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产学研合作是一个协同创新的过程。产学研合作组织中存在着知识生产与知识转移,产学研合作联盟模式、联盟性质、联盟内知识产权契约、产学研联盟生产知识的属性等因素。从促进知识转移的视角,分析了影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知识转移的具体因素,并提出了促进产学研合作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部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战略联盟试点工作是探索省部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深化和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的新途径.为健全和完善省部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机制,本文深入分析了联盟合作机制的特点,发现了联盟合作机制的主要存在或面临的突出问题,从而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联盟合作机制的建议,努力促进省部产学研战略联盟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3.
构建促进科技发展的重庆市产学研联盟创新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学研联盟是促进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文章结合重庆市产学研合作现状,得出重庆市应大力发展产学研联盟的结论,通过深入研究产学研联盟的机制构建,完成对重庆市产学研联盟创新机制的总体框架进行设计,针对重庆市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就重庆市产学研联盟创新机制构建的关键环节进行重点讨论。  相似文献   

4.
合作动机是产学研战略联盟形成与发展的原动力。文章分别从交易成本经济学、价值链理论、组织学习理论、资源战略观等理论视角对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动机进行了分析,并以广东省产学研战略联盟为调查研究对象,对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动机进行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5.
利益有限理性下产学研联盟中的合作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分配一直是影响我国产学研联盟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亟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理论和实践分析得知,集体理性与个体理性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利益有限理性是造成产学研联盟不稳定的根本原因。现实中产学研合作是符合合作博弈理论的,因此应用Shap ley值可以帮助实现产学研联盟中的利益合理分配,并通过实例证明该方法可以解决产学研联盟中利益分配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产学研联盟发展的创新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学研联盟对科技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对产学研联盟内涵界定、模式分类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市产学研合作现状,得出重庆市应大力发展产学研联盟的结论;其次,深入研究产学研联盟的发展模式。对科技发展不同阶段的产学研联盟模式的选择框架进行设计,最后就发展重庆市产学研联盟创新模式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因中方技术能力较弱,外方通常缺乏与中方组建合作研发联盟的意愿,而是选择技术转让.中方企业提高其技术能力的一个主要方式,是与国内大学和研究机构组建产学研技术联盟,然后寻求与国外企业的合作研发.本文从中方产学研联盟介入角度研究中外企业技术联盟的技术转移模式选择问题,通过建立技术转移模式选择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中方产学研联盟介入对外方技术转移模式选择决策的影响,得到中方产学研联盟介入能够使外方选择合作研发联盟可能性增加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的信任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剖析了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的必要性和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中信任的高"门槛"性、强依赖性、非对等性以及弱关联性,提出了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的缺口型培育模式、瀑布型培育模式以及蛛网型培育模式。  相似文献   

9.
产学研战略联盟是产学研合作的高级形态,是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建设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学研各方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分析产学研战略联盟内涵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它的八大特点,进而剖析了产学研战略联盟存在的矛盾和冲突,从而为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共赢机制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与管理》2013,(2):44-53
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是知识从大学和科研院所创造,转移到企业内部并创造价值的过程,本文针对当前国内外关于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方面研究较多的问题,从产学研合作知识转移的定义、影响因素、不同的模式及产学研合作知识转移的绩效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进行了简要的评论,揭示了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方面研究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将合作博弈方法与网络DEA相结合,构建合作前和合作后的效率评价模型,证明该博弈是超可加的,并采用Shapley值分配合作收益,对中国30个省区市的产学研科技创新系统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产学研创新主体中任意两方合作或三方合作时的产学研科技创新效率高于或至少等于合作前的产学研科技创新效率,且在大联盟状态下,系统效率最高。(2)产学研创新主体以R&D资金为基础建立合作,在提高产学研科技创新效率的同时,通过合作资源的再分配,优化系统资源配置。(3)在未损害任何一方利益情况下,优化资源的合作联盟使效率提升,是一种有效的帕累托改进,产生的合作收益以其在合作中的边际贡献为原则进行分配,使参与合作博弈的主体受益。  相似文献   

12.
曹霞  于娟 《科学学研究》2016,33(10):1522-1531
适宜的联盟伙伴对产学研联盟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联盟伙伴角度出发,运用话语分析和理论假设分析构建出提升产学研联盟稳定性路径的理论框架,并通过投影寻踪和多重中介模型对上述理论框架中的提升联盟稳定性的作用路径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联盟伙伴特征越明显越有利于产学研联盟的稳定发展;同时,联盟伙伴还可以通过行为整合和界面管理间接影响产学研联盟的稳定性,行为整合和界面管理起部分中介作用,且二者的中介效应存在差异,行为整合的中介效应要比界面管理的大。  相似文献   

13.
事实证明,产学研合作发展到今天已不仅仅是产学研三方的简单结合,而需要政府、金融机构、科技中介机构的介入,形成新型战略联盟来促进合作的进一步深入。论文构建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体层,金融机构和科技中介结构为支撑层,政府为组织层的政产学研金介战略联盟基本架构。分析政府在政产学研金介战略合作不同阶段所应扮演的不同角色。提出政府应进一步发挥功效,形成资金、政策法律、中介机构、利益风险等多方位的保障体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四川省产学研创新联盟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产学研创新联盟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我国生物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创新动力不足、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率低的问题,中科院启动了“生物技术创新与生物产业促进计划”并成立了生物产业科技创新联盟,通过建立产学研新模式,带动了产业提升,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为我国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源动力。  相似文献   

16.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知识创新的角度分析了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的风险成因,认为知识共享不足、知识外溢、知识转化和升级不足是该联盟风险产生的渊源;管理风险、利益风险为内向性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是其外向性风险.在吸取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置了风险评价指标.根据所研究的风险特征,通过理论分析选择了BP神经网络作为风险评价法,利用MATLAB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初步生成风险程度评价模型,并用实证演示加以证明.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产学研共同体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产学研共同体结构下信息供应链的结构要素和能力要素,认为任何领域的产学研共同体的成功构建都必须能够使共同体成员在整个信息供应链范围内进行协作,并进而使产学研共同体的内外需求能够通过信息供应链作出迅速而准确的响应,最终实现产学研共同体结构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缺乏对资源型企业如何发挥技术创新主体作用的研究,以5家世界500强资源型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深入剖析资源型企业通过发挥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提升自主创新绩效的内在机理以及关键要素,提出相应的理论命题,得出结论如下:推动资源型企业自主创新绩效提升的重要因素是发挥企业需求主体作用,基本保障是发挥企业研发投入主体作用,重要途径是发挥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作用,重要支撑是发挥企业研发组织主体作用,关键要素则是发挥企业人才培养主体作用。研究结论启示资源型企业加强研发投入、构建以自身为主体的产学研联盟组合、构建内部技术研发平台以及培养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政策等,以增强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提升自主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9.
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稳定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确定影响创新组织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命题。基于适应性管理理念,从资源整合与互动2个维度出发,依据产学研之间核心主体与基础主体地位的转换,将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的生命周期细化为组建期、运行期、收益期,以动态过程视角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稳定性影响因素阶段性演变概念模型,结合调查问卷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伙伴选择、制度建立、文化融合、利益分配各维度对组织稳定性的维系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框架,通过对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中产学研协同创新相关文献的编码分析,构建出由产学研主体异质性障碍、产学研交互过程障碍和外部环境障碍所构成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障碍因素层级体系。其中,产学研主体异质性障碍作为内生结构性障碍,是产学研交互过程障碍的前因变量;外部环境障碍对产学研主体异质性障碍和产学研交互过程障碍具有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