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科技创新政策工具越来越多样,迫切需要一个系统性框架为政策制定提供指引。现有关于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框架的研究,难以应对科技创新政策的复杂性和相互交织的特征。本文在回顾全球科技创新政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出发,建立了包含要素、主体、关联、产业、区域、环境、开放和反馈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政策实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提出下一步政策发展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2.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是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区.基于政策工具理论,构建分析框架、定义分析单元和频度,从基本政策工具和竞争力评价两个维度对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创新政策进行了分类研究;从调整政策工具使用频率、优化政策工具的内部结构、增强可操作性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全创新链视角,从政策过程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出发构建企业创新政策生态系统理论框架。该框架从“政策制定—政策组合设计—政策网络与子系统—政策扩散与演进”维度刻画政策过程,从“知识生产—知识应用—知识扩散—知识反馈”维度刻画不同政策主体、客体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复杂适应关系,并基于此来分析不同政策过程中各组成成分如何支持全创新链协同发展。进一步地,基于功能论视角提出企业创新政策生态系统的评估框架。该框架从系统的活动出发识别政策过程系统与企业创新过程系统功能,指出企业创新政策生态系统内各子系统间的复杂协同具备完备性、协调性、连贯性和适应性的特点,最后提出评估分析框架对上述系统内与系统间的功能进行测度以实现对系统有效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任务导向型创新政策是为应对重大社会挑战而兴起的新政策范式,已成为许多国家解决“急、难、险、重”等科学问题的系统性政策干预方案。文章围绕任务导向型创新政策的概念内涵、要素构成、主要特征、理论解释与政策实践等不同维度展开全面分析。研究表明,任务导向型创新政策主要由政策目标、政策主体、政策工具和政策过程等要素构成,并具有方向引导、市场创建、协同参与和动态评估等特征。转型失灵理论为任务导向型创新政策干预创新活动的合法性提供了理论解释。现有任务导向型创新政策实践主要聚焦于保障国防安全、实现产业追赶和应对重大社会挑战三个方面。研究可为中国制定和实施任务导向型创新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5.
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发展理论和政策范式的转换提出了内在要求。但是当前的发展理论和政策研究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因此有必要建立一门创新发展政策学。创新发展政策学以创新发展理论为基础,以创新发展现象和政策为研究对象,假设人具有有限理性,强调政策的学习过程,采用本体论方法,这些范式不同于传统发展理论和政策分析框架,因而是一种新的分析范式。创新发展政策学的成熟需进一步明确研究范围与对象,将理论研究应用于创新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6.
科技创新战略和政策作为推动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正向科技、经济、社会、环境多维度“协同作用”推进,需要综合考虑科技促进发展和促进科技发展的诸多内外要素。为此,应构建涵盖关键要素及相互作用的整体科技政策架构。文章提出“3+5”科技创新战略-政策框架体系(以下简称“‘3+5’框架体系”)并进行理论和实践分析,为决策部门和政策研究者提供一个政策分析框架。具体包括:(1)界定“3+5”框架体系的概念内涵,建立包括方针战略、规划布局、制度安排的“设计图层”和包括创新主体政策、资源配置政策、科技人才政策、成果转化政策、环境营造政策的“施工图层”;(2)从作用维度和价值导向出发,阐述“3+5”框架体系的建构逻辑;(3)以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布局为考察对象,基于“3+5”框架体系进行政策分析。  相似文献   

