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破坏性创新理论为后发企业追赶提供了跨越式发展途径。通过对后发企业追赶和破坏性创新理论相关文献的梳理,基于后发企业视角重新阐释破坏性创新内涵,从内部组织和外部市场、技术及政策的多维角度整合破坏性创新影响因素,继而从破坏性创新的时机选择和路径两个方面总结后发企业破坏性创新的实现方式,探索性地构建基于后发企业视角的破坏性创新的理论框架。最后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提出高端破坏性创新、破坏性商业模式创新和破坏性创新定量研究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2.
破坏性创新是企业不连续性变革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企业创新中十分重要,相关研究也很丰富。本文首先对破坏性创新概念的各种内涵进行梳理与总结,从破坏性对产品供给方和需求方的不连续性影响进行解释,紧紧抓住破坏性创新使供需各方产生“失效”的内涵特性来重新对破坏性创新进行界定和分类。进一步,基于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失效”内容,系统梳理了破坏性创新的促进和制约因素,分析各类因素在破坏性创新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重要性分布。然后,针对破坏性创新实现机制分散化的研究现状,从破坏性创新内涵出发,将实现路径归为供给方不连续—需求方连续、供给方不连续—需求方不连续和供给方连续—需求方不连续3类,并分析了破坏性创新的路径选择和不同路径实施过程的具体思路。最后,尝试构建破坏性创新的研究框架,并提出若干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破坏性创新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对TR IZ理论在破坏性创新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应用TR IZ理论实现破坏性创新的流程,破坏性创新过程中TR IZ技术进化理论的应用以及冲突问题及其求解流程。  相似文献   

4.
破坏性创新机理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推动创新的动力,即技术与需求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了破坏性创新的技术替代模式,从技术层面解释了破坏性创新的形成机理,进一步完善了破坏性创新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破坏性创新的概念界定与模型构建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破坏性创新理论是技术创新研究的一项重要进展。本文在梳理该理论形成和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研究方法,进一步明晰了破坏性创新的基本概念,构建了破坏性创新的基本模型,进而提出破坏性创新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高铁破坏性创新路径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灵  余翔 《科研管理》2015,36(10):77-84
中国高铁创新模式的探索可以更好地进行行业预测和展望。本文采用案例和历史比较分析方法,在梳理历史上成功的破坏性创新技术的基础上,总结出破坏性创新的技术特征和技术流变轨迹。通过回顾中国高铁的创新背景和过程、分析高铁的技术特征,发现我国高铁技术符合破坏性创新的特点。对中国高铁破坏性创新的路径进行了阐释,研究发现,政府的政策引导和研发支持是中国高铁发生破坏性创新不容忽视的原因。破坏性创新不是必然地由小企业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完成,在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下,大企业也可能完成破坏性创新。  相似文献   

7.
介绍当前国内外学者对破坏性创新的定义,并总结破坏性创新的概念,分析破坏性创新实现方法,阐述破坏性创新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分析尚存的问题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高层管理者是企业决策和资源配置的关键代理人,其外部变革认知对企业破坏性创新的影响已经引起实践者和理论研究学者的关注,但是其中的作用机理尚未探究清楚。基于战略变革的认知过程理论,构建“高管外部变革认知—能力重构—破坏性创新”分析框架,实证考察高管外部变革认知机会与认知威胁对企业破坏性创新的差异化作用机制,并引入关系嵌入性理论,探讨政治关联在其中的调节效应。基于563家制造型企业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1)高管从外部变革中感知的机会,对企业能力重构和破坏性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高管从外部变革中感知的威胁对企业能力重构和破坏性创新具有倒U型影响;(2)企业能力重构不仅正向影响企业破坏性创新,而且在高管外部变革认知机会与认知威胁影响企业破坏性创新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3)政治关联正向调节高管外部变革认知机会与企业能力重构之间的关系,政治关联水平的提升会强化高管外部变革认知威胁与企业能力重构之间的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9.
张烨 《软科学》2008,22(2):104-106
对破坏性创新的市场进入方式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破坏性创新的目标市场不一定是边缘客户,还有可能来自于原有主流市场上的客户,集中阐述了破坏性创新产品的市场进入的多种方式。  相似文献   

10.
破坏性创新逐渐被认为是小企业实现产业突围的重要成长机制,也是新兴市场国家企业重要的自主创新模式与跨越式发展路径。针对过往研究中对破坏性创新本质特征的认知与测度不统一、与突破性创新的同一概念化问题,首先对破坏性创新的概念发展进行了历史回溯、梳理与分析;继而明确概念界定,归纳内涵特征;在辨析破坏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异同基础上,对我国本土251家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活动进行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破坏性创新绩效的测量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可尝试作为后续定量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高孟立 《科研管理》2006,41(1):211-222
以KIBS企业与组织顾客合作创新项目为对象,从组织顾客的破坏性视角嵌入,通过问卷调查深入剖析投机性行为与不公平行为两种组织顾客破坏性行为对组织间合作的影响并揭示其具体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投机性行为、不公平行为对组织间合作均具有明显的负向作用;组织信任对组织间合作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组织冲突则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投机性行为通过降低组织信任、激化组织冲突的部分中介作用进而负向作用于组织间合作;不公平行为通过降低组织信任、激化组织冲突的完全中介作用进而负向作用于组织间合作。  相似文献   

