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呼伦贝尔市坚定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粮食产量连年丰收,坚决扛稳了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文章从分析呼伦贝尔市得天独厚的生产粮食的天然良好条件入手,总结了近年来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绩,探讨了制约呼伦贝尔市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且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实现呼伦贝尔市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今年二季度工业总体经营状况景气度略有回落,但变化幅度不大。能源、原材料供应状况进一步改善,产品积压减少,产销率稳步提高,效益指标有所好转。但产品订货继续下滑,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有所放慢。预计三季度产品订货和生产状况都将趋好,总体经营景气将再次出现回升。另外,本次调查表明,地区间总体差异比上季缩小,但部分地区景气波动较大。本报告还对食品、纺织、服装、化学、化纤、钢铁、交通运输设备和电子等八个行业的景气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作了简要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3.
油料发展战略与我国粮食生产安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食用油缺口量大并将长期存在,而发展油料生产需要占用大量耕地,我国人多地少,人增地减,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安全对油料发展构成严重制约,通过综合比较研究,本文提出:发展油菜生产可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冬闲田资源,不与粮棉作物争地,有利于维护粮食生产的安全,发展油菜生产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邢台市是河北省的重点产煤地区之一,通过近几年的关井压产、安全生产专项整顿,关闭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小煤矿160余处。到目前,通过安全整顿验收,保留的合法矿井168座,其中,地方国有煤矿18座,乡镇煤矿150座,设计年生产能力890余万吨,现有生产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了中国近代粮食生产衰落的事实,分析了影响中国近代粮食生产的诸因素,对中国近代粮食生产衰落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农业科学技术的停滞和落后是近代中国粮食生产衰落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唐玲 《预测》1995,14(6):66-70
经济景气循环的内容、问题、建议及思考唐玲(国家计划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100824)今年5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经济景气研究中心研究员、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菲利浦·克莱茵博士来华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讲学。克莱茵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经济景气循环研究专...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是中国粮食生产大省,其粮食生产核心区是国家粮食战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林业生态功能对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质量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客观分析林业生态功能事关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生态状况,研究提出了提升林业生态功能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比分析了2003—2012年31省粮食统计数据,认为四川粮食生产的基础性指标(种植总面积与粮食总产)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是粮食生产的发展性指标在粮食主产区及西部地区已经没有比较优势:粮食种植面积与产量占全国的比重逐年下降,粮食种植面积与产量的增量与增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粮食单产仅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分析了四川土、水、肥、药、机、人、灾、钱等各粮食生产要素的科技问题,认为四川粮食生产面临耕地面积刚性减少、耕地质量下降、农民种粮效益低下、乡村劳动力不断减少、自然灾害严重、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等科技挑战。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在我国新形势农业生产的背景下,结合粮食生产的特点及粮食对国家和经济发展的特殊意义,提出在新阶段下,我国仍需保证粮食生产不依赖外人,加强对粮食生产的若干政策支持和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10.
论浙江省粮食作物的生产和安全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金贵兴 《科技通报》2006,22(3):352-357
分析了浙江省粮食生产和供需的现状及发展无(少)污染、安全、优质粮食的紧迫性,提出了稳步推进我省粮食的质量、安全建设的主要对策: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增强人们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物质投入效率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发展粮食安全生产基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强化管理机制,健全农业标准监测体系;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建立现代信息网络,加强技术推广体系。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粮食产量的最优加权组合预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毕守东  王冬平 《预测》2000,19(3):70-72
本文根据最优加权组合建模理论,利用安徽省1982~1997年粮食产量资料,建立了粮食产量的最优加权组合模型,该模型相对拟合误差小于4.43%,依此模型对粮食总产量进行了预测,以期为安徽省的粮食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馨之 《软科学》2001,15(5):81-84
甘肃省农业在面临人口增长,粮耕面积增长空间日益狭窄的形势下,粮食生产能否满足人民需求的问题值得探讨。结合甘肃省的粮食生产状况及人口发展状况来研究甘肃省的粮食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王金朔  曹雪  金晓斌  周寅康 《资源科学》2014,36(11):2345-2352
从粮食生产、粮食供需和粮食运输变化等角度,采用对比分析、交互引证等方法,分析1644-1949年(清朝和民国时期)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运输格局的变迁过程,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清代,粮食富余区主要是湘、鄂、赣、皖,粮食不足区主要是闽及粤琼地区。清中后期,川渝和东北地区由粮食自足区变成粮食富余区,同时,苏、浙、京津冀、豫、鲁等成为粮食不足区;民国时期,粮食不足区进一步扩大,而皖、赣、湘、桂和东北地区是主要的粮食富余区;2清代粮食运销以水运为主,陆运为辅,粮食流通主要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民国时期,川渝不再作为粮食输出省份,皖及东北地区成为主要供应地,鄂成为重要的粮食中转省份。同时粮食运销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北方粮食运输形成了铁路和海运相结合的运输网络;南方依然以水运为主,但受到铁路运输和进口粮食的冲击;3经济科技发展、人口增长和变迁、漕运衰落是促使粮食运输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4铁路和轮船等新式交通运输工具极大地便利了粮食运输,促进了粮食的商品化,与此同时,新的粮食运输网络带动了沿线城镇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粮食产业化发展是提高粮食产业竞争能力的必由之路。在分析湖北省粮食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湖北省粮食产业化发展的四种模式,重点探讨了加快湖北省粮食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完善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粮油基地,稳固粮食购销关系;积极培育壮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优化粮食品质结构;建设和完善粮食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15.
