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钟文京 《科技广场》2014,(8):231-236
当前,我国汽车产业迫切需要走清洁化和节能化道路,深入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发展初期的技术保障与政策支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南昌市作为我国重要地方区域及工业城市,应抓住国家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的机遇,探索出一条符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之路,即政府与企业间、技术与市场间的良性互动的运作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及应用的现状,提出了继续优化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出台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政策,提倡新能源汽车"公交先行",以项目示范推动产业升级,以产业化促进市场化进程,提升消费需求刺激技术创新等相关建议,以推动南昌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应用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从新能源汽车专利的基本发展形势、国际专利分布、企业间的专利引证率和知识流动网络等角度来比较分析世界范围内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创新程度和专利位势,以期能够评估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内的竞争态势。为我国各级政府新能源汽车政策制定、汽车企业的研发合作、技术引进等提供更好的依据和参考,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专利计量分析,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姚湘江 《中国科技纵横》2010,(11):294-294,49
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是零部件企业,零部件企业是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了解当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状况以及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和提高汽车产业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4.
在推广中国制造2025的过程中,其中一个重要的产业就是汽车产业,并且这一产业在我国发展建设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汽车产业在我国制造业中占据很大一部分比重,所以中国制造业2025提出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新能源汽车以及节能汽车成为主要的趋势,由此可见,中国制造业2025与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本文重点对二者之间产生的影响展开了进一步论述,希望能够对今后汽车产业的发展及其转型升级带来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新能源汽车技术作为汽车行业一种破坏性创新出现的前奏,将对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而我国汽车企业可以通过破坏性创新,追赶与发达国家在传统汽车技术上的差距。基于破坏性创新理论框架,从技术和市场两个维度,对丰田和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在发展过程中的不足,研究结论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汽车作为现代化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标志着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汽车故障诊断问题的研究已成为汽车检测的重点。目前,我国有多种汽车故障诊断技术,包括仪表设备诊断技术、人工直观经验法、电脑故障诊断技术等。文章主要分析了汽车故障类型及产生的原因以及传统的汽车故障诊断技术,并论述了汽车故障诊断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7.
“我们将把以康迪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作为金华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着力点来抓,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金华市副市长金中梁说,发展新能源汽车,既是金华市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的实际行动,也是把握结构调整生动权、谋求发展新优势,实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青海科技》2012,(Z1):51
有关专家曾预言:全球将步入"低碳"时代,随着"低碳"生活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它将对企业的发展和民众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于2010年4月正式成立,始终坚持"自主创新,世界一流,造福人类"的奋斗目标,以振兴民族汽车产业为己任,主动承担引领汽车走向绿色之路的角色和责任,促进人、车、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解读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海彦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0):29-32,41
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为研究出发点,详细梳理了党中央在各个时期出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剖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导向和连续性,以此提出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制约因素,进而认为核心技术的突破、制定行业统一标准、完善融资渠道等措施是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的方向,也可为汽车企业制定战略决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0.
声音     
《中国科技纵横》2011,(11):11-11
张相木:开发先进节能技术发展新能源汽车 [本刊讯]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在上周举行的“世界汽车产业论坛”上发表了题为《中国政府的汽车产业政策特征及今后方向》的主旨演讲。张相木表示虽然中国汽车产销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一,但全国人均汽车保有量低,2010年仅为发达国家的1/10。他预计,未来10年中国汽车需求仍将保持持续增长,2020年汽车保有量将超过2亿辆,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但由于我国汽车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普遍淡薄和自主品牌缺乏,中国仍处于世界汽车产业链的低附加值阶段。在此背景下,十堰的汽车企业应积极主动探讨其在知识产权领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寻求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知识产权战略来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本文以十堰为例,分析汽车产业知识产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汽车产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发展汽车自主品牌的重要意义入手,阐述广州汽车产业自主品牌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分析汽车自主品牌的三种发展模式。针对广州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加快广州汽车产业自主品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徐伟巍 《科教文汇》2008,(29):225-225
汽车产业集群化是提升汽车制造企业竞争力、降低其经营风险的有效战略。我国汽车产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呈现出集群化的发展趋势。本文从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机理入手,结合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汽车行业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湖北省襄阳市汽车产业的重点企业进行专利检索,了解襄阳市现有汽车产业的专利持有状况、对比国内同行业专利申请状况,分析襄阳汽车企业技术优势、发展方向;了解国际汽车行业先进技术,通过综合对比分析为襄阳汽车产业的发展布局、专利战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技术的革新与发展是时代进步的重要推动力,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作为一个重要的交通工具也被迅速的普及。而就汽车制造以及汽车应用领域而言,新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也不断促使着汽车产业的更新换代。本文以此为基础,就汽车新技术的应用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探索,旨在通过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为汽车领域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汽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和匠心,中国的汽车产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现如今也在进行着新的转变。据《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年度报告(2017)》表示:随着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汽车产业的格局。在时代发展下,《中国制造2025》为汽车业描绘了美好蓝图,完整描述了未来汽车技术低碳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相似文献   

17.
广州汽车制造业经过十几年的高速扩张,已形成东部、北部和南部三大汽车产业基地,成为我国主要的汽车产业集群之一.分析广州汽车产业集群的空间格局与经济效益,并构建AHP模型对广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为提升广州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出四点建议:(1)培育大型汽车企业,提高集群经济效应;(2)延伸汽车产业链,增强集群实力;(3)打造自主品牌,建立集群品牌效应;(4)研发新能源汽车,提升集群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面对全球能源紧缺和环境保护的压力,传统汽车产业面临严峻的挑战。“能源、环境和安全成为21世纪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三大主题”。其中,能源与环境问题作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制约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症结所在,更成为重中之重。文章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对中国大力发展纯电动汽车的思考,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进行分析,总结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跨国汽车公司在我国的技术扩散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在汽车产业引进跨国公司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对内技术扩散、推动产业技术进步,但是至今没有取得应有成效.主要原因在于:跨国汽车公司严格控制其核心技术、本土汽车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以及缺乏有利于技术扩散的政策环境.因此,有必要加强应用非合资的技术引进与发展战略,加快国有汽车企业制度改革,改善有关政策法规,促进汽车产业集群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新技术条件下汽车产业形态的变化趋势,分析汽车产业走向c2B模式的必然性。根据汽车产业c2B模式的发展过程特征,对其作初级、中级、高级3个不同阶段的划分,并分析该模式对汽车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影响;通过对比汽车企业c2B模式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状况,总结汽车企业c2B模式的关键实现环节,并进一步归纳整车厂和零部件企业需要满足的条件。从汽车产业c2B模式与智能工厂相互交融、互为支撑的关系,分析面向智能制造进行c2B模式建设所需的硬件、软件工作;以典型整车企业为例,提出汽车企业面向智能制造进行c2B模式升级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