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产业创新系统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研究,但是缺乏对各创新系统之间关系的研究。如果不理清各创新系统之间关系,就难以深刻、完整地把握创新系统的状态和运行,也难以科学地指导创新政策的制定。回顾了创新系统研究演进,尤其是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和产业创新系统,并探讨了国家创新系统与区域创新系统、产业创新系统之间的关系。创新系统的研究可能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构建多层次框架,统领从微观企业到中观产业和区域,再到宏观层面的国家,乃至全球创新要素之间的关系;二是研究某一地理尺度(如国家、区域)上产业创新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产业集群构建区域创新系统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对产业集群创新和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认为产业集群系统与区域创新系统并非等同关系。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区域创新系统包含产业创新系统;从内涵上讲,两者有重叠之处,但并不完全重合;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是区域创新系统的基础,但不是核心。最后对基于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作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后发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是区域内产业组织与治理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产业创新维度上,表现为企业在参与全球产业分工过程中通过技术学习获得自主创新能力。在区域治理维度上,表现为从扩大生产向激励创新的转变,以实现区域内的知识供给与流动。深圳草根型区域创新系统根植于其管治型区域生产系统,并呈现出向网络型区域创新系统的阶段性转变。这一案例对知识资源稀缺的后发区域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系统动力学视角构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能力与融资环境仿真系统,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产业创新能力与融资生态的耦合演进阶段,并探索不同创新情景对融资环境耦合协调阶段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能力与融资环境长期处于基本协调和中度协调状态,系统仿真结果预测将于2019年跨入高度协调。(2)创新能力的增量改变对系统耦合协调程度有不同程度的正向改善作用,创新资源的拉动作用最为显著,人工智能产业的生态情境依赖性决定了政府在对资金量总体供给进行适度引导的同时应避免陷入"政府干预陷阱"。  相似文献   

5.
区域创新系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然而,区域创新系统作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其创新模式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本文关注的重点在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模式以及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和特性相配套的产业政策。文章首先在区域创新要素分类的基础上,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模式进行了划分,然后根据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将创新系统与产业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区域创新系统作为连接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产业政策的纽带,以期得到适合产业发展的、与区域创新系统相配套的科学政策、技术政策、创新政策。  相似文献   

6.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广西区域创新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受到多种影响因素的制约,不同因素所起的作用也不同.系统动力学方法为确定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和重要程度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简要介绍了区域创新系统概念、系统动力学方法,以广西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区域创新系统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广西区域创新系统模型的总体框架.通过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动态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人才和资金是制约广西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瓶颈要素,进而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继纳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在生态环境领域位居极为重要区域战略地位的青海,迎来新的战略机遇。迫切需要青海顺应发展趋势,紧抓战略机遇,围绕构建绿色生态型产业体系,培育引聚战略科技力量,引导创新要素聚集,提升产业创新系统能力和区域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8.
创新系统研究述评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创新研究,肇始于20世纪早期熊彼特的工作,经过战后的线性模型、环节互动模型和以厂商为中心的模型之后,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个从系统的观点来研究创新的新思路.无论是国家层次上创新,还是区域层次上、产业层次上的创新,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由多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一个系统,即创新系统.创新系统首先是在国家层次上展开研究的,即国家创新系统;而后,学者们又在区域层次上对创新系统进行探讨,即区域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成熟,而产业创新系统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9.
基于创新系统的产业生态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琨  隋映辉 《科学学研究》2008,26(1):191-198
 本文从广义角度界定了基于创新系统的产业生态转型内涵,建立创新系统与产业生态转型互动的结构和运作模型,并设计了创新-转型互动系统的协调发展测度模型,最后通过实证分析,提出基于创新系统的产业生态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复杂系统观的区域物流协同创新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复杂感知反应系统理论以及区域物流设计规划方法,对区域物流系统协同创新与演化进行研究。指出区域物流系统两类协同进化路径以及感知反应边界(创新边界带),分析系统创新与演化的三种动力:社会经济动力;产业间协同动力;产业内动力,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阐释低碳科技创新的价值,明确低碳科技创新促进生态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功能定位,并从政府政策引导、经济利益驱动、竞争与协作、信息共享、以生态产品质量改善为目标的低碳技术持续创新等方面构建了以低碳科技创新促进生态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若干机制。  相似文献   

12.
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核心载体是引领带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形成创新驱动内生动力、提高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培育核心载体需要以构建创新驱动核心动力为目标,从加强创新要素保障、优化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创新生态环境、提高产业创新驱动能力、培育创新型企业等方面,强化更高级别、更深层次的自主创新发展基础,不断激发核心载体创新潜能.以广东惠州仲恺高新区为例,在分析其打造核心载体的基础条件及面临挑战基础上,提出构建更有创新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完善开放式创新驱动体系,壮大创新型企业规模,不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形成惠州创新引领区、先导区和示范区,成为带动惠州经济实现后发赶超的主引擎.  相似文献   

