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陈菲琼 《科研管理》2002,23(4):35-36
本首先论述了企业联盟现有的具体评估方法,然后,从企业联盟动力的角度,依据“私人利益(private benefits)”和“共同利益(common benefits)”的分类思想,对企业联盟进行调查问卷,对企业联盟的重要指标进行了综合提取,并使用SPSS的因子建模法进行量化和建模式,使繁多相互交杂的指标评估结果量化直观化,提出,企业联盟绩效P(private benefits)C(common benefits)评价系统,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切实地说明了该系统的两大作用:1)从企业联盟带给企业的私人利益和企业联盟的共同利益出发,从而确定企业联盟中企业的联盟效果和企业联盟的整体效果。(2)通过私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的比率预测企业联盟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
企业技术联盟的利益分配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坚 《科技管理研究》2008,28(3):167-169
建立利益公平分配机制有利于技术联盟内知识共享效率的提高.文章分析了企业技术联盟利益分配原则,从合作博弈的角度深入剖析了使合作成员的私人收益达到均衡的条件,并构建相应的利益协调机制,包括信息沟通机制、群体协商和监督机制、过程管理机制、制约惩罚机制和投资决策机制.  相似文献   

3.
企业-大学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动态变化的竞争环境使得置身其中的企业需要日益关注对外部知识的获取,这是开发新技术和获取新的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与大学组建知识联盟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而知识的有效转移才是知识联盟组建的根本目的。本文分析了企业-大学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的过程,并进一步探察了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模型,从合作共享情境、企业内部情境以及转移模式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杨帆 《软科学》2005,19(4):23-25,28
动态联盟企业间存在的非对称信息将会导致机会主义行为,这一点在利益方面表现为虚报真实成本或是“有害选择”等问题。根据动态联盟中核心企业与成员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设计了动态联盟成员企业私人成本显示的委托人激励契约,基本上避免了机会主义行为的出现,实现了动态联盟集体理性和个体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学习能力对企业技术联盟伙伴选择的影响机制,并以部分国外大型企业的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行业竞争强度和溢出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企业学习能力较低时会选择与同行企业合作的横向技术联盟模式,而学习能力较高时则倾向选择与上下游关联企业合作的纵向技术联盟模式.异质知识的创新价值和保护自有核心技术则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两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技术与经济的不断进步使许多企业开始对竞争关系进行战略性调整,创建网络、结成联盟,企业开始从"对立竞争"走向"合作竞争"。技术战略联盟间特殊的"竞合关系"要求其既能共享知识,又要防止对方的投机行为。知识资源对企业的特殊性使得联盟间的知识共享面临一定风险,这种风险可能导致企业核心技术泄露,丧失创新能力。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跨案例研究指出技术战略联盟企业建立合理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必要性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对联盟企业的创新和管理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制药企业R&D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角度出发,应用合作竞争理论分析制药企业的R&D战略联盟行为.概括了我国制药企业R&D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照印度制药企业发展的模式,归纳了我国制药企业R&D战略联盟的模式及其战略决策的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和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巨大变化,企业间旧有的竞争模式在新的竞争环境下演化为网络层面的对抗与合作.与此同时,在技术复杂性和企业技术专业化两个趋势的相互作用之下,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开放与外援化成为创新过程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对外寻求的知识网络成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新渠道和载体.作为知识网络构建的组织形式,知识联盟必然存在,并将在合作发展中不断衍生出新的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9.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之下,知识已经成为关系企业发展的命脉,所以以知识联盟为目的的企业合作创新模式的选择对提升企业整体经济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分析知识联盟企业合作创新模式的复杂性着手,建立NK模型,给出适应度景观模型进而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模拟,得出了不同结构形式和不同组合模式下所选择的合作模式产生了不同的效应,为今后知识联盟企业在合作创新模式的选择问题上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结合全球化和动态竞争的时代背景,运用理论分析方法,界定了合作竞争环境下竞争情报战略联盟概念,分析了竞争情报战略联盟优势、动因和条件,提出了企业加强竞争情报战略联盟相关建议,并结合思科公司实际案例,说明竞争情报战略联盟可以变相使封闭的传统工作模式转变为面向合作的开放管理模式,拓展了企业合作空间,创造了新的价值源.  相似文献   

11.
