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优化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发展路径,从要素协同的视角剖析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的整体区域特征及现存问题,总结归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的经验模式。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发展明显不均衡,尽管已在组织与制度设计、跨境科技创新协同、要素流动与共享、创新合作平台体系搭建等方面形成了特色经验与模式,但仍然存在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产业科技创新协同程度不高、要素流动渠道不畅、主体动力不足且协同性不强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完善科技协同创新协调机制、推进形成创新资源共享和开放机制、打造创新主体协同机制及建立协同创新资金保障机制等建议,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打破“三个地区、两种制度、三种语系”的创新要素流动障碍,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科技服务协同创新体系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新范式。为回答“谁在协同,为谁协同,怎么协同”这一协同创新体系构建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通过总结科技服务协同创新体系内涵与发展过程,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服务发展现状以及科技服务协同创新理论上的“黑箱”,构建以科技服务组织为核心驱动的,由高校知识生产体系、机构技术研发体系、创新企业发展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等4个子系统构成的科技服务协同创新体系,并基于主体联动的视角提出,通过加强科技服务机构与企业、研发机构和高校的协同,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服务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3.
深入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协同发展的形势,发现湾区人才发展存在人才结构、引才机制、人才流动、平台载体等方面的不协同问题。通过总结凝练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的先行经验,构建了基于人才引进协同、人才交流合作、国际猎头培育、平台载体建设、人才流动畅通、人才环境优化六个维度的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协同机制,以深入开放引领深度合作,畅通粤港澳三地创新资源,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湾区人才协同创新制度优势。  相似文献   

4.
粤港澳大湾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总结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对策建议,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努力把大湾区建设成为全球重要的高端制造业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相似文献   

5.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一次重大历史机遇,大科学装置的“高密度科技创新资源聚合体”功能,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抓手。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大科学装置布局过于分散,并且,中国大科学装置现有的管理模式和投资模式,与当前以“城市群”、“湾区经济”为主体的发展趋势不符。集中布局大科学装置,探索建立以中央政府为主导、湾区城市群合作的大科学装置投资和管理模式,基于大科学装置整合多项国家科技政策和战略规划资源,是粤港澳大湾区基于大科学装置构建创新引领发展模式的可选策略。  相似文献   

6.
科技创新的进步推动湾区经济的发展。本文从研发投入、创新主体、创新政策、产业结构和开放式创新五个方面,对比分析和总结归纳了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发展情况。最后从研发支持力度、城市协同发展、创新主体合作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世界发达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经验,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资源比较优势和不足。在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体系要素的基础上,基于一般系统模块论构建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体系模型,系统分析了各模块的功能定位和协同关系。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实际,对其科技创新体系协同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为客观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中的领先优势和存在的短板,助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从科技创新的基础、环境、主体、人才、投入和产出等关键要素入手,通过人口、经济、企业注册、专利、论文等多源数据对比,研究粤港澳大湾区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科技创新发展情况。分析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势头强劲、增速明显,拥有在科技创新方面比肩甚至赶超世界一流湾区的巨大潜力,但同时也发现其中科技创新主体、人才、投入、产出等关键创新要素方面的短板愈发凸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障碍。对此,建议从推动协同创新、夯实人才基础、加强研发投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等方面着手,全面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现有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相关政策分散在诸多政策文件中,存在部门和地区条块分割、政策指向和政策力度具有区域差异以及便利化不足等问题,难以适应实践的需要.针对制定协调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强以及体系化突出的专项政策的日益迫切要求,首先,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等方面,概述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政策的环境变化;其次,梳理总结得出广东省既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相关政策特点为相关部门和城市高度重视,但政策条款零散分布、体系标准不一,以及联通性有待加强;再次,基于区域协同创新系统构成的理论分析,提出“1+4+2”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政策体系框架,即包含协同创新顶层制度设计系统政策、协同创新中层实施系统政策(包括主体协同创新政策、要素协同创新政策、产业协同创新政策和空间协同创新政策)和协同创新底层支持系统政策(包括协同创新平台政策和协同创新环境政策)的三维结构政策体系,并设计相对应的政策体系和政策措施,包括7个政策子系统、25个政策覆盖范围和91个政策着力点;最后,建议以上述政策体系框架为依据,遵循筛选、整合、打通和补新的原则,着手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实施细则》、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政策汇编》,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0.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本身也要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即以科技创新国内循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国际循环构建高水平开放创新格局。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链条完善、产业链互补性强、创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开放创新优势显著,但仍然面临基础研究能力有待提升、内外创新资源循环不畅、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发展未实现有效协同等问题,因此,提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双循环”生态系统。基于创新资源流动和配置视角,该系统包括创新主体与创新组织、创新资源与创新环境、创新集群与产业集群,其中科技创新资源为基础和前提,创新链为核心。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轴的国内循环系统建设要着力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科技产业协同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的国际循环系统建设要发挥港澳的国际化优势,推动国际合作向创新链源头延伸。同时,要通过完善创新资源自由流动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机制、人才流动机制等,推动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发展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选用耦合模型,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对粤港澳大湾区2009年至2018年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看,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两个子系统都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科技创新序参量优于金融创新序参量;且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大幅提升;从内部看,大湾区内各城市之间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序参量、耦合协调度还存在显著差异。文章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区域整体、核心城市和非核心城市三个角度出发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促进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高度融合,推动大湾区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有效构建。  相似文献   

