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复杂动态环境下企业战略转型的过程机制研究/FONT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少军  焦豪  冯臻 《科研管理》2011,32(1):60-67
    摘要:战略转型作为企业对动态变化环境的一种适应,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企业动态能力作为一种改变能力的能力,对企业战略转型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本研究从动态能力理论的视角分析企业战略转型的过程传导机制,认为转型背景下的动态能力由环境洞察能力、学习吸收能力、变革更新能力及整合重构能力构成,提出了企业动态能力、战略转型要素和转型成功之间的关系模型框架。随后的纵向案例研究表明:(1)企业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下能够实施战略转型并获得成功的前提与关键是具有与环境变化相匹配的动态能力,动态能力通过影响战略转型的关键要素,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转型成效;(2)动态能力对战略转型的影响是持续进行、不断提升的过程,企业只有持续培育和提升动态能力,才能顺利推进转型。    相似文献   

2.
曹红军  王以华 《软科学》2011,25(1):1-7,18
从环境动态性与信息管理、组织学习整合的框架出发,对上述因素在企业动态能力提升以及影响企业绩效过程中的作用角色、路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对处于动态环境中的组织学习和动态能力的提升有正向的中介影响作用。此外,环境的动态变化也会通过信息管理与组织学习的正向中介作用积极地影响企业动态能力,进而通过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对企业的绩效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熊焰  孙红军  周钟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7):210-219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定量并模拟全球创新网络的多重嵌套与企业动态学习能力的协同演进能力。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全球创新网络的多重嵌套与企业动态学习的演进路径为:知识探索↑→本土创新网络嵌入↑→海外创新网络嵌入↑→海外知识内化↑→知识转化↑→企业动态学习能力↑;随着企业创新嵌入的深入,其全球创新网络演化驱动三要素中,本土创新和海外创新网络的演进对企业动态学习能力提升均有边际递增效应,同时创新战略、本土国家的创新网络环境和东道国家的创新网络环境对企业动态学习能力都存在显著影响,但影响的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
企业为什么能够盈利以及如何获得超过行业平均利润的经济租是战略管理领域研究的永恒问题.动态能力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其对处在动态复杂变化环境中的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尤为重要.通过文献梳理总结出动态能力激活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企业家精神、组织学习机制和激励机制.企业家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其决策正确与否对企业动态能力激活与否关联重大,其在动态能力激活过程中扮演了助推器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组织情境视角构建了企业动态能力形成的作用模型,对有机结构、创业精神和建设性冲突与企业动态能力形成的影响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通过对建筑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有机结构、创业精神和建设性冲突对企业动态能力形成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有机结构的层次化和创业精神的冒险性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影响效应却并不明显。最后本文结合实证研究结果,从组织情景视角提出了培育和提升企业动态能力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结论丰富和完善了动态能力形成的前因研究,对企业战略实践有较强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企业家学习作为企业家感知、获取和使用企业家认知资源的认知过程和行为过程,是知识获取与应用以及复制与传播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其对企业家自身个人能力提升以及企业层次动态能力的构建影响重大。因此,本研究通过对企业家学习、企业家能力和动态能力的概念进行清晰界定之后,从企业家能力理论的视角提出了企业家学习对动态能力的影响传导机制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案例研究方法选取安徽国通亿创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本研究提出了理论概念模型。本研究表明,企业家通过基于经验的学习、基于教育系统的学习和基于社会网络的学习获得个人和企业所需的知识,从而首先获得个人企业家能力的提升,接着通过知识的传播影响并构建企业层次的动态能力。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提升企业动态能力是企业适应环境快速变化、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但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影响因素,目前学术界对之并没有一致的看法。基于行为科学原理和企业组织能力的一般构成要素,提出了一个新的动态能力影响因素模型,为实际管理工作者构建和提升企业的动态能力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在回顾企业动态核心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产业集群动态核心能力的概念。通过分析产业集群核心刚性以及集群动态核心能力构建的必要性,从集群学习视角探讨产业集群动态核心能力的培育、更新和提升。  相似文献   