技术型企业从两个途径获得技术创新知识,一是通过企业内部过程进行知识的积累和创造;二是通过企业外部过程,与市场进行知识交换、建立技术战略联盟分享和传递知识。技术战略联盟间在知识转移过程中获得经济收益,但同时联盟企业之间的独立性、知识的特殊性不得不让企业考虑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问题。本研究通过文献讨论、问卷开发与调查和统计建模过程,结果发现:技术战略联盟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竞合"关系,无论企业与竞争对手还是与非营利性组织形成技术战略联盟,知识转移和交换均可以使企业提升创新绩效。并且,企业在与技术战略联盟进行合作过程中,可以采用技术成果的法律保护、竞争性保护措施以及在企业内进行知识产权管理实践,维护企业的核心能力,促进企业的创新效果。这种技术成果的保护过程在企业与竞争市场形成技术战略联盟的知识转移过程中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2.
产业群共生环境下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产业群特征.群内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如何保持已经取得的竞争优势,持续做大做强.以学习网络为基础的共生环境是群内企业发展战略的起点.基于共生环境,讨论了在产业群不同演进阶段企业所需核心能力的不同.将应对共生环境的重点放在合作之上,建立知识联盟并寻求知识领导地位,开展国际间合作,不断拓展企业学习网络是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产业群内大型企业发展战略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虚拟企业的合作风险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虚拟企业是针对某一市场机遇,由若干个企业依托信息网络资源而组成的动态的企业联盟。与传统的实体企业相比,虚拟企业中的不确定性更多,因此它在给成员企业带来新的市场机遇和较高收益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风险。通过对虚拟企业中的各种合作风险进行分析,提出了若干风险控制策略,并指出了风险分配与利益分配之间的关系,对虚拟企业的有效运作有较好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依据知识联盟成员之间的"竟合"特性,从联盟知识能否被分享的角度,提出了共有知识和私有知识的概念区分,指出知识联盟的维系和成功需要在共有知识分享和私有知识保护之间求得平衡;在此基础上,从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提出了影响共有知识分享的因素;从资源特性和关系特性方面探讨了影响私有知识保护和泄漏的因素,同时提出了若干理论假设,以期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商业模式下,颠覆性技术创新对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相关的理论研究对于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构建以齐美尔连接为自变量、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因变量、知识密度为中介变量、感知的知识所有权(感知的知识组织所有权、感知的知识个人所有权)为调节变量的分析框架,实证探究齐美尔连接对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齐美尔连接对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产生正向影响;知识密度在齐美尔连接与颠覆性技术创新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感知的知识组织所有权在齐美尔连接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感知的知识个人所有权在齐美尔连接与知识密度的关系起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演化博弈分析框架下,重点讨论知识特性因素、知识基础因素、盟员互动因素等要素以及知识共享成本与异源知识协同价值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进而确定联盟成员策略演化路径与演化稳定策略。研究表明:知识可理解性越高,企业知识存储越充分、成员间关系越紧密,知识共享成本越低、协同价值越高,则盟员合作意愿越强,个体知识吸收与联盟知识积累效率越高。盟主企业在联盟形成初期应进行适当干预与引导,同时加强对联盟知识转移成本、成员关系的管理,从而保证联盟成员沿合作路径最终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背景下,企业如何提高创新绩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尽管以往学者已经认识到环境动态性在知识属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检验这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并不多。本研究将知识属性、环境动态性、技术联盟内企业创新绩效整合在一个理论模型中,对技术联盟内300家科技型小微企业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知识隐秘性对技术联盟内企业创新绩效产生负向影响,知识复杂性对技术联盟内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影响,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知识隐秘性、知识复杂性与技术联盟内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本研究在推进相关理论研究的同时,也为加强小微企业管理,促进企业成果转化的创新实践提供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知识联盟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学术界至今并未能对其相关问题达成共识。在对现有研究进行回顾与分析的基础上,重点从企业知识联盟的组建动因、联盟的稳定性和联盟的组建管理3个方面进行梳理、分析和评述,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思路和相关问题的解决途径,以期对企业知识联盟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