12.
科技金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中心的关键要素。科技金融既促进了技术创新,也推动了金融自身的创新,更驱动了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供给方式的大变革,是形成当代产业生态圈的关键纽带。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优势,是集科技、金融、产业于一体的世界一流湾区,大湾区科技金融创新涉及产业、企业、技术等方面,通过打造科技金融创新产品体系、促进粤港澳三地金融规则对接、创新跨境金融产品和服务,加速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生态圈,加快促进大湾区内部产业链完备与供应链稳定,以科技金融创新助力先进制造业取得突破,推动形成大湾区内外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云  杨宇  刘毅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12):1796-1806
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学研究发展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科学研究对于技术创新的贡献不足,难以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庞大的产业创新需求。提升科学研究能力,促进科学研究基础与产业创新需求对接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必然要求,对大湾区科技、产业和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构建粤港澳大湾区10个产业的科学研究-产业创新协调数据集和关联度指数、相对发展度指数等,厘清了1997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科学研究与产业创新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科学研究与产业创新间的演变和交互规律,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学研究与产业创新的协调水平呈现整体上升趋势,但各产业的协调水平呈现出差异性。文章关注的10个产业中,通信技术、集成电路已达到优质协调水平,海洋工程装备仍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其他产业均处于良好协调水平。科学研究的规模优势与竞争优势对于协调水平提升具有动态性,这启示要注重结合创新的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高度关注原创性和引领性,着力形成区域科学研究的特色优势。  相似文献   

14.
深入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实施,高水平参与国际文化与科技合作的重要举措。建设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正在成为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也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营造了良好生态圈。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具有高起点、高技术、高效能等特征,其动能源自跨界融合发展、各级政府系统性政策支撑、大湾区快速增长的文化需求;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内容生产数字化、内容传播平台化、信誉保障去中心化。在建设人文湾区进程中,可以选择科技金融、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复合型人才培养三大路径提升文化科技融合水平,促进文化与科技互促互鉴,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科技融合之路。  相似文献   

15.
为推动成渝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通过梳理和归纳城市群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和发展研究,以旧金山湾区、伦敦湾区、东京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分析总结国内外著名城市群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情况,发现丰富的教育科研资源、较为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较为成熟的产业集群结构以及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有助于推动城市群科技创新发展。结合成渝地区现有的科技创新基础和面临的挑战,提出成渝地区要打造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进一步健全合作创新机制、强化协同创新格局、培育重大原始创新、筑牢关键核心产业、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优化创新合作网络、聚集顶尖科创人才等。  相似文献   

16.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协同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粤港澳大湾区2001-2019年间的科技创新数据,通过建立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来测度科技创新协同度,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协同机制.研究发现,第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区域间、部门间的科技创新协同度较低但发展趋势呈上升态势,各子系统有序度的差异性是导致协同度较低的重要因素;第二,在新经济地理的3D框架下,经济密度、交通便利、通信设施、市场化、对外开放和政府干预等的发展都对科技创新协同度产生积极影响,但人口密度的增加没有提高其协同度,这些经济地理要素构成协同机制系统,同时呈现空间个体异质性;第三,在拓展分析中,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表明,粤港澳大湾区个体间具有自主技术创新临近特征.在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环境下,系统又全面地研究湾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论将给粤港澳探索推进协同创新为科技湾区建设加添动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