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众创空间作为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具有多主体、多要素、多功能的特点,需要依托行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推动技术创新培育、监督规范管理行为、优化众创空间效率,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有力支撑。目前,以战略生态位管理理论为核心的众创空间管理评价体系仍有待完善,特别是在众创空间的具体功能定位差异、成员准入规则设计、创业要素互构作用、评价指标建模细节等均缺乏实证探析。结合技术创新发展的自身特点,立足调研数据,通过对众创空间主体、客体及环境等要素的梳理,着重挑选与分析和众创空间功能发挥息息相关的预期、网络、学习、市场培育与市场保护因素,运用德尔菲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应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定法阶梯式递进评价,构建完善"投入-产出"三形态两阶段模型,并以广东省众创空间为实例检验评价效果。结论证明,通过加强创业前景规划、规范空间运行、优化革新技术服务、优化市场孵化服务、增强创业市场产出,可有效提升众创空间的实际运行效能。  相似文献   

2.
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以经科技部备案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服务体系的82家上海众创空间为研究样本,识别创业生态系统视角下不同类型众创空间的运行模式。研究得出创业生态系统视角下六类众创空间运行模式的组成和影响机理;并得出创业生态系统视角下六类众创空间运行模式中,不同的创业过程对应的创业环境有共性也各有特色和不同点。基于此,为众创空间的建设运营、创业主体选择入驻众创空间的类型和政府的创新发展规划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
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的角度,首先,将众创空间的概念纳入到生态系统理论的研究框架,并结合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理论将众创空间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对比,阐述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内涵;其次,进一步分析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特点,并构建众创空间生态系统三维结构模型,解析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代谢机制、成果共享-容错试错动力机制、资源汇聚与整合机制、创客-资源协同共生网络机制等四大核心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众创空间建设如火如荼,创业生态系统理论作为创业研究的重要基础,能够有效指导众创空间建设并支撑其学术研究开展。在梳理国内外创业生态系统和众创空间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众创空间研究的一个系统框架,提出基于创业生态系统开展众创空间研究应以价值共创为核心,关注众创空间发展阶段和创业流程,着力解决如下问题:众创空间的内涵与外延,众创空间的纵向演化与横向比较,众创空间的需求、供给及其均衡,众创空间的结构维度及其相互关系,众创空间的运行机制与绩效评价。  相似文献   

5.
众创空间是推进"双创"的关键举措和重要载体。从研究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入手,阐释了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运行的"优胜劣汰机制、资源整合机制、共生共演机制、价值创造机制"四大核心机制。在此基础上,从政策、市场、服务、文化、金融和支持6个维度,提出了高校众创空间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6.
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的角度,旨在为众创空间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首先,将众创空间的概念纳入到生态系统理论的研究框架,并结合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理论将众创空间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了对比,阐述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内涵。其次,基于以上理论基础,进一步分析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特点,并构建众创空间生态系统三维结构模型,解析众创空间生态系统代谢机制、成果共享—容错试错动力机制、资源汇聚与整合机制、创客—资源协同共生网络机制等四大核心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情境下新型的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为实施双创战略、助推创新驱动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遵循多案例分析要求和扎根理论研究规范,对美国、日本等国际知名高校以及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温州大学等国内代表性高校的众创空间生态系统进行了数据编码,通过分析系统主体、组成部分、关键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最终归纳得出具有普适性的高校众创空间生态系统模型,并针对其关键要素给出了优化我国高校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的具体建议,从而为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众创空间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高校开展众创空间的建设是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场所。文章提出基于协同创新理念,构建高校、政府、企业等社会组织参与的创业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9.
高校众创空间作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兴重要载体,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大作用。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各高校结合自身优势对众创空间建设模式进行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探索,但在理论研究方面仍缺乏科学梳理和系统思维,在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上,缺乏从生态系统的视角打造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本文通过阐释众创空间的内涵,分析高校众创空间的存在问题,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探索以生态位理论视角剖析众创空间的系统结构模型以及要素互动关系,提出高校众创空间生态系统构建的建设策略,全面提升高校众创空间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加强专业化众创空间示范,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局面.文章基于国家创新系统视角阐述了科研院所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功能定位及其所建专业化众创空间的桥梁作用;对已批建的科研院所专业化众创空间进行深度分析,剖析其内在运行特征;并结合案例研究,梳理科研院所专业化众创空间的建设思路.研究表明:相比传统众创空间的"自由生长"之路,专业化众创空间的建设和发展则走的是"精细耕作"之路,更加注重创新创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具有新型研发机构属性的科研院所应是未来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最后,从立足专业优势、创新运行机制、完善融资渠道、做强创业平台等四个方面提出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1.
廉价至上     
90年代后期IT投入急速增加之后,新世纪出现的预算减少和员工紧缩,对IT经理人提出了新要求:少花钱多做事。经济复苏可能是公司财政好转的信号,但也不能因此希望共度时艰养成的购物习惯很快消失。  相似文献   