9.
《软科学》2015,(5)
以我国高科技企业为样本,研究了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机制及影响结果。通过纵向追踪研究发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分权式组织结构的设计和创业导向均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分权式组织结构和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均通过动态能力的中介效应实现;环境动态性在企业动态能力与组织绩效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即组织面临的环境动态性越高,企业动态能力对组织绩效的正向影响就越显著。  相似文献   

10.
刘宇  马卫  刘大庆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3):135-139
基于企业动态能力理论,从微观视角对我国汽车产业升级进行研究,提出了汽车产业升级的内涵和维度,即汽车产业升级的内涵包括市场感知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和社会网络能力,汽车产业升级的维度为汽车企业全球价值链上价值量的提升,最后提出汽车产业升级微观机理模型。  相似文献   

11.
提出动态能力是一个多属性组成的复合研究框架;基于文献分析和活力系统模型,进一步提出动态能力的5种维度模型并研究其内在关系。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动态能力首先是一个"活力系统",由战略革新、企业学习、运营管理、内外协调和资源交互5种能力构成;同时动态能力是一个能力整合系统,其构成维度间存在着有机联系,相互依存并相互影响,而动态能力就是通过5种能力的相互联系和促进不断改进、演变,促进企业适应环境的不断变革。  相似文献   

12.
动态能力视角下的战略转型过程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动态能力能够使企业适应动态变化环境,对战略转型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从动态能力视角分析转型过程机理,认为转型背景下动态能力由环境洞察能力、规划设计能力、组织学习能力和变革领导能力构成,提出动态能力视角下的战略转型过程机理模型,阐述模型中各维度关系及作用路径。随后纵向案例研究表明:(1)转型动因、动态能力、转型准备、转型实施、转型整合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影响战略转型的主要因素。只有明确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才能更好实施转型。(2)转型关键在于具备能够抓住转型关键因素的动态能力。动态能力贯穿转型全过程,能够使企业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有效整合资源,顺利推进转型。  相似文献   

13.
联盟能力的基本架构及其提升联盟绩效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联盟能力研究单一性、片面性和静态性的现状,在对联盟能力理论基础——动态能力观进行进一步完善和拓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整合动态能力观(IDCV)的联盟能力基本构架及其提升企业联盟绩效的内在机理,即联盟能力是由运营能力、提升能力和协控能力构成的能力整合系统,联盟能力提升联盟绩效的源泉来自于运营能力、提升能力和协控能力三种能力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14.
李长江  尹佐峰 《科教文汇》2012,(22):188-190
随着现代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加之企业竞争日趋激烈,本文从动态能力角度,对现代企业价值链进行系统的分析,揭示动态能力与价值链的作用机理。是从发展的、动态的角度,对价值链每一环节的研究,深入分析了动态能力对价值链各个环节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5.
卢启程 《情报科学》2008,26(3):448-452
在回顾动态能力理论发展,研究动态能力的知识构成的基础上,综合应用知识管理的“内容观”和“过程观”思想,提出了动态能力演化的知识活动概念模型,对企业动态能力形成的知识活动及其内在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研究制造业信息化的功能结构与知识创新促进机制。从外在均衡特性和演化周期模型的视角分析制造业信息化的动态过程,在此基础上,研究制造业信息化功能结构的变革过程以及知识创新促进机制的调整过程。  相似文献   

17.
从循环经济发展角度研究了低碳技术及产业发展集成的必要性,对影响低碳技术和产业发展集成动力机制因子进行了必要归类,对其动力机制及其动力因子做进一步详细阐述与论证,进而针对低碳技术和产业发展集成的动力机制构建分析模型.研究发现:环境与资源压力、公众意识需求、政府支持与推动、企业长期发展推动及高管对低碳技术的重视是促进低碳技术与产业发展集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集群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动态能力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动态能力的视角探究集群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首先从静态角度出发,指出基于集群自身特性所带来的集群竞争优势,其长时期会形成集群“静态优势刚性”,使集群竞争优势难以持续获取:引入动态视角,分析持续竞争优势的构成要素,构建出四维式集群动态能力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基于动态能力的集群持续竞争优势获取机制;最后指出今后相关领域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