则以及知识管理中的风险回避。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现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中出现的知识垄断和知识霸权危险,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若干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从知识组织到知识自组织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严娜  孙凌  李宏轩 《情报科学》2001,19(7):765-767,782
本文重新定义知识,并从知识组织与知识自组织比较的角度,给出了二者的定义,指出知识管理从知识组织向知识自组织发展的趋势。然后,进一步阐述了知识组织与知识组织的目标和研究领域。最后,文章分析了企业知识的内涵,指出企业知识组织与知识自组织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陈搏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139-142
在综述知识城市和社会知识管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知识城市的建设需要政府充分发挥社会知识管理职能。阐述了社会知识管理的必要性,结合知识城市建设的要求建立了社会知识管理的基本框架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