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人类约从1万年以前开始农业生产活动以来,曾经历过几次历史性的食物结构变革。伴随经济生产活动水平的变化也带来了膳食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总的趋势是改善了营养,增强了人类的健康,显著提高了生产力。人类食物生产与消费的基本模式也正在逐步从“吃饱求生存”向“吃好求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食物可持续消费内涵及其实现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灵恩  侯鹏  刘晓洁  成升魁 《资源科学》2018,40(8):1550-1559
食物消费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消费活动。践行食物可持续消费模式是构建绿色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目前中国居民食物消费领域呈现出膳食结构变化大、消费方式多元化等特征,同时存在不合理消费带来的健康隐患、食物浪费严重以及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食物消费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探讨了食物可持续消费的定义、原则、特征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进一步提出了现阶段中国食物可持续消费的实现路径,即立足中国实际,从制度设计、方案制定、示范推广、科普引导和监测评估五个步骤着手构建食物可持续消费模式。本文研究结论指出应当重点关注大中城市和贫困农村等重点区域,并聚焦流动人口和中小学生等重点人群,在居民家庭和餐饮行业等重点领域优先探索构建食物可持续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3.
近50年中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的变化特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哲敏 《资源科学》2007,29(1):27-35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食物消费额增长减缓,占消费支出比重快速下降;食物消费结构由单一型食物消费向多元化方面发展,由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向动植物性食物并重的食物消费模式转变。分析发现,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历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它划分为贫困期→温饱期→结构调整期→营养健康期等4个阶段,且这些阶段与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相对应;居民的食物消费需求已从追求温饱向营养健康科学转变。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是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转变的关键时期应引起重视。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中存在的食物生产结构不够合理,食物质量、安全与卫生存在隐患;食物消费结构和饮食行为缺乏有效的引导;食物工业落后,加工品种类不多;食物消费的差距在拉大等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健康发展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食品安全与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 人体从食物中汲取营养, 维持人体的新陈代谢。食物的生产条件、过程难免会使食物含有一些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影响因素。食物的这些不利因素成为有害因素, 包括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三类, 其中对人类健康有威胁的主要是生物性危害和化学性危  相似文献   