13.
在阐述经济发展-创新能力-生态环境交互协调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物理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数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近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流域考察期内的整体发展属于初级耦合协调阶段,具体表现在区域间协调度低,区域内经济、创新、生态三系统间发展不均衡:东部3省市耦合协调度高,系统间呈良性共振发展;中西部省市耦合协调度偏低,部分省市经济和环境的发展曲线异向运行趋势显著,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与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不匹配;个别区域的创新能力对经济和生态的支撑作用仍不明显,其发展的"孤岛"态势造成对其他系统的溢出效能甚微,对优化产业结构、反哺经济和环境的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4.
西部江河上游地区是我国的重点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和生态脆弱区。流域尺度生态重建与水资源调控是构筑西部生态屏障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生态重建的流域水资源调控模式研究尚属探索阶段,加强其水资源调控机理认知、政策模拟与模式构建的系统研究,合理选择适合西部实情的流域水资源管理模式和政策体系,才能有效推进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有机结合,实现水资源调控从工程性、资源性的“供给管理”模式向生态化、社会化的“需求管理“模式的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借助于“两控区”政策冲击,选取1994—2010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和国家专利数据,运用倍差法,研究了环境规制对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环境规制显著地促进了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且在长期内其政策效应呈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使用不同的产业转型升级指标等稳健性检验表明,我们的结论基本不变。同时,政策效应存在地区异质性,即它只是显著地促进了中部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机制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并不是通过资本深化渠道和外资溢出效应渠道,而是通过技术创新渠道倒逼了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6.
通过探讨区域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优化的耦合协调机制,构建二者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以及空间计量模型,对2008—2017年我国30个省域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优化耦合协调发展程度、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域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优化水平,以及两者耦合协调度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区域间差距不断扩大。各省域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299~0.654之间,大部分地区仍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整体显现出“东高、中平、西低”的空间格局,以及“高高—低低”集聚的空间关联性。产业结构生态化水平、市场竞争程度、政府科技创新支持、环境规制、区域城镇化率等因素对我国省域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并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特征。据此,基于这些驱动因素的异质性影响,提出了促进区域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差异化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韩军  孔令丞 《科研管理》2022,43(7):115-123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提出,产业结构的调整任务更加艰巨。基于该背景下,本文从产业结构调整幅度与调整质量的双重视角下检验产业结构调整是否促进了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并阐述产业结构调整与创新绩效演化机制。研究发现,在全国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对创新绩效不仅具有显著的影响,而且产业结构调整也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分地区检验发现;产业结构调整对创新绩效影响对不同区域存在异质性。进一步通过门槛模型检验,发现产业结构调整对创新绩效提升前期存在具有累积效果“S”型特征,只有产业结构存量达到存量跨过门槛值,才能有效促进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生态工业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多种企业和嵌入关系组成,园内各生态企业间构成“产业生态链网”,链网中的企业相互促进,互惠互利,构成了产业耦合共生网络系统。为分析生态工业园产业耦合共生网络的发展水平,应用灰关联模型对油气资源型城市生态工业园产业耦合共生网络生态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通过经济、环境、物质减量循环和网络结构关联度分析能反映产业耦合共生网络生态效率的总体水平及网络稳定性状态,进一步验证了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要区域发展战略之一,强化产业创新能力是京津冀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协同发展、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打造全国创新驱动新引擎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DSR模型构建产业创新的指标体系,对京津冀产业创新能力进行测算发现,2014年以来,京津冀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在动力、状态、响应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2018年后呈加速提升之势。但三地产业创新协同发展仍处于初期水平,存在创新能力发展极化效应显著、创新分工合作机制不完备、创新链和产业链难以有效衔接等问题。对此提出优化产业创新格局、完善人才保障制度、巩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研发成果转化应用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喀斯特贫困山地的生态重建:区域范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针对喀斯特山区的贫困与环境退化的现状,提出了喀斯特山区以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人类生态系统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重建战略,其核心是整体人地系统的生态优化。基于所提出的生态重建战略构想,本文以贫困和环境退化均很典型的贵州织金县为区域案例,通过现状调查与分析,针对土地退化为主要形式的环境退化,确定以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为该地区生态重建的主要内容。并且采用目标规划模型,针对不同的工农业产出要求,对土地配置和产业结构进行了相应调整,为该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生态重建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