7.
多层级政策结构、制度性分割破碎和多元创新主体利益差异使区域科技创新治理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本研究以多层次治理理论为主要分析框架,在借鉴苏格兰科技创新治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长三角与苏格兰地区的中外实践比较,剖析多层次治理系统的制度安排、运作机制及对区域创新政策的整合与协调作用,为多层次治理模式在中国区域科技创新治理中的应用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科技创新政策评价日益成为政府和科技界关注的对象,科技创新政策评价框架体系研究显得尤其重要。本文梳理了科技创新政策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系统地分析了科技创新政策评价的过程,构建了科技创新政策评价准备、实施、总结三步骤框架流程,并对我国加强科技创新政策评价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政策扩散理论为基础构建科技创新政策落实机制分析框架,形成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因素组态模型,选取109家典型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方法对科技创新政策落实的影响因素及路径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实呈现多因素协同、多路径并存的特点。科技创新政策落实的路径一是强认知的科技创新政策供给推动型,分为弱环境、强认知和强响应、强认知两种;路径二是创新能力和创新协同环境驱动型,分为有利条件下和不利条件下两种。本文基于组态视角,探索了科技创新政策落实的影响因素和路径选择,揭开了科技创新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的“黑箱”,对于提高科技创新政策实施效果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政策创新扩散对政策路径成效起着关键性作用。国家级经开区作为产业高度集聚的特殊行政区域,绿色制造建设过程中面临错综复杂的多因素协同作用,对影响因素的考察有利于提炼出优化的政策路径。基于政策创新扩散理论,从组织内部动力、组织外部影响和组织间关系3个维度构建影响因素分析框架,运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20个案例进行的研究发现,该过程受到“顶层推动型”和“自主创新型”两种路径影响,可以从组合运用环境监测等政策工具、加强顶层推动、优化内部动力机制等方式出发,提升绿色制造成效。以国家级经开区作为切入点,并从组态视角对其绿色制造建设成效进行考察,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了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特殊行政区域推进绿色制造的政策路径实施方式。  相似文献   

11.
李湛  张良  罗鄂湘 《科研管理》2019,40(10):14-24
摘要:将科技创新政策归纳为六种类型,建立三阶段通径模型,以上海市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科技创新政策对企业不同创新阶段能力及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六类创新政策对于企业创新产业化实现的路径影响存在异质性,财政政策、外部规范性政策只对创新基础投入能力产生直接正向影响,金融政策对创新基础投入能力及创新中间转化能力产生直接正向影响;知识产权政策对创新基础投入能力及创新产业化实现能力产生直接正向影响;税收政策、人才政策对创新成果产业化三个阶段均产生直接正向影响。且六类创新政策对于促进企业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政策效应大小依次是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中间转化能力、创新产业化实现能力。  相似文献   

12.
伴随创新主体多样化、创新领域跨度化,创新政策制定主体间协调的府际关系成为提升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同层级政策主体关系特征、跨层级政策主体扩散及响应特征入手,构建府际关系多层网络分析模型,探索网络内府际合作机理,并以中央和北京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处于网络核心位置及政策扩散影响力大的中央政策主体对同层级的中央政策主体合作具有推动作用,具有共同合作伙伴的中央政策主体及不同政策扩散对象的中央政策主体间更易形成合作关系;政策相似性对同层级地方政策主体合作具有促进作用,而地方政策主体的政策响应及中央政策主体的合作伙伴数量会抑制同层级地方政策主体的合作,中央政策主体间合作对地方政策主体间合作的推动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中国和典型国家的政府采购促进科技创新政策文件为研究样板,从法律效力结构的角度运用政策计量工具,分析中国政府在制定此方面政策的组织管理机制;从促进节能环保、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促进高新技术产品的政府采购和优先采购国货等四个维度,开展中国政府采购促进科技创新政策的国际比较分析,找出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差异,及亟需解决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政策制定时间分布不均匀,需要遵循一定的周期性;绝大部分国家部委参与及主导次数均低于平均值,需要提高其制定政策的参与度;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工具,包括:建立中小型企业供应商数据库;制定分级制度和后评价制度,制定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具体实施办法,对进口产品进行分类管理等。  相似文献   

