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颠覆式创新是新创企业立足市场、实现后发赶超的有力工具,新创企业可以通过价值网络构建实现颠覆式创新。而企业能力的感知、捕捉、重构等功能使企业能力成为研究价值网络演变的有利视角。因此,从企业能力视角入手,基于理论推演和案例解析,构建了企业实现颠覆式创新的价值网络演变路径,由此高效框定了企业层面的价值网络构建举措,明晰了开展颠覆式创新不同阶段对于企业的差异化能力要求。最后给出管理启示,旨在为新创企业通过颠覆式创新实现后发赶超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颠覆式创新是新创企业立足市场、实现后发赶超的有力工具,新创企业可以通过价值网络构建实现颠覆式创新。企业能力的感知、捕捉、重构等功能使企业能力成为研究价值网络演变的有利视角,因此从企业能力视角入手,基于理论推演和案例解析,构建企业实现颠覆式创新的价值网络演变路径,由此框定企业层面的价值网络构建举措,明晰开展颠覆式创新不同阶段对于企业差异化能力的要求。最后给出管理启示,旨在为新创企业通过颠覆式创新实现后发赶超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扎根理论方法为主导工具,对比亚迪开展颠覆式创新的过程深入剖析,并通过情景化方式,从理论高度构建后发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耦合模型。研究发现,在颠覆式创新不同发展阶段,后发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形成不同的耦合模式,并通过技术、经济、关系的双向嵌入耦合互动,从而实现耦合效应的逐步增强,进而构建技术与市场的双重竞争优势以打破现有的技术范式和竞争格局,实现跨越式赶超。  相似文献   

4.
以扎根理论方法为主导工具,对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开展颠覆式创新的过程深入剖析,并通过情景化方式,从理论高度构建后发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耦合模型。研究发现:在颠覆式创新不同发展阶段,后发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形成不同的耦合模式,并通过技术、经济、关系的双向嵌入耦合互动,从而实现耦合效应的逐步增强,进而构建技术与市场的双重竞争优势以打破现有的技术范式和竞争格局,实现跨越式赶超。  相似文献   

5.
本文聚焦后发企业的逆向创新问题,通过将企业内部创新能力与外部创新网络相结合,基于本土企业逆向创新案例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总结后发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逆向创新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 本土市场创新为后发企业创造多元化的逆向创新机会;作为后发企业逆向创新系统中的两个重要子系统,创新网络嵌入与基于本土的产品开发能力之间的良好互动,共同促成逆向创新的发生与实现;基于全球创新网络嵌入,促进后发企业实现逆向创新的演化升级.本研究丰富了后发企业自主创新路径的相关研究,加深了对后发企业逆向创新的认识,为本土企业逆向创新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杨桂菊  陈思睿  王彤 《科研管理》2020,41(3):164-173
处于后发劣势的本土制造企业,已经很难通过跟随和模仿创新实现赶超。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和丰富多样的市场需求,为本土制造企业提供了颠覆赶超的机会。但已有研究对颠覆性创新实现过程与机理的研究较为匮乏。通过对小米公司的探索性案例研究,构建了本土制造企业实现颠覆性创新的理论模型。模型表明:基于非主流的低端市场、利基市场的市场定位颠覆,差异化的服务设计颠覆以及运营模式颠覆是本土制造企业颠覆主流市场在位企业,实现成功赶超的有效模式。知识搜索(同行搜索和跨界搜索)是本土制造企业实施颠覆性创新的知识与信息来源,机会能力是本土制造企业通过知识搜索实现颠覆性创新的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后发企业进行创新追赶时,推动企业价值网络演变逐渐成为其开展颠覆式创新的重要方式。本文基于价值网络理论,将颠覆式创新划分为进入期、追赶期和破坏期。进一步研究发现,价值网络演变聚焦于市场、技术和合作关系三要素,颠覆式创新视角下后发企业的价值网络演变主要经历识别组建、迭代更新和拓展深化等过程。最后,本文借助小米手机案例探讨了后发企业开展颠覆式创新过程中进行价值网络组建和升级的具体路径。随着颠覆式创新的阶段性演变,后发企业应围绕市场和技术的互动关系制定价值网络演变应对策略,通过强化合作关系促进价值网络融合以构筑庞大的企业生态系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的实现不仅存在技术性能的越轨提升,更需打破市场认知劣势,得到市场检验。然而,现有研究尚未关注到市场认知的重要性,对其作用机制和演化过程未有系统性分析。本文采用纵向多案例研究方法,以滴滴出行、美团和Airbnb等颠覆传统“食住行”行业的创新案例,审视后发企业市场认知的演化路径。研究发现:后发企业的市场认知呈现出差异化形象、卓越者身份和领导者地位等状态演化,以驱动企业历经初创期、追赶期和成熟期的发展,实现对传统在位者的颠覆;初创期,后发企业受利基诱导,通过疏离行动和价值建构等塑造机制,以形成差异化形象实现新市场进入;追赶期,后发企业受竞争驱动因素影响,采取强化行动和方向重塑等转化机制,以树立卓越者身份实现新市场进阶;成熟期,后发企业由未来趋势引导,采取分化行动和未来引领等隔离机制,以占据新兴行业领导者位置,完成市场认知演化。综合本文的理论研究模型,为指导后发企业突破市场认知劣势,实现颠覆性创新提供有益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9.
