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日东海争端的现状与解决前景路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建国 《未来与发展》2009,30(5):97-100
东海争端的焦点是划界原则和钓鱼岛归属问题,中国主张以大陆架原则划界。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而日本提出中间线原则并占有钓鱼岛。本文论述中日两国东海争端的内容、现状和实质,从历史、国际法和逻辑角度阐述中日东海争端中中国立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并分析东海油气资源对中国石油安全的意义,最后提出东海争端解决的前景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各国对能源的需求.东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而日本是一个资源极度贫乏的国家,能源之争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划界之争成为严重影响中日关系的问题.本文从国际法的角度来分析中日双方不同的主张,并指出共同开发是解决中日东海问题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各国对能源的需求。东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而日本是一个资源极度贫乏的国家,能源之争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划界之争成为严重影响中日关系的问题。本文从国际法的角度来分析中日双方不同的主张,并指出共同开发是解决中日东海问题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4.
今年7月,日本一右翼团体不顾中国人民和世界舆论的强烈反对,在我国的钓鱼岛修筑了一座灯塔;8月18日,日本右翼团体又在岛南侧竖起了一块画有太阳旗的牌子;9月9日,日本右翼分子再次登上钓鱼岛建造灯塔。日本右翼势力之所以接二连三地对钓鱼岛列岛进行侵占、修筑灯塔,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企图通过一系列举动给世人造成拥有钓鱼岛管辖权和支配权的假象;二是夺占了钓鱼岛,就可在东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划界上获得较主动的地位,并可从该海域中攫取大量的油气资  相似文献   

5.
联合国规定,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有缔约国必须在2009年5月13日前,提交本国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案给联合国划界委员会审议。否则其有关要求就不会得到承认。在此特殊背景下,我南海各邻国纷纷通过不占而宣或不宣而占等手段为自己圈地,侵犯我南海主权。  相似文献   

6.
东海外海海域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王芳  康建成  周尚哲  郑琰明  吴涛 《资源科学》2008,30(10):1592-1599
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2002年发布的全球海域硝酸盐和磷酸盐及温盐数据库资料(WORLD OCEAN DATABASE 2001),研究东海外海海域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的三维时空过程。结果表明:表、底层硝酸盐和磷酸盐浓度均从西向东减少,底层水至东海大陆坡—冲绳海槽又出现高值;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流向东海入侵路径在底部呈现营养盐浓度高值带;表层营养盐的浓度普遍低,尤其是黑潮流经区表层海水,表层浓度次高值仅在长江口外海区季节性的出现。东海外海海域硝酸盐和磷酸盐浓度分布变化和海域营养盐的输入量、海水温度、营养盐的物理扩散、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海洋生物活性及温、盐跃层强弱有关,东海宽广的大陆架底形也有重要作用。东海外海海域营养盐研究表明,沉积物-海水界面交换是东海营养盐的重要补充途径,涌升流区成为渔业资源丰富、发展前景看好的区域。  相似文献   

7.
东海是中国大陆架东缘的边缘海,是我国经济建设、国防和资源的重要海域。《东海地质》是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中年海洋地质学家秦蕴珊、赵一阳、陈丽蓉、赵松龄等主编,并有20余人参加撰写的一部专著。这是继《渤海地质》(获中国科学院1986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出版之后,一鼓作气,又将一部系统研究东海地质的专著奉献给海洋地质工作者。该书经评审后,已于1987年底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8.
刘安沐 《百科知识》2021,(22):67-72
连云港市位于我国万里海疆的中部,江苏省东北部,东临黄海,西接中原,北扼齐鲁,南达江淮,与日本及朝鲜半岛隔海相望.因面向连岛、背倚云台山,又因海港而得名. 它不仅是我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而且是《镜花缘》《西游记》文化发源地和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2000多年前,孔子曾到此登山观海,"问官于郯".当地景观众多,素有"东海第一胜境"之美誉. 向海而兴 连云港,古称朐、东海、海州、郁洲、海宁州,别称港城,集"海"(连岛海滨浴场)、"古"(海州古城、民主路老街、连云老街、六朝一条街)、"神"(花果山)、"幽"(海上云台山)、"奇"(渔湾)、"泉"(东海温泉)于一身,是一座山、海、港、城相依相拥的城市.不仅如此,当地的花果山玉女峰还是江苏省最高峰,海拔624.4米.  相似文献   

9.
《金秋科苑》2012,(13):84-95
中国东南两面濒临海洋,大陆海岸线北起辽宁省的鸭绿江口,南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仑河口,长达18000余公里,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是西北太平洋的边缘海,总面积达473万多平方公里。中国海域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大气候带,海洋生物资源十分丰富,近海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浅海滩涂是建场晒盐、发展海水养殖的优良场所。  相似文献   