5.
江文曲  李晓云  刘楚杰  孙倩 《资源科学》2021,43(8):1662-1674
随着收入的持续增长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不断发生变化,整体向增加高耗水的动物性食物消费趋势转变,不断加剧中国本已稀缺的水资源的压力。本文基于水足迹理论,利用城乡居民人均食物消费量和单位重量食物虚拟水含量数据,首先测算了城乡居民实际食物消费模式(S1)与膳食指南推荐的平衡膳食模式(S2)下的食物消费水足迹,比较分析两种膳食结构水足迹的构成和变化特征;然后基于两种膳食模式(S1、S2)和两种人口规模(2018年、2030年)构建了4种情境,估算未来人口规模和膳食结构变化下的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结果表明:①1985—2018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食物消费水足迹均呈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人均植物性食物耗水量的减少和动物性食物耗水量的增加;②人口规模和膳食结构是食物消费水足迹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实现平衡膳食模式的膳食结构对食物消费水足迹变化的作用超过人口规模;③营养均衡目标下膳食结构变化将导致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增加1094.9亿m3,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增加907.1亿m3;人口规模变化将导致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增加929.4亿m3,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减少615.4亿m3,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将导致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总量增加2024.3亿m3,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总量增加291.7亿m3,食物生产水资源的短缺局面进一步加剧。本文为未来通过调整食物消费结构途径降低食物生产水资源消耗提供了初步的研究视角,同时对引导中国城乡居民均衡营养饮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末期以来,全球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全面而深刻地改变了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格局和过程;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人民的食物结构和食物需求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对畜禽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在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下,我国的农业生态系统正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粮食安全问题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李英 《科技通报》1994,10(5):311-316
论述了浙江省食物结构发展的现状与90年代食物发展的基本目标,提出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食物结构发展的指导思想:(1)坚持食物生产与消费协调发展.根据科学消费的需求,大力发展食物生产,增加食物有效供给.(2)坚持素食为主,荤食为辅的膳食模式,继承我国饮食习惯中的优良传统.按照营养卫生原则,改革膳食结构,逐步提高动物性食物比重,增加豆类蛋白,使食物消费和营养水平有较大的改善和提高.文中提出了实现食物发展目标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8.
张恩众 《预测》1989,(6):22-24
一、前言从现在起到2000年,我国国民的食物消费将发生怎样的变化,2000年的国民消费水平如何?这无疑是研究国民食物消费与经济发展必须足够重视的问题。这个问题研究清楚了,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编制国民经济计划,使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1.概况食物发展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生活改善、社会安定和民族振兴的全局性问题。因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把这一研究列为重大项目。自1988年起,历时3年,现已全面完成预定计划和要求。本项目将食物发展作为一个大系统,划分为5个课题和15个专题:(1)食物消费——居民消费、居民营养与食物结构,(2)食物流通——食物价格政策与流通体制,食物进出口战略与对策,(3)食物生产与科技进步——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的生产结构与发展前景,豆类蛋白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品工业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曹志宏 《资源科学》2013,35(11):2181-2187
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优化升级必然对其农业资源需求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基于谷物当量分析居民食物消费变化及其对农业资源产出需求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①从食物消费整体演变趋势而言,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仍以素食消费为主,逐渐向营养均衡化和多样化演替,食物消费结构优化调整对农业资源压力不断增加;②从城乡差异而言,虽然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数量整体趋同,但当前农村居民食物消费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仅为城镇居民占有量的78.90%,城镇消费品质高于农村,且城乡差异有逐渐增加的趋势;③从地域空间分布特征而言,我国各地居民食物消费谷物当量呈现出结构一致性、南北差异和民族差异特征;④从食物消费结构而言,虽然我国居民直接食用食物对农业资源的需求不断降低,但禽畜产品生产饲料需求对农业资源压力不断增大,在未来20年间居民食物消费优化升级使其农业资源需求量约增长25.23%,饲料消费已经取代人口增长成为影响我国食物供给安全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食物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到食物来源丰富、品种多样的现代文明社会,食品已不再单独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而是与科技、文化紧密相连。科技推动人类适应自然,同时也给自然和人类本身带来了危害,本文从科技作用的两面性,探讨在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中,食品科技应作出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2.
随着食物生产及消费系统的变革,可持续的食物消费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议题。1978—2017年中国人均食物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导致人均食物消费的水资源消耗量、耕地资源需求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均呈增加趋势。因此,本文利用多目标规划方法,在满足膳食营养需求的基础上,探讨经济及资源环境成本最小的食物消费结构。研究结果表明:①在仅考虑热量、蛋白质及脂肪等宏量营养素约束时,得到的食物消费结构较为单一,而加入微量营养素约束时,食物结构多样性显著增加,但食物消费比例仍需优化;在营养组成和食物结构双重约束下所得的食物类别及消费量均趋于合理。②优化的食物消费结构与中国当前消费相比,畜禽肉类在热量和蛋白质供给中的比重显著下降,豆与坚果类和奶类在蛋白质供给中的比重增加。③与中国当前及其他典型食物消费结构相比,优化的食物消费结构在满足营养的基础上,经济及资源环境成本均较低,表明该优化结构满足可持续食物消费的目标。④优化的食物消费结构将使中国人均食物消费的水资源消耗量、耕地资源消耗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分别减少312.2 m3/年、256.0 m2/年、425.1 kg/年。中国的现状是农业资源日益稀缺,通过倡导合理的膳食结构,不仅能够有效减轻资源环境压力,而且对食物消费引发的各类健康隐患具有改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袁正  闵庆文  焦雯珺  李静 《资源科学》2012,34(1):98-104
本文讨论了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居民食品消费的水生态占用计算方法,认为水生态占用计算应当包括食物生产过程中所能提供的各项生态服务功能水体总量,食物运输过程中的水资源消耗,再加工过程的水资源利用量以及浪费或废弃食品的自然消纳所需要的水资源量四个部分。基于这一理论,本文以太湖流域上游常州市为例,计算出该市城乡居民人均食物消费生产过程的水生态占用,分别为999.4m3和1108.1m3。本文通过对常州市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生产过程的水生态占用结构分析,证明了改进的水生态占用计算结果完善了水生态占用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各组分进行分析,更为明确的说明了水资源在各项生态服务功能中贡献的差异性及产业过程中各环节对水生态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城乡水生态环境变化发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人类用冰来"镇"食物的尝试从公元前就开始了,世界各地也早就有了萌芽状态的冰淇淋。不过,真正意义上的冰淇淋直到18世纪才出现。在英语里,"冰淇淋"  相似文献   