12.
地面飞行     
速度向来不是JCB公司和柴油机的强项,但极速接近600千米/小时的Dieselmax彻底改变了世人对它们的这种看法——给用柴油发动机驱动的Dieselmax装上翅膀,它兢能无视地球的引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论科学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文化大致可以概括为两个层面,即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科学的精神、理念、理想和价值观属于科学文化的形而上层面,是科学文化之"魂";而技术的、实证的、数学的或逻辑的东西属于科学文化的形而下层面,是科学文化之"体".正是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的有机统一,才构成活生生的科学文化.当代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科学观的最大局限和偏颇在于,对科学仅仅做了形而下的解读,从而从根本上消解了科学的文化意蕴.站在文化论的高度来研究科学,有助于从根本上超越狭隘的科学观,树立一种全新的科学观,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太平洋副热带经圈环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太平洋副热带经圈环流是太平洋热带和副热带上层海洋进行热交换的 桥梁,其变化可以影响太平洋热带和副热带之间的热结构,从而影响全球气候。本文简要介 绍有关研究工作并提出了今后需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基于软系统方法基础设施系统长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设施系统的长效性决定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分析基础设施系统长效性的内涵及其软系统特征,采用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SSM)对基础设施系统长效性进行研究.通过长效性的问题描述、根定义、概念模型建立以及比较分析,提出有利于基础设施系统长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杨莉荣  袁芳 《中国科技信息》2008,(3):260-261,263
激光扫描器广泛应用于激光电视、在线检验和条码识别等领域。激光扫描器的方式多采用转镜-振镜方式,但由于转镜-振镜扫描系统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会产生扫描非线性和非对称性,引起显示图象的畸变。本文将以40面转镜-振镜系统为例,即采用40面体转镜作为反射镜来获得行扫描,来分析多面体转镜系统的扫描成像问题。  相似文献   

17.
较系统地阐述了神经内分泌生长轴中下丘脑、垂体及靶腺的激素、受 体、结合蛋白的特性、作用机制及其相互关系,及生长轴在猪生长调控中发挥的作用及其 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是漫长的,需要建立学习、创新、创造的驱动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应该努力完善它的同行评议系统,促进我国科学人才库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普罗米修斯》2012,30(2):219-221
John Rainford is a lecturer and speaker on managing creativity and implementing chang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leadership development. He has developed a process called ‘game changer’ that challenges old strategies and delivers new, better and more innovative ones.  相似文献   

20.
王秀红 《资源科学》1997,19(5):71-77
本文用数学模式研究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上下分布特征。认为其上限分布规律较强,下限分布规律较弱;向高原西北部,其上下限分布趋势面的相交曲线即高寒草甸可能的消失界限;高原西北部高寒草甸的消失主要是高原寒旱化气候条件的增强,使高寒草甸分布下限逐步上升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