10.
自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以来,新一轮的“蓝色圈地”运动再次拉开帷幕.在这一进程中,中国至今仍然居于弱势地位,尚有一半左右的海域国土被某些外国势力所染指和侵占.为了有利、有理、有节地奋起捍卫国家的海洋权益,有必要深入探讨中国海域的国家安全问题.为此,应当扫描中国各海域划界争端的发展态势,认定中国捍卫海域国家安全的战略价值,分析中国海域国家安全的现存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做出关于中国海域国家安全的对策创意.  相似文献   

11.
于格  刘光兴  高会旺 《资源科学》2011,33(11):2138-2142
陆架海是与人类活动及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地带,也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区域之一。本文针对中国东部陆架海及沿岸地区特点,根据多因子大综合指标原则,整合自然和人类活动对东部陆架海产生的多重压力,采用逐层分解的方法,选取生态意义非常明确的指标,构建具有东部陆架海及沿岸地区特点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该区域生态安全状态进行评价和预测。计算结果显示,东部陆架海及沿岸区域生态安全总体水平呈现出稳中有升的趋势,但该区域生态安全现状仍处于“较不安全”状态。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现状,是导致东部陆架海区域生态安全总体水平呈现“较不安全”状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姜正龙  王兵  姜玲秀  陈映  刘玖芬  任永吉  张贺 《资源科学》2020,42(10):1900-1910
海岸带自然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对沿海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尚缺少反映海岸带自然资源发育和分布规律、便于自然资源的横向对比和综合评价的系统区划。为此,本文从海岸带自然资源类型、分布、影响因素着手,展开了反映海岸带自然资源分布的区划研究。分析了主要资源的分布特点,探讨了影响自然资源形成、发育和分布的气候、海岸带类型、水动力等多方面因素;基于这些影响因素和自然资源分布特点,提出了海岸带自然资源分级区划和命名原则,分为“区”和“带”2个级别。划分出黄-渤海海岸自然资源区、东海海岸自然资源区、东南沿海海岸自然资源区和海南岛海岸自然资源区4个海岸自然资源区,进一步划分为16个海岸自然资源带,并对每个区(或带)内的自然资源进行了介绍。本文结果可对海岸带自然资源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院东海海洋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东海站”)围绕我国东海海域重要流系和复杂海洋现象研究、台风预警预报、海洋权益维护及保障等需求,组建了科学合理的东海浮标观测网络。东海站的主要成果体现在:积累了10余年的连续实时观测数据,有效揭示了区域海洋环境长期演化过程;建立了台风实时观测数据库,有效改善了台风路径预报的准确性;验证了国际风速模式和流场模式在我国近海区域的适用性;阐释了东海海洋环境季节变化特点,提高了灾害性事件对我国海洋环境危害的预报能力;研发了我国首套超大型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开拓了智能观测在海洋剖面观测领域的应用示范。东海站始终坚持综合性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并举,立足我国近海环境演变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创新与关键技术的综合交叉与系统集成的前期基础,面向我国近海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透明海洋计划等国家重大需求及物理海洋学、海洋生态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等学科前沿问题,东海站开展了系统的长序列定点连续实时观测、试验研究和科普示范,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我国近海海洋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预报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李睿  韩震  程和琴  江红 《资源科学》2010,32(4):600-605
本文根据国际水生资源管理中心网站的东海区生物资源数据和历史资料数据,利用Ecopath模型对东海区生物资源能量流动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东海生态系统存在4个营养级,第一营养级是碎屑和浮游植物;第二营养级是一些草食性的动物;第三营养级为第一级肉食动物;第四营养级为第二级肉食动物,并且大多为杂食性鱼类。东海区生态系统分为32个功能组。东海区Ecopath模型基本参数主要有:生物量(B)、生产量与生物量的比值(P/B)、消耗量与生物量的比值(Q/B)和生态转移效率(EE)。Ecopath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总捕获为5.761t(/km2·a)、总消耗量为2621.630t/(km2·a)、总输出为106.339t/(km2·a)、流向碎屑总量为1303.487t(/km2·a),总生物量(不包含碎屑)为73.478t/km2,系统总流量为5393t(/km2·a),数据表明东海区的营养水平、生产力水平和饵料生物水平都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初级生产力与呼吸量的比值为0.825,说明东海区生物资源栖息环境质量处于较好的水平;生态系统连接指数和系统杂合度分别为0.172和0.199,表明东海区生态系统不同营养级之间的捕食活动复杂性还比较低;捕获平均营养级为3.1,较往年有所降低,说明东海区的生物资源处于退化状态。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系统的东海渔业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褚晓琳 《资源科学》2010,32(4):606-611
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是目前全球渔业管理的新理念,其要求从海洋生态系统整体出发制定渔业管理决策,并运用多学科知识,加强各部门合作,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目前东海渔业管理面临着内外双重压力.对内,渔业资源因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不断衰退;对外,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生效后,近海捕捞作业压力因大量渔船回归而进一步加大.因而,探索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对于解决东海渔业问题应该是一种有益尝试.实现基于生态系统的东海渔业管理首先在立法上应修订现有渔业法规,增加有关生态系统管理的规定.其次在实践中应采取多部门协作、促进利益相关者参与管理、建立海洋保护区和生态监控区、加强与日韩合作等措施,切实推进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在东海实施.  相似文献   

