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国家提出要加快关键新能源核心技术创新的背景下,以2010—2017年我国A股上市的新能源企业为研究样本,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创新政策、直接支持政策和间接支持政策分别进行综合得分的测算,然后利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创新政策与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影响效应,得出以下结论:(1)创新政策显著促进了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2)不同类型的创新政策对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影响效应存在差异,直接支持政策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而间接支持政策则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3)创新政策对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存在区位异质性效应和产权异质性效应,创新政策对位于东部地区的国有新能源企业的技术创新有更加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而间接支持政策对位于中西部地区的非国有新能源企业的技术创新有更显著的负向抑制效应。由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继续推进完善促进新能源企业创新的直接支持政策;建立多方位支持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体系;加强科技信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因地制宜制定政策。  相似文献   

2.
动态能力是组织为适应市场变革而创造性地使用内外部知识资源的过程性能力,在三阶段演化过程中表现为顺序依赖的三个维度,前一阶段的顺利完成是后一阶段成功进行的基础.创新是动态能力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动态能力的不同维度对创新的影响路径有显著差别.搜寻识别对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筛选评估正向影响技术创新,但对管理创新影响不显著,转化整合正向影响管理创新,但对技术创新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绿色技术创新是提质增效与保护环境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技术创新理论,选取我国30个省2000-2011年面板数据,研究政府质量、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直接影响及交互效应。通过运用Stata12.0实证研究得出:地方政府质量与环境规制均显著影响企业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工艺创新,地方政府质量正向调节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工艺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提高地方政府质量与制订合理的环境政策,对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4.
王晓珍  蒋子浩  郑颖 《科学学研究》2019,37(7):1249-1257
产业创新政策对微观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效果是当前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核心问题。文章将企业创新系统划分为知识获取和技术创新两阶段,并以2006-2016年我国部委及以上级别部门发布的219项风电产业创新政策为研究对象,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构建"两阶段政策刺激-创新绩效"分析框架,探讨了产业创新政策的微观传导渗透路径和在创新系统不同阶段的作用效果及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单一政策工具在技术创新阶段并无显著影响,但在知识获取阶段中政府鼓励、并网支持作用显著但效果相反,其中政府鼓励因贸易壁垒和缺乏顶层设计对知识获取活动呈负效应;政策工具组合对知识获取阶段和技术创新阶段均有显著影响,但作用效果和作用机理则因政策工具组合方式不同存在较大差异;增强"政府鼓励、并网支持、人才培养"政策工具组合效力是促进风电企业知识获取的有效方式,改善"政府鼓励、金融及财税支持政策"政策组合效力是提升技术创新阶段效率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5.
基于企业性质与是否高新技术企业等情境视角,构建了政府支持、动态能力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关系的理论模型,然后以广东省企业为调研对象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 政府支持可以直接或间接通过动态能力促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动态能力在政府支持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能更有效地利用政府支持来促进商业模式创新;与非高新技术企业相比,高新技术企业能更有效地利用政府支持促进商业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6.
受国际政治形势影响,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实施“技术封锁”导致其发展受挫。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自主创新”发展模式。聚焦中国半导体企业,探索政府支持(GS)、积极型市场导向(PMO)、科技人才投入(STTI)、科技人才管理(STTM)与创新绩效(IP)之间的关系。共回收调查问卷300份,通过对其进行有效性分析,再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路径分析进行假设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政府支持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而积极型市场导向、科技人才投入和科技人才管理则显著正向影响创新绩效。因此,以科技人才投入和科技人才管理作为自变量,凸显科技人才在半导体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半导体企业创新的关键因素,对半导体企业开展创新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提出RD补贴和税收激励与企业创新活动及创新新颖度提升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RD补贴对中小企业创新新颖度提升有显著正向影响,税收激励对大企业创新新颖度提升有显著正向影响,内部研发和设备升级在2种财税支持政策和企业创新新颖度提升之间发挥一定的中介作用,并由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装备制造业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产业,探究政府如何更好地帮助装备制造企业取得技术创新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以中国沪深A股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外部性理论和双元理论,实证检验了2010-2020年间,政府创新补助对装备制造业双元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和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政府创新补助明显增强装备制造企业双元创新绩效;(2)政府创新补助对装备制造企业独立和合作创新都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3)独立创新和合作创新模式对装备制造企业双元创新绩效都具有正向影响,但独立创新模式对装备制造业双元创新绩效的影响强于合作创新模式;(4)独立创新模式与合作创新模式在政府创新补助促进双元创新绩效过程中发挥显著中介效应。本研究在理论上,有助于深入理解政府创新补助影响企业创新行为的内在机制;在管理实践上,为我国政府制定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对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之上,提出理论假设及研究框架,构建假设检验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有效样本数据实证分析,探究高管团队(TMT)互动、战略柔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TMT团队内部互动对技术创新绩效和管理创新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TMT团队外部互动对技术创新绩效和管理创新绩效也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战略柔性能部分中介团队内部互动对技术创新绩效和管理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战略柔性还能部分中介团队外部互动对技术创新绩效和管理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财政与金融联合治理碳排放出发,运用外部性与庇古税、科斯定理和协同治理理论阐释环境财税政策与金融支持对碳排放的作用机理,认为环境财税政策与金融支持共同影响碳排放;利用1999—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采用GMM两步法实证检验环境财税政策与金融支持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财税政策与碳排放显著负相关,获得金融支持较大的省份,其环境财税政策的碳减排效应更明显,金融低碳度与碳排放显著正相关。因此,政府应加大环境治理财税改革,加快发展碳金融;同时深化能源价格改革和产业结构升级,充分发挥环境财税政策与金融支持的碳减排联合治理效应。  相似文献   

