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程度,本文综合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和IPAT方法,对广东省经济系统在1990年~2005年期间的自然物质输入与物质输出进行计算分析,并与江苏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广东省的物质利用效率在1990年~2005年期间低于江苏省,物质输出效率在1990年~1996年、2000年~2005年期间高于江苏省,在1997年~1999年期间低于江苏省;物质消耗强度在1990年~2005年期间高于江苏省,物质输出强度在1990年~1996年、2003年~2005年期间低于江苏省,在1997年~2002年期间高于江苏省。2001年~2005年是其中发展最好的一个阶段,初步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在此期间,广东省经济系统在保持自然物质输入少量增加(DMI年均增长5.47%)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的较高速发展(GDP年均增长13.95%),同时污染物质排放量增长较小(RPO年均上升1.68%)。  相似文献   

2.
中国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检验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亚菲 《资源科学》2011,33(1):25-30
随着人口继续保持增长、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进入快速转型期,各省经济要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必然会对自然资源产生更大的需求、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因此,对各地区经济系统的资源投入与消耗进行分析,对认清各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现状、调整可持续发展政策方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物质流核算框架下的物质投入核算方法,选取1990年-2008年数据,利用面板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省级层面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双向因果关系;化石能源消耗与人均GDP之间存在长期双向因果关系;矿物质消耗与人均GDP之间短期无因果关系;生物质消耗对人均GDP存在长期单向因果关系。并提出建议:短期内可采取控制矿物质消耗的政策;长期应采取化石能源的保护政策,大力开发生物质能源。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系统的物质消耗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工业革命以来200多年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使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开始了对自然环境肆无忌弹的"侵略",并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诸如能源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关乎人类生存的问题.为了探索经济发展同自然资源使用之间的关系,本文借助物质流账户方法,计算了中国1990年~2002年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内物质消耗DMC(Domestic Material Consumption),并将之与国民经济发展指标联系,对DMC进行了反弹和减量效应分解.结果表明:1990年~2002年国内物质总消耗在26×108t~40×108t之间,合人均2.3t~3.1t;以2000年不变价人民币计算的国内物质使用效率(单位物质消耗的经济产出)约为1 266元~2 628元/t,在1990年~2002年间以年6.2%的年均增长率增长了105%.物质使用效率的提高表明中国经济的物质消耗没有随经济总量的增长而成比例增长,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相对减量.但我国的资源使用效率只有英国的约1/7、法国的约1/5、德国的约1/4,我国经济仍处于资源消耗型增长阶段,DMC总量增长势头较强,实现绝对减量十分不易.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系统物质代谢核算及环境压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物质代谢分析方法和环境冲击压力方程,对1990~2005年中国经济系统的物质代谢总量、强度、效率及资源循环利用率进行了核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不断增长的物质高投入,并伴随着高污染排放;在人口增长速度相对缓慢的前提下,人均GDP的增长以物质代谢强度的大幅增加为代价;单位GDP的环境压力有所降低,但经济总量增长造成的环境总压力仍呈上升趋势;2005年中国资源循环利用率首次突破5%,但总体水平仍然低下;1996~2001年是中国经济系统物质代谢状况相对良好的一段时期,技术进步是影响物质代谢规模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度评估和路径选择,依赖于相关指标的定量评价及对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系统耦合关系的刻画。物质流和社会经济代谢分析方法基于质量守恒和生命周期思想,可以深刻地描述物质存量动态变化及其与流量的关系,分析资源和产品贸易及其对区域物质循环的影响,理解不同资源在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的耦合与冲突关系。社会经济系统中物质代谢的分析和调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有助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文章介绍了物质流和社会经济代谢分析方法的基本框架,并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其如何用于分析全球、国家和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中长期资源、能源和气候挑战及相应的对策,从而助力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中国物质流和社会经济代谢研究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的直接物质投入与物质减量分析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物质投入,投入的物质量越大,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越多,排放的废弃物也越多,因此造成的环境压力也就越大.降低环境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减少经济系统运行所需的物质量.本文以德国Wuppertal气候、能源、环境研究所提出的物质流账户系统为基础,计算了1990年~2002年中国经济系统的直接物质投入,并对其进行了减量化分析和国际比较.结果表明:中国直接物质投入(Direct Material InputDMI)为27×108t~42×108t,DMI中90%以上是国内物质,这一比例比日本高约20个百分点,比荷兰高约40个百分点,说明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自身资源的支撑;中国的人均DMI量为3t左右,约为英国的1/5、荷兰的1/9;中国的DMI使用效率(单位DMI创造的GDP)也比发达国家低很多,1996年只有不到200美元/t,约为同年荷兰的1/5、日本的1/11;但中国的DMI使用效率在升高,过去8年的平均年增长率约为6%,说明我国经济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物质减量;通过对未来50年中国人均GDP增长率的估计以及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对2050年中国人口的预测得出,若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DMI使用量的零增长,2050年中国的DMI使用效率应是现在的5倍或10倍,即年增长率达到3.35%或4.85%,实现这一目标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李家永 《资源科学》1998,20(7):10-16