16.
基于贴现率的东黄海鲐鱼动态生物经济模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雅丽  陈新军  李纲 《资源科学》2011,33(11):2157-2161
渔业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与其种群大小有关,而且还与作业规模、单位作业的经济成本和贴现率等有关。传统生物经济模型通常忽视了贴现率对渔业资源配置的影响。本文根据1999年-2009年中、日、韩三国在东黄海捕捞的鲐鱼渔获量以及生产成本数据,结合贴现率和渔获价格等数据,构建基于贴现率的东黄海鲐鱼动态生物经济模型。结果表明,贴现率为10%~30%时,短期利益占长期利益的10%~20%,渔获价格在(2327~4654)元/t时,可保证鲐鱼渔获量低于最大可持续产量,从而有效地控制捕捞强度,确保鲐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东海黑潮区是渔业资源的潜在丰富区,对该海域营养盐的研究关系到我国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利用2010年NOAA发布的全球海域营养盐数据,对东海黑潮区营养盐含量、比例、营养盐限制海域的月际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营养盐浓度随深度的增加呈现增高的趋势,浓度变化以250m层为界,在上、下海域中体现出不同的特征,DIN和P的浓度变化趋势一致;②N/P、Si/N、Si/P的分布在250m以浅海域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N/P和Si/N的空间差异性分别以8月-9月和3月-4月最为明显,10月-12月的空间差异较小;Si/P的空间分布和N/P、Si/N不同,强烈的区域性差异出现在9月,相对均匀的空间分布则出现在5月-6月;③研究海域在300m以浅的水域受N、P的营养盐浓度限制。在4月-11月的台湾东北海域、黑潮中部海域和九州西南海域的100~200m范围内,营养盐条件适合浮游植物生长,这些区域将是潜在的渔业资源开发区。  相似文献   

18.
侯娟  周为峰  王鲁民  樊伟  原作辉 《资源科学》2020,42(7):1325-1337
海洋养殖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营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拓展海水养殖新空间对中国近海生态环境的改善、食物安全的保障、海洋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海洋主权的宣誓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180种海水养殖物种(鱼类120种、双壳类60种)为分析对象,通过各物种生长耐温范围和研究区域海表温度的匹配和比较,计算空间地理格网上多物种生长潜力指数的平均值,分别得到鱼类和双壳类养殖潜力,并基于阈值法对离岸距离和深度等条件进行约束,定量分析中国深远海养殖潜力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①在满足评估条件的区域内,对于鱼类,渤黄海(BYS)、东海(ECS)和南海(SCS)海区适宜面积分别约为19.98、76.29、81.69万km2;对于双壳类,渤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区适宜面积分别约为3.02、4.17、2.03万km2;②按照海区划分时,可优先考虑东海和南海进行鱼类养殖,而渤黄海鱼类养殖潜力值变化最大,未来鱼类养殖需要更细致地规划选址,以尽可能选择潜力值较大的区域;双壳类养殖可优先选择南海;③按照海域深度划分时,鱼类可优先考虑深度较深的海域进行远海养殖,而双壳类适宜离岸较近、深度较浅的海域。根据潜力评价结果可进行海域空间规划,为管理部门和养殖企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安辉  赵清 《预测》2012,31(3):1-7
每次金融危机爆发都会引起人们对区域货币合作的高度关注。亚洲金融危机催生了东亚货币合作的基石即以清迈倡议(CMI)为代表的区域救助机制,而此次危机后形成的标志性合作成果则是清迈倡议多边机制(CMIM)。本文正是基于上述事实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比较东亚地区过去30年和近10年经济冲击对称性的差异,以考察东亚地区货币合作基础的新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东亚地区小国间的经济冲击对称性一直很高,并继续呈上升趋势;而近年来,最为显著的变化是以中日为代表的大国间的经济冲击对称性的显著提高,因而为东亚更深层次的货币合作奠定基础。鉴于此,本文认为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应适时调整为以"亚洲共同繁荣"为目标,由过去的"危机推动型"合作转向以中日为代表的"大国推动型"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