12.
现今企业间竞争日益呈现出动态性的特征,市场需求变化和竞争互动不断改变着竞争优势的内容,以谋取新的优势为目的的战略创新自然就成为引人瞩目的课题.价值创新理论向我们诠释一种破坏性战略创新逻辑,将战略创新研究推向高潮,但这种理论还有一些不完备之处,很可能误导企业的战略决策.通过对比超越竞争和超强竞争两种战略逻辑来多角度地审视战略创新,探讨战略创新的潜在障碍和风险,分析战略创新的模仿障碍及其可克服性,在此基础上讨论战略创新所创造的竞争优势的时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自主品牌竞争力是企业取得品牌竞争优势,抵御市场风险的关键因素,是我国进行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以创新文化环境为切入点,从价值链理论的视角,探究创新文化环境下自主品牌竞争力构建的作用机理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在创新文化环境驱动下,主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的协同作用影响自主品牌竞争力的构建,从而使企业实现品牌价值,获得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方面基于社会网络的发展,既有研究在连接强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忽略了团队外部连接对其的影响。另一方面基于冲突理论,管理学领域认为认知冲突在团队创新过程中属于“建设性冲突”,情感冲突在此过程中起到“破坏性冲突”的作用,正文基于对企业研发团队实证调研,创造性的提出了相反的观点。通过对上海汽车集团、上海电气集团、中国东方航空集团、中国商飞集团、伊莱克斯电器公司研发团队的共计327名成员进行实证调研发现:(1)团队内外部连接强度显著正向影响创新绩效;(2)知识创造显著正向影响创新绩效,且在团队内外部连接强度与创新绩效的路径上起部分中介作用。(3)认知冲突在团队内外部连接强度与知识创造的路径无影响,情感冲突在团队内外部连接强度与知识创造的路径上起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组织冲突归根到底还是人际冲突.人际冲突是客观存在的,它既有破坏性的一面,也有建设性的一面.文章在深入分析冲突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国有企事业单位人际冲突的管理要诊断冲突、预防破坏性冲突,进行理性和非理性相结合地管理冲突,有效激发和利用冲突,以实现组织创新,增强活力,提高管理绩效.  相似文献   

16.
李玲  陶厚永 《科学学研究》2019,37(5):930-939
本文由政府产权边界、行政边界与企业产权边界的互动派生出四种政府管控模式。通过构建政企互动的多主体模型和模拟仿真来检验四种政府管控模式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结果显示:(1)双向分离模式下,创新投入高,创新绩效好;(2)通过对比“行政固定效应”与“产权固定效应”,双向集权管控模式下行政破坏力更强,企业适应力滞后,存在“创新惰性”;(3)单向产权管控模式下, 随着参数 值的不断增大,创新投入动力不足,创新绩效偏低;(4)单向行政管控模式下,随着参数 的加强,创新投入和创新绩效不断下降,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不高。最后,针对不同政府管控模式,提出促进企业创新活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刘璟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1):84-92
基于田野式调查与学界相关研究成果抽象出大湾区产业创新生态重构的战略取向与路径选择.研究表明,应完善"知识经济-参与主体-商业经济"为循环的生态重构机理,构建基于全球化生产体系、国家创新与治理体系的大湾区产业集群创新生态价值网,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资源统筹、产业与创新协同的高度合作的共同体,驱动技术与市场双颠覆,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由"创造性破坏"向"破坏性创造"转变的策略选择,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redefines “frugal innovations”, particularly for physical products with relatively complex designs, by using a multidimensional framework that covers design,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aspects of innovations, refining and broadening its initial definition as “low-cost innovations” for the unserved lower end of the mass market (ULM). By applying our framework, this paper clarifies and broadens the concept of frugal innovation. The applicability of this broadened concept is demonstrated by using this framework to illustrate two cases of radical frugal innovations in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Tata Motors Nano and Citroën 2CV, from an emerging country and an advanced country respectively.The study shows that frugal innovation may improve (rather than decrease) performance of the products deliverable to the ULM under extreme budget constraints by extensive architectural changes and creation of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that integral architectures may be adopted more frequently in frugal radical innovation of relatively complex products such as automobiles, and that such products may not be destructive for producers in the higher price segments.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existing concepts of frugal innovation that emphasize “low cost/good enough” innovation of “simple products” need to be re-examined, because frugal innovation can also be treated as technological product innovation in the sense that it may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relatively complex products deliverable through their architectural changes and creation of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re is a domain of innovation policies and strategies activating frugal innovations that calls for integrative and strategic approaches, not only to R&D, but also to other value-adding functions of firms and indust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