14.
苏屹  闫玥涵 《科研管理》2020,41(12):160-170
国家创新政策处于宏观层面,从跨层次视角分析国家创新政策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引领机制,是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基于2013-2017年度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跨层次分析模型,探究了国家创新政策、区域创新投入和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区域创新投入中的R&D经费投入强度和R&D人员投入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2)国家层面的创新政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3)国家创新政策可解释区域创新投入与区域创新绩效在30个省市间的差异,在区域创新投入和区域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在研究基础上,对区域进一步提升创新绩效提出展望,为国家制定有区域针对性的创新政策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刘雪凤  高兴 《科研管理》2017,38(2):153-160
本文以促进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MATLAB语言进行编程并运用BP神经网络进行数学建模,探究其对我国社会福利的影响,旨在找出当前政策体系的不足,为提升我国的社会福利提供政策建议。研究表明:不同政策指标对于社会福利的影响方向和影响力度呈现出较大差异。本文认为,政府应该在增加政策数量的同时,加强政策力度;调整政策目标,协调政策冲突;完善政策配套措施,淡化行政干预。  相似文献   

16.
摘要:本文基于LDA主题建模和Logistic回归等文本量化分析方法,从政策主题、政策工具及创新价值链等三个维度对我国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区块链政策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中央政府主要运用法规管制和技术基础设施两种政策工具,重点关注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环节,而地方政府主要运用试点示范与资金投入等政策工具,重点关注区块链产业应用环节。为更好地促进区块链技术协调发展,应当优化政策工具结构配比,强化人才建设和技术支持;完善环境型政策工具内部结构,提高需求型政策工具的应用比重,构建与创新价值链相应环节高度匹配的政策工具组合。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Howlett和Ramesh政策工具分类方法,并结合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政策发展阶段研究构建X-Y二维分析框架,通过对2006年以来我国的13个关于科技人才评价的政策文本进行文本收集、筛选、编码和量化统计,分别从X维度、Y维度及两维度结合等三方面分析政策工具演进及组合使用情况,最终为优化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提供政策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政策工具的使用以政府决策为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程度相对较低;政策工具使用量呈阶段递增趋势。结论建议增强政策工具使用平衡性,持续推行分类评价政策,同时加大“四唯”现象清理力度。  相似文献   

18.
探讨我国人工智能政策特征以优化政策设计思路,以中央部委与地方政府印发的31份人工智能政策文件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文本挖掘、内容分析和PMC指数模型等方法,提炼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前沿与热点分布、人工智能的政策特征以及评价结果。研究发现:我国人工智能政策以智能化为主要目标,重点关注科技研发与创新环节,并对“卡脖子”的芯片、机器人产品提出政策规范;政策工具应用不平衡,对政府采购、对外贸易管制、反他国管制、购置补贴四项需求型政策工具重视度不够;总体政策效力较好,但政策之间具有效力差异性,相关政策条款亟待加强和完善。基于以上特征和问题,建议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前沿政策的设计与前瞻,加大需求端政策工具的组合性和灵活性应用、优化供需政策工具包,加强对人工智能领域的监管政策力度,开展人工智能政策系统的整体性评估。  相似文献   

19.
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政策工具和技术创新过程两个维度出发,构建生物质能源产业创新政策分析框架,对过去10年(2006—2016年)中国中央政府出台的37份相关政策进行计量分析与评价。研究发现,政策制定主体较为集中,多部门联合发文数量相对较少;从政策工具维度看,市场维度政策工具使用相对不足;从技术创新过程看,政策对于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扶持呈现"U"型趋势,对"示范"这个阶段关注较少。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为今后政策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2006年以来伴随科技创新政策的密集推出,中国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发生了影响深远的重大变化,但目前尚缺乏全面完整地针对2006年来科技创新政策的协同演变及其效果的定量研究。本文在借鉴前人政策测量方法的基础上,以2006—2018年中国科技创新政策为对象,对筛选出的科技创新政策进行量化分析,探索中国科技创新政策协同演变特征,并应用岭回归分析研究科技创新政策力度、协同度和可执行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科技创新政策协同度自2006年始呈上升之势,总效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政策对科技创新绩效产生正向显著影响。政策特征对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性。越明确的政策方向指引越能促进应用型重大成果的产生,提高创新政策的协同有助于促进中国专利授权量的增长,而促进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长则需相关创新政策在力度、协同度和可执行度三方面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