15.
《今日科苑》2014,(7):62-63
<正>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热播,"舌尖"上的美食让人欲罢不能,甚至有些电商网站已经开始了"舌尖"系列美食的邮购活动。其实,在这些美食的背后暗藏了不少健康陷阱,专家提醒,人们在享受美食同时,千万别享了口福,丢了健康。"陷阱"1:腌制食物代表美食:腌鱼、臭鳜鱼、辣白菜、腌笃鲜、泡酸缸豆、刀板香等点评:这些食物都采用高盐及长时间的腌制或泡制工艺。该类食物最大的优点是增添了食物的美味,延长了食物的保存期,食物中的蛋白质经过微  相似文献   

16.
机器、产业与人的本质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器和机器体系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人类从农业社会迈入工业社会,也标志着从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工业。作为劳动资料的机器促使生产活动直接社会化,而生产的社会化则是产业诞生的重要标志。如果说产业公开展示了人的本质力量,那么机器就是这种展示的物质基础。因此,机器和机器体系是产业哲学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17.
技术化生存的"自然"迷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使人类逐渐地远离自然状态,从而使人类的生存从"自然"地生存走向"技术化生存".技术,从其本质上讲,是作为自然的对立概念而出现的.当技术的风险,特别是技术进程无逻辑的风险展现时,人们为了各种目的开始诉诸"自然",用"自然"来对抗"技术".然而,"自然"是一个充满了模糊性和矛盾的概念,"自然"就是"变化".从人类生存的历史看,新石器时代人类脱离四处寻找食物的生存方式,开始从事农业或者畜牧业,发展出全新的工具和技术来维持生活,并建立社会.而工业革命则引起了"机械文化"的产生,人类的生活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至今仍在持续着.人以技术为中介获得自己的生存,这与其他动物只基本本能地适应以求生存的生存方式形成了本质的区别,技术已成为人类生活世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正>包围地球的空气称为大气。人类生活在地球大气的底部,一刻也离不开大气。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人类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它的状态和变化,时时影响到人类的活动与生存。  相似文献   

19.
陈勇 《内江科技》2014,(2):147-147
<正>近日,加拿大微生物生态学家在对肠道微生物进行了多年研究后指出,现代人生活方式由于过于注重洁净,食物太过精细,动辄使用抗生素,会导致人体内无形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受到损害。研究发现,地球上最具多样性、繁殖最密集的生态系统不在热带雨林中,也不在海洋中,而是在人类的肠道里。人类"微生物"是体内数以万亿计生物体的统称,是人类拥有健康体魄的关键所在。微生物做了大  相似文献   

20.
刘金萍 《科教文汇》2007,(11X):145-145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社会的组织、结构方式都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结构、消费心理也随之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消费社会的一些特征已经在很多方面呈现出来了,这些特征对我们的社会产生了很多消极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以过度消费为本质表现的消费社会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树立健康、和谐的消费观,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