自然资源定义为:具有价值/使用价值的自然物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就是把自然物质转化为能够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各种产品,从而获取经济价值/使用价值的过程。资源评价、资源工程和资源管理是自然资源研究的3个主要方面,其核心是资源的价值。自然资源定位研究在认识自然资源的形成与演变、验证宏观考察成果和积累资源数据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然资源定位研究要位资源评价提供实证和参数,为资源工程提供模型与范围,为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资源流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探析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沈镭  刘晓洁   《资源科学》2006,28(3):9-16
资源流研究是资源科学在新形势下需要重视的新的学术视角,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比较零散,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资源流的内涵体现在复杂性、动态性和时空性3个方面。资源流的构成要素包括系统、物质、能量、价值、劳动力等。资源流主要研究资源在进入社会经济系统后的变化规律,阐明资源流动变化过程及其环境和经济效应,揭示资源在社会经济运动中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机理,为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目前资源流研究所用的方法主要有投入产出分析、物质流分析、工业代谢、生命周期评价等。这些方法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资源流动,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局限性。未来资源流研究的重点主要有:按部门进行资源流研究、按地域进行资源流研究、战略性资源的流动研究、相关社会价值问题研究以及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环境经济系统物质流可持续性与循环经济物质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栟  李汉平 《资源科学》2008,30(9):1327-1335
目前物质流分析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证方法.本文借助物质流分析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建立了环境经济系统及循环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分析模型,并利用模型中各段物质流之间的质量平衡关系,讨论了满足环境经济系统界面可持续约束条件下经济系统内部物质流动必须遵循的若干基本规律.通过对模型的解析研究,在物质运动规律分析的基础上论证得到以下结论:①满足环境经济系统界面可持续约束条件是实现经济系统物质流动可持续的基础;②为实现经济系统物质流的可持续,必须通过减少经济系统对环境系统稀缺性资源的消耗速率并同时降低经济系统对环境系统的废弃物排放速率有可能实现;③以往过分依赖于经济系统末端的残余物处理达到改善特定区域范围某一环境要素的局部环境质量的做法,只会加剧或导致经济系统的稀缺性资源输入及废弃物输出这两种物质流的不可持续;④实现环境经济系统之间可持续的物质流动,既取决于生产过程也取决于消费过程,二者缺一不可;⑤循环经济核心原则至少应增加Raise原则(即提高生产过程的物质累积在其整个物质产品结构中的比例.以及增加消费过程总物质输入在消费过程中的物质累积比例).  相似文献   

10.
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2003--2007年的经济系统中物质的输入输出进行了分析,以揭示当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物质利用及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增长是以资源高投入、污染高排放为代价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物质投入来自本地化石燃料的开采,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和工业生产排放的固体废弃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物质投入,才是实现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沈丽娜  马俊杰 《资源科学》2015,37(10):1941-1952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住在城市及城市周边地区的人口日渐增多,在这样一个人口高度集中,人工建成环境为主导的现代城市中,人们从大自然中摄取的能源和材料越来越多,向自然生态系统中排放的废物远超过其负荷承载能力,城市物质代谢的失衡将引起众多环境问题。本文按时间顺序综述了国外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物质代谢的兴起、发展、停滞和进步的过程。国外物质代谢研究的两个方向为:①奥德姆研究的能源当量的新陈代谢;②应用比较广泛的从城市物质输入到物质输出研究城市物质代谢。按不同层面综述了国内城市建设的物质代谢的研究历程,发现国内物质代谢研究侧重对建设生态城市中物质代谢的分析研究。最后通过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得出未来物质代谢的研究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四方面:①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②城市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③城市代谢的数学模型分析;④可持续城市设计的基础。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研究中应将社会性、健康性和经济指标等纳入到城市新陈代谢框架中,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找到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2.