11.
张省  杨倩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0):144-151
将数字技术能力细分为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技术获取两类能力、商业模式创新分为技术导向型和消费导向型两类创新,以商业模式创新作为中介变量构建数字技术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理论模型,并提出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假设,基于沪深股市32家数字技术上市公司的公开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验证研究假设.结果 表明:(1)企业的数字技术能力具有原动力作用,均能够促进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和提升绩效,但必须借助商业模式创新才能达到实现企业可持续盈利目的 .其中两类能力均对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两类商业模式创新影响不同: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对技术导向型商业模式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对消费导向型商业模式创新影响不显著;数字技术获取能力对消费导向型商业模式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对技术导向型商业模式创新影响不显著.(2)商业模式创新能够促进企业绩效提升但中介作用有限,其中技术导向型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绩效起完全中介作用,技术创新是数字技术企业最好的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光伏企业的大样本调查数据,分析了观念叠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探讨价值共创行为的中介作用与政策支持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观念叠加对价值共创行为和企业创新绩效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价值共创行为在观念叠加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政策支持正向调节观念叠加与价值共创行为之间的关系,也正向调节价值共创行为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软科学》2019,(2):12-16
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和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不同政府支持路径对风电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能够显著促进风电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且税收优惠促进效果优于政府补贴,而金融支持则显著抑制了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市场竞争程度越激烈,政府补贴及税收优惠对风电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越显著,而金融支持的作用效果不受市场竞争程度影响。风电企业所在行业技术水平越高,政府补贴及税收优惠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激励效果越好,但对金融支持作用效果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创新基金促进民营科技企业成长的作用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目前国内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较有影响的政府支持形式.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说明了创新基金可以在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的成长壮大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根据创新基金取得的显著成效,对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服务体系的政策研究得出启示.  相似文献   

15.
以206家中国企业为样本,实证分析了任务环境(技术不确定性和市场不确定性)和制度环境(法制环境和政府干预)对企业创新的交互影响。结果表明,技术不确定性和市场不确定性对企业创新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法制环境与企业创新正相关,而政府干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则不显著。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法制环境对任务环境与企业创新的关系无显著调节作用;政府干预对技术不确定性与企业创新的关系有显著负向调节作用,而对市场不确定性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则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曾萍  吕迪伟  刘洋 《科研管理》2016,37(7):17-26
对企业获取政府创新支持机制与路径的探索或许是解决当前政府创新支持是否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争论的蹊径。为此,本文以广东省173家企业为样本,对企业技术创新、政治关联与政府创新支持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同时考察企业性质与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尽管整体而言企业技术创新可以直接或间接通过政治关联来获得政府创新支持,然而进一步分析表明,技术创新作为企业获取政府创新支持的路径仅在良好的制度环境或非国有企业情境下才有效。无论在何种情境下,政治关联构建都是企业获取政府创新支持最为重要的直接路径。这些结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7.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外部环境的动态性增强.如何在动态多变环境下,通过不断创新获取竞争优势是每个企业关注的关键问题.在动态能力理论、创新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动态能力对应用型创新和探索型创新的不同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动态能力对应用型创新和探索型创新有不同影响,动态能力对探索型创新的影响更大;(2)环境动态性对动态能力与两类创新的关系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环境动态性对动态能力与探索型创新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而对动态能力与应用型创新的关系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前,智力资本对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学者的认可,但智力资本与企业不同创新类型之间的路径关系尚不明朗。本文以233家科技型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智力资本与创新类型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企业经营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结构资本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企业的经营创新和管理创新影响不显著;同时,关系资本对经营创新和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企业的管理创新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孟凡生  赵刚 《科研管理》2019,40(4):74-82
智能制造是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基于创新柔性理论,系统分析了创新柔性、技术创新和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之间的内在关系,构建了创新柔性对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影响模型,深入研究创新柔性对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影响机制。通过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对模型及假设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创新柔性对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有显著正向影响,技术创新在创新柔性与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信息化水平在创新柔性与技术创新之间、技术创新与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之间均有正向调节作用,政策环境在创新柔性与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之间、技术创新与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之间均有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对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20.
自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在宏观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企业创新抉择更具挑战性,企业是否会以创新作为企业应对环境不确定性与动荡性下的行为选择以及相应的内在机理仍然有待进一步检验。本文基于2011-2017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重点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工具竞争逻辑的视角探究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对企业实质性创新(发明专利)的影响更为显著,体现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激励效应;同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社会责任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企业社会责任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创新之间产生部分中介作用,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竞争工具效应得到支持。进一步的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在政策不确定性与创新补贴与税收优惠之间产生中介作用,基于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创新之间的战略竞争工具(寻租工具)效应进一步得到经验证据的支持。本文的研究有助于重新审视企业社会责任在环境不确定性(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的战略竞争工具价值,为进一步促进企业在外部运营环境不确定性加剧背景下履行社会责任,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提供更大的利益相关方网络资源提供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