张帆  伍晨 《软科学》2023,(8):1-8
基于产业组织理论,构建不同知识吸收能力和溢出水平下的博弈理论模型,给出在不对称市场结构下,领导企业和后发企业两类企业进行创新活动选择模式的最优策略,并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讨论政府创新支持政策对企业创新模式选择造成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随着创新产品补贴的增长,领导企业倾向选择渐进式创新,创新投入补贴水平的变动对领导企业创新模式选择无影响;两种补贴方式均会促使后发企业选择颠覆式创新,而且创新产品补贴比创新投入补贴更有效。  相似文献   

10.
没有遵循传统后发国家和企业依托技术学习、低成本生产要素嵌入全新产业链的模式,而是关注后发企业如何通过价值创造影响创新生态参与者的行为。选取5家光伏产业中国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过程追踪的历史方法,研究了本土企业嵌入和重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过程机制。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制度机会窗口创造市场容量与现有创新生态系统无法满足之间的矛盾,导致的市场需求结构失衡,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演化的外部动因。(2)后发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组织或者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是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演化的内部动因。(3)创新生态系统结构变化与后发企业整合内外部资源、把握需求机会能力的提升之间不断的正反馈,是后发企业持续推进下一个阶段生态结构演化的关键。理论层面,研究突破了基于"日韩经验"追赶研究范式和欧美传统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局限,全面拓展"新兴经济大国"场景下的产业创新相关理论,进一步发现了后发企业嵌入和重构产业生态系统的情境下,制度窗口、市场窗口创造的外部机会,以及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组织模式创新互动的关系。实践层面,研究通过诠释市场结构失衡和企业资源、能力匹配的协同关系,提供了后发企业发展新兴产业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聚焦于后发企业追赶领先企业的行为,从创新方式和策略选择两个方面,选取颠覆性创新和柔性策略相关指标,采用定性比较分析(fsQCA)分析得出后发企业追赶领先企业的成功路径,并找到追赶路径中的核心条件和边缘条件。分析结果表明颠覆性创新对后发企业追赶领先企业有积极影响;采用柔性策略可以避免追赶过程中不必要的竞争,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优势;多元化创新方式和柔性策略交互作用下可以提高后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优势。根据研究结果给出建议,寄希望为后发企业追赶提供理论支撑,提高后发企业追赶领先企业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破坏性创新理论为后发企业追赶提供了跨越式发展途径。通过对后发企业追赶和破坏性创新理论相关文献的梳理,基于后发企业视角重新阐释破坏性创新内涵,从内部组织和外部市场、技术及政策的多维角度整合破坏性创新影响因素,继而从破坏性创新的时机选择和路径两个方面总结后发企业破坏性创新的实现方式,探索性地构建基于后发企业视角的破坏性创新的理论框架。最后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提出高端破坏性创新、破坏性商业模式创新和破坏性创新定量研究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3.