梁缘毅  吕爱锋 《资源科学》2019,41(4):775-789
水资源安全风险评价是对水资源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本文以水资源安全内涵为基础,结合灾害系统论和风险理论,构建了水资源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水资源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并且采用主观AHP(层次分析法)和客观熵权法结合离差平方和最优组合赋权法进行确权,结合近年相关数据指标计算出各省级研究单元的水资源安全风险值,并根据自然断点法划分极高、高、中、低、极低5个风险等级,最后将极高风险、高风险、以及中等风险地区的水资源安全风险类型,划分为水量短缺风险、水质污染风险、干旱风险和洪涝风险。研究结果显示:水量短缺型风险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地区、辽宁、山东、河南、宁夏和甘肃地区;水质污染型风险有上海、辽宁、京津冀地区、江苏、吉林、山西、河南和广西地区;干旱型风险有黑龙江、陕西、甘肃、海南、新疆、内蒙和宁夏地区;洪涝型风险有广东和福建地区。针对不同风险类型提出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从而为全国水资源安全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盖美  赵晓梅  田成诗 《资源科学》2011,33(7):1225-1235
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水资源、社会、经济三方面综合分析选取24项评价指标,合理构建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经济带内6个沿海地区近年的统计数据,运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逐层评价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结果表明:丹东、大连为中等偏高等水平;葫芦岛、营口和锦州为中等偏低等水平;盘锦为低等偏中等水平,经济带整体处于中等偏低等水平。最后,系统分析了经济带沿海各地区水资源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支撑力、压力、承载力、和谐性变化趋势,并分别指出各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41  
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阶段,有着不同的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特征。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国际比较研究表明,耕地资源数量变化与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发达程度的相关性大体上呈现3种不同类型的特征,3种不同类型的国家GDP的增长对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影响的基础、机理是不同的。研究表明,我国建国后至1981年经历了类似于欠发达国家目前经济增长和耕地资源变化的阶段,1981年至2004年处于经济增长和耕地资源变化的第二个阶段,此阶段的前后20年耕地资源数量变化是不同的,总体特征是耕地的代价性损失增加,2018年左右我国将进入“经济低增长、耕地资源低减少”类似于发达国家的第三个阶段,此后耕地资源数量锐减将成为历史。研究结果对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耕地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资源流动研究的理论框架与决策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成升魁  甄霖 《资源科学》2007,29(3):37-44
资源流动是当前我国资源科学研究亟待关注和加强的新领域,是对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促进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本文深入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资源流动研究进展及对中国开展有关研究的启示。分析表明,发达国家资源流动研究涉及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资源类型及其横向、纵向流动,政府部门的资源流动账户是主要数据源,投入产出和指标体系方法是研究的方法基础,研究结果已在评估可持续发展态势和科学决策等领域广泛应用。我国处于资源流动研究的起步阶段,建议从探寻经济发展过程消费的关键资源及追踪其来龙去脉入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与国际相关机构接轨,实现对资源流动的动态监测与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盖美  周荔 《资源科学》2011,33(2):356-363
辽宁省是东北唯一的沿海省份,海是辽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研究辽宁省海洋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辽宁省海洋资源环境经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海洋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采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分析辽宁省海洋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度,结果显示从1996年-2007年辽宁省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度是由失调向初步协调发展;同时横向比较辽宁省海洋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度与其它沿海省份的差异,结果说明辽宁省与其它沿海省还有一定的差距,并分析其主要原因。通过研究表明,可变模糊识别模型用于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中,计算简便,评价结果可信度高,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A research group led by Prof. Gao Qian (Chien Gao) from the CAS Shenyang 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 was recently awarded a first prize in natural science by Liaoning Province in recognition of its many years of bryophyte studies. The award was conferred by S&T authorities of the northeast China province.  相似文献   

18.
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源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场所和主阵地。文章针对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不完善的问题,以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为研究思路,立足国内外研究进展,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架构,提出了全民所有者的基本职责。在此基础上,从健全产权制度、编制分级行使所有权的资源清单、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责权利边界、以信息技术助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以及加强资产管理与资源监管的衔接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