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唐雪梅  朱利丽 《现代情报》2019,39(3):115-121
[目的]不同于官方信息传播相对理性,用户在社会化媒体上信息传播具有较强的情绪化特征。情绪化信息传播具有独特的传播机制和影响力,国内外文献已经开始对此进行关注并成为社会化媒体信息传播研究的重点之一。[方法]以社会化媒体和情绪等关键词组合在国内外文献资料库内进行搜索,对搜集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结论]从社会化媒体情绪化信息特征、情感分析、情绪化传播行为及情绪化信息的影响四个方面述评现有成果,最后分析了现有研究不足并指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社会化媒体在突发事件应急的信息共享中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多研究也从不同角度获得了很多成果,但至今缺乏针对这一研究领域的系统综述。为此,分四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展情况做了梳理和评述:社会化媒体信息在应急信息共享中的应用、信息传播、知识提取及信息内容信任问题,每一部分都指出了目前的研究进展、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化媒体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最后还提出了目前需要加强研究的其它三类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回顾了基于互动性媒体——社会化媒体雏形的信息传播行为的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梳理了基于社会化媒体的信息传播的进路,进而讨论了社会化媒体对于信息传播产生的微观与宏观作用(即社会化媒体对个体信息接受行为的变革以及社会信息流动模式的变革),最后综述了社会化媒体信息推荐——这一基于社会化媒体信息传播的新的应用性研究领域。通过综述可以看出,社会化媒体为信息传播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包括理论创新和应用性研究的创新;但同时也可以发现,基于社会化媒体的经验性研究更关注商业领域的应用性研究,而缺乏基础性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社会化媒体文献梳理,回顾总结了社会化媒体的特征及功能;分析了基于组织层次和个体层次解析社会化媒体的研究现状.进一步提出沟通管理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基于传统媒体的沟通、基于计算机媒体的沟通和基于社会化媒体的沟通,并从信息逻辑、沟通结构、信息传播方式、用户参与程度等11个方面对基于传统计算机媒体的沟通和基于社会化媒体的沟通进行了比较.最后,提出社会化媒体导入引发的沟通适配重构模型,并基于适配重构思想从媒体角度、组织和成员角度、任务角度提出沟通管理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在信息时代,用户对社会化媒体的信任程度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目前社会化媒体信息内容可 信度低的问题,提出了社会化媒体信息可信度的影响因素,以期为社会化媒体用户、平台及信息监管部门的相关行 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过程】结合具有心理学特征的MAIN模型,提出社会化媒体信息可信度体系,并借助实证 数据,从信息内容角度对社会化媒体信息可信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结论】研究表明,信息内容的 实用性、客观性、可靠性和相关性对社会化媒体信息可信度会产生积极影响,但是信息内容的一致性则不会产生直 接影响。  相似文献   

6.
沈洪洲  宗乾进  袁勤俭 《情报科学》2013,(1):99-105,152
基于ISI Web of Science中有关社会化媒体的文献数据,对文献关键词进行抽取和统计,并运用可视化工具,构建国外社会化媒体领域内各研究主题的分布图谱,直观展现各研究主题的分布及其随年份的演化情况,进而分析研究主题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当前国外社会化媒体的主要研究主题包括用户研究、技术基础研究、各领域内的应用型研究和隐私、信任与风险研究等,并且呈现出更加细分化、与领域应用结合更加紧密、研究视角更加多样化、注重用户个性化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信息行为研究领域热点演化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珅  曹锦丹  冯佳 《情报科学》2020,38(6):96-102
【目的/意义】系统分析了2009-2018 年信息行为研究领域的学科分布、高被引文献、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 类以及突发词,全面呈现了信息行为研究领域热点演化路径。【方法/过程】运用Citespace V知识图谱软件对通过 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库检索出的2137 篇信息行为研究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结果/结论】通过对学科分布 分析,发现图书情报学学科在信息行为研究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对关键词的共现分析,可以发现,信息搜寻 行为在整个信息的生命周期中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健康信息行为目前是信息行为领域中最热门的研究话 题,“微博”“社会化媒体”“互联网使用”等研究主题则是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信息行为研究领域的前沿性话题。  相似文献   

8.
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评估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一华 《现代情报》2016,36(12):164-169
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评估研究不仅有助于发展与完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理论,而且有助于提高社交媒体舆情监控、社交媒体搜索、社会化推荐等方面的效果。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从社交媒体信息研究、信息可信度研究、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评估研究对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综述,指出国内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评估研究存在的研究面窄、定性研究多、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并提出应对中文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进行系统研究、进行自动评估等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以基于社会化分享模式的信息共享行为为研究对象,对社会化分享用户及其行为特征进行 识别,研究结果为本领域后续研究提供支撑,为内容服务商、社交媒体等提供优化参考。【方法/过程】以新浪微博为 研究案例,通过爬虫获取 20 574条社会化分享数据并构建包括 12个字段的数据集,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 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结论】参与社会化分享的用户具有一定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行 为规律,且不同的用户群体对社会化分享内容的选择存在差异,用户的个人特征和社交媒体使用特征均对内容的 扩散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5.12汶川大地震相关研究文献的分布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数据源,对我国汶川地震后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研究,旨在为我国政府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防震减灾、国防建设等领域提供详实可靠的震后相关信息资源的分布情况,并试图通过本研究推动我国地震预测、防震减灾、工程抢险、医疗救援、卫生防疫等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社会公众地震认知度和防震减灾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在破坏性地震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程度。通过对有感地震发生后的表现,对社会公众地震认知度和防震减灾意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震后社会公众普遍缺乏避震意识和行为,关注地震三要素,对居住地未来发震心存忧虑,对防震减灾知识认知错误,对地震机构及工作人员评价过低。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薄弱,相关知识匮乏,对准确预报地震期望值过高,对地震机构工作了解片面。当前社会公众地震认知度和防震减灾意识难以适应大震应急的需要,会导致震灾扩大化,需要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科普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2.