      后发企业在追赶过程中如何选择最佳追赶时机、如何规避追赶陷阱、如何进行能力重构等问题一直是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剖析一家芯片企业过去15年间的成败得失,对上述问题进行逐一解答。研究发现:市场需求状况、市场分层结构、技术迭代速率、技术获取成本、产业分工体系、产业知识流动等时机因素在后发企业快速崛起和高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还发现:组织惯性陷阱、创新范式陷阱、品牌低端化陷阱是后发企业在追赶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陷阱,企业要想规避上述陷阱,需要从组织学习、组织保障、创新协同、创新来源、品牌定位、品牌维护等方面寻求相应的对策和方案。上述研究发现丰富了现有后发追赶理论体系,同时,为处在探索和追赶之中的中国后发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As leading East Asian latecomer firms begin to compete on the basis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in-hous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they appear to confront a difficult strategic dilemma. Should they compete as R&D and brand leaders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or should they continue with their tried and tested formula of low cost catch up competitiveness? Most studies of East Asian firms focus on catch up innovation processes. By contras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hallenges facing latecomer firms in the transition phase from catch up to leadership status, in order to assess the ‘strategic dilemma’ argument and examine the nature of transition innovation. Based on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leading Korean firms, the paper contends that the strategic dilemma argument is a misleading oversimplification of the main innovation challenges facing most Korean firms as they become more technologically advanced. Most of the major exporters (or chaebol) offer a portfolio of products, some of which are technologically advanced and others less advanced. Corporate innovation strategies tend to be executed in relation to the needs of specific products (or closely related product families) rather than ‘the firm’ in its entirety. In addition, many firms in many product areas have yet to reach the innovation frontier stage and even the leading chaebol continue to produce large volumes of products under sub-contracting and licensing agreements. Firm strategies tend to embody a mix of leadership, ‘followership’ and latecomer positions according to the product portfolio of the company in question. The study identifies various strategic options and difficulties facing Korean firms during the transition process and points to promising future research on latecomer transition.  相似文献   

15.
后发企业赶超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平  廖春晓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6):149-153
东亚后发企业赶超的成功实践,使研究后发企业赶超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文章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在后发企业赶超的含义、机会、手段、路径和内外部条件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指出了后发企业要实现赶超需要选择合适的赶超路径,需要内外部条件的匹配和有效耦合,这种内外部条件的匹配是后发企业赶超的必要条件。最后对其进行了简要的评价,并结合当前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特点,对广西等后发地区的企业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人才、资本、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速度进一步加快,这不但为本土后发企业带来了众多的前沿技术和管理经验,也为其捕捉市场机会、实现后发赶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文以破坏性创新理论为基础,对后发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时机选择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研究发现,市场需求成长率、需求偏好动态性、市场分层清晰度、技术迭代速率、技术创新空间、技术获取难度、产业发展前景、产业垂直分工体系、产业内部知识流动、税收优惠力度、人才储备制度、政府服务体系、融资体系建设等时机因素在后发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彭新敏  吴晓波  吴东 《科研管理》2022,43(7):135-143
核心技术与互补资产是后发追赶过程中两种不同的主导策略,后发企业往往面临两种策略如何选择与平衡的难题。本文通过海天塑机集团2001~2017年在全电动注塑机技术领域追赶的案例研究,发现后发企业由后二次创新向一次创新的超越追赶动态过程中,主导追赶策略经历了从核心技术到互补资产再到二者并重的演化;从组织双元视角看,在该过程中,企业经历了从探索与利用序列交替的间断型平衡模式向探索与利用共时进行的双元型平衡模式的转变。本文研究发现不仅揭示了后发企业从后二次创新向一次创新的超越追赶机制,同时深化了我们对后发追赶动态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应瑛  刘洋 《科学学研究》2015,33(12):1867-1882
新兴经济体的后发企业经过多年的追赶,以自身特有的方式不断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以更加低廉的成本生产制造出近乎世界一流技术水平、且更加适合中国情境的节约型创新成果。那么后发企业如何进行用更少资源为更多人创造更大收益的(less-is-more)节约型创新?本研究通过对新兴经济体中两个传统制造企业的九个节约型创新产生过程的多案例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外部知识来源和先前组织经验是节约型创新的前导促发条件。第二,即兴学习、试验学习与组织经验的循环是促进节约型创新产生的主要本土努力模式。第三,组织先前经验与试验学习的链条是促进节约型创新修正与完善的主要本土努力模式。第四,即兴学习与试验学习的互动是后发企业驱动节约型流程创新和产品创新的重要本土努力机制。本文的这些结论对节约型创新、后发企业追赶、组织学习等文献有着重要的理论启示,并对中国的后发企业管理者有着重要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