陈琴 《大众科技》2013,(8):153-155
近年来,福建省在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着粮食安全方面的隐患。粮食流通安全问题的重要性El趋上升,逐步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瓶颈。物流贯穿于粮食流通全过程,能够有效地衔接粮食产销环节,保障粮食流通安全。然而,福建省的粮食流通安全体系仍不成熟,无法满足粮食安全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亟需对福建省粮食流通安全问题及其发展对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设立国家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是我国应对国际粮食问题,实现国内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本文在分析我国粮食供需形势和耕地资源面临压力的基础上,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角度提出在东北平原等粮食生产基地设立8亿亩的国家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以提供80%的粮食需求和防范特大自然灾害。在现有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对粮食主体功能区进行了空间布局,以便为国家的生存安全提供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7.
庞英  李树超 《资源科学》2013,35(1):80-88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商品粮产区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如何直接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本文应用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以2800个粮农成本数据为基础,选择商品粮产区山东省作为研究的样本,构建了包括三层指标的评价体系,具体分析了商品粮产区农户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包括资源规模、要素生产力、粮食安全和耕地环境)及其区域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商品粮产区的农户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反而较低,这就直接影响着粮食商品率进而制约着国家粮食安全.研究的政策指向是:新时期中央政府在加大补贴力度的同时将有限的粮补资金全部投向商品粮产区,这将有利于在粮食收益相对下降的情况下进一步激励商品粮产区粮农生产的积极性和机械化规模化生产、采用科技手段提高要素生产力、普及良种、保护性耕作和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同时还可以提高补贴效率,使国家粮食安全恒久、稳定.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我国对粮食增产的需求、环渤海中低产区粮食增产的潜力分析以及中科院等众多科研团队在该区域长期实践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增产措施,站在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提出了建设“渤海粮仓”的战略构想,并建议中科院联合河北、山东省政府向国家申请立项。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2000—2017年粮食主产区的农业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基于松弛变量的方向距离函数(SBM-DDF)的Luenberger指数对其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进行测度,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 1) 全国粮食主产区总体农业GTF年均值为1.029,除个别年份外,其在碳排放约束下的农业GTFP均值均大于1,说明在大多数年份中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改善。(2)各粮食主产区农业GTFP水平差异明显,其中河北、江苏、山东、辽宁的农业TFP、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水平均大于全国粮食主产区水平。 (3)从粮食主产区农业GTFP的分解项上来看,碳排放约束下的农业GTFP增长主要依靠绿色技术进步的推动,绿色技术进步指数对于农业GTFP的作用一直领先于绿色技术效率,而绿色技术效率在其增速落后于绿色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出现了持续恶化现象。(4)机械化水平、财政支出水平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表现为显著正向影响;粮食作物受灾水平、灌溉设备水平、农资化肥负荷指数、劳均经营规模、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有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其可能影响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7  
研究发现,全国主要的粮食调出区已由1970年代初的松辽河区、长江区、珠江区和东南诸河区转移、集中到2000年代初的松辽河区和淮河区,传统的“南粮北运"的粮食生产格局已为“北粮南运"所取代。90年代松辽河区成为全国粮食增产中心的主要原因是耕地面积的增加导致粮食播种面积扩大,淮河区则是由于灌溉面积扩大、化肥使用量增加导致其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全国粮食生产重心的“北移"加剧了北方天然草地资源的大规模开垦和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可能引发严重的生态问题。应对策略是充分挖掘南方地区的粮食生产潜力,提高其满足自身粮食需求的自给能力,从而减轻“北粮南运"带来的北方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