伽师近场地震资料处理--三维速度成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三维速度结构和震源位置的联合反演方法,处理了伽师近场地震资料,得到强震区 2 0km以上深度的速度图像.结果表明:震区地壳内 8km以上速度结构横向非均匀性较强,反映了该区厚达数公里的沉积盖层介质特征;1 2~ 1 8km深度速度成像存在北东和北西的低速异常带,它们相交于极震区下方,反映了区域发震构造特征;沿极震区的东西和南北正交方向以及强震群分布的两侧,地壳结构均有明显差异,这是强震群孕育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3.
田野  田翠勤 《科学中国人》2010,(2):126-128,F0003
运用能量释放公式(地震公式),通过对汶川5.12地震(主震级为8.0级,震源深度为14公里)能量释放状况的分析,并通过与相近(主震级与震源深度)案例能量释放状况的比较。认为;汶川5.12地震,若主震级为8.0级,则震源深度为14公里的实测结果远小于实际震源深度。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地震灾害治理中的知识共享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义忠  汤书昆 《科学学研究》2008,26(6):1261-1266
 地震灾害的治理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和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随着地震灾害治理步入人本化、科学化、法治化和制度化的轨道,在我国地震灾害治理的制度建设中初步确立了知识共享制度。会商制度有机地实现了多种监测成果和科技人员群体智慧的结合;资源共享制度有机地实现了地震灾害治理中物质技术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有机结合;信息公开制度有机地实现了地震灾害治理信息的共享和满足公众知情权的结合;地震灾害治理知识的普及与传播制度有机地实现了地震灾害治理中知识共享与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提高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陶传进  赵小平  祝贺 《学会》2009,(2):18-22,53
基于一定评估指标的基金会评估已经在我们国家开展起来。但本文基于另一条逻辑,沿着另一条脉络看问题,认为基金会真正的运作机制应当是国际上通行的社会选择模式,因而,评估的核心点应在于基金会向社会的公开透明,包括主动的和被动的公开透明两种。后者是指基金会接纳社会公众的主动信息索求。在这样的思路下,我们看到一组评估指标应当是什么,以及抗震救灾善款募捐中的不同类型组织的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16.
研究超强地震后混凝土屈曲关系剩余抗拉强度数值分析问题,为灾后恢复重建和建筑受损评估提供数据依据。分析震后型钢混凝土屈曲关系模拟分析与试件结构的屈服场效应,构建混凝土材料在地震后的初始损伤和自由退化数学模型,得到混凝土混合材料的弹性模量,进行混凝土弹塑性模型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分析。从试验角度得到地震后型钢混凝土屈曲关系剩余抗拉强度数值分析结果,得到地震作用后两组试件的受损云图,最后得到不同等级地震作用下的剩余抗拉强度与承载力数值分析结果。研究得出,该数值分析模型得到剩余抗拉强度数值分析结果准确可靠,精度较高,公式计算结果与数值模拟分析结果符合较好,有效构建地震后混凝土屈曲关系剩余抗拉强度关系。在灾后损伤评估与修复重建中优越的应用性能。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灾后面临着极其繁重的农村恢复重建的任务。文章在分析了灾区农村恢复重建的基础及条件后,提出在重建中应坚持尊重自然、尊重农民,保障生计、保护生态,自建为主、统建为辅,规划优先、建设分步等原则,并且要妥善解决原地重建与异地迁建的关系、恢复重建的项目时序、民族传统与地方特色的保护等问题。文章最后从组织实施、资金筹措、技术服务和建材供应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对灾区农村恢复重建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灾后心理援助与心理重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破坏性的地震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身体和财产的损失,还给受灾群众、救援人员等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灾后的心理援助对于重建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灾难后可能出现各种应激心理反应,甚至造成长期心理疾病。心理援助需要在科学方法指导下,有组织、有系统地开展。本文介绍了国外灾难心理援助的发展现状和相关研究成果,也对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回顾。最后对汶川地震后的心理援助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5.12汶川地震事件及国家宏观从紧的货币政策为分析背景,建立价格向下跳空的美式永续期权模型,分析了地震对灾区房地产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并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地震引发的四川旅游地灾害风险评估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玮 《软科学》2010,24(4):89-93
汶川地震给四川的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地震引发的四川旅游灾害风险表现为市场风险、心理风险和安全风险三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和灰色关联度方法进行定量研判可以看出,三类风险对于旅游业的影响不一,而各地区对于灾害的抗风险能力有所差异。因此,应该提升产业风险意识、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合理转移风险来减少地震对四川旅游产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