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张建清  刘诺  范斐 《科研管理》2019,40(1):42-51
通过构建R&D存量测算模型,对比分析区际贸易、投资和无形技术外溢对区域自主创新的影响机制,并以桂林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无形技术外溢短期内显著促进了桂林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但长期看来则呈现负效应;区际贸易技术外溢对桂林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大于无形技术外溢;投资技术外溢未能显著促进桂林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此外,桂林市R&D投资对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虽然其贡献要小于区际贸易和无形技术外溢,但其正效应持续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2.
国内R&D、对外开放技术外溢与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差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我国各个省市1993-2008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对外开放技术溢出指标、国内R&D的相应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国内研发支出和对外开放技术外溢对于技术进步均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国内研发支出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要远远高于后者,国内研发差距也是造成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各省市的对外开放技术溢出差异,并不是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国际技术溢出:基于进口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3,自引:3,他引:63  
本文研究以进口贸易为传导机制的国际技术溢出对我国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协整检验结果表明通过进口贸易传导机制,贸易伙伴国R&D投入、国内科技投入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进一步的误差修正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贸易伙伴国研发投入、财政科技投入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4.
中国ODI反向技术外溢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英  刘思峰 《科学学研究》2008,26(2):294-298
 借鉴国际R&D溢出回归分析的框架,分步骤对中国1985-2005年对外直接投资的反向技术外溢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反向技术外溢效应,但它对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要低于国内研发支出。中国应当坚持走开放的自主创新之路,并通过增加投资力度和调整投资区域等方式提高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技术进步的贡献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OFDI对国内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7~2006年时间序列数据,实证研究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对国内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结果表明,我国OFDI对全要素生产率并没有产生直接推动作用,但通过对我国其他国内企业的技术扩散间接促进了国内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基于Malmquist指数法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解析了江苏制造业28个部门全要素生产率的技术进步以及技术效率变化,进一步分析了贸易开放、贸易竞争和人力资本对制造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近年来江苏制造业技术进步效应有所放缓,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技术进步或技术效率改进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显著;贸易开放主要通过技术进步效应作用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而贸易竞争力则主要通过技术效率改进作用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江苏省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目前还主要受到资本深化所带来的技术效率改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投资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两个角度构建模型检验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考察了国内研发和人力资本吸收要素对该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短期内,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国内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国分别在1992年和1990年达到了国内研发和人力资本的"吸收门槛";长期内,对外直接投资也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中国在1990年达到了国内研发存量的"吸收门槛",而人力资本则未显现"门槛"效应。总体来看,对外直接投资提升了中国国内的创新能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了中国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8.
张世俊  邓峰 《科学学研究》2019,37(5):826-832
文章采用2004年-2015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西藏除外),结合空间计量的方法研究了国际R&D溢出对中国经济增长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从全国整体看,自主创新、对外投资以及出口贸易均能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但仅有进口贸易能显著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东部地区自主创新、对外投资、进出口贸易均能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增长,而进出口贸易则对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积极影响;中部地区自主创新和对外投资会促进该地区经济增长,而外商投资、对外投资以及进口贸易则能提升中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对于西部地区,自主创新和进口贸易能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同时进口贸易还能显著提高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我国各区域应采取不同的对外经济策略。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运用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了产业聚集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聚集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机制在于:知识或技术溢出和技术创新成果扩散。实证分析显示,(1)制造业聚集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均有助于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生产性服务业聚集的促进作用更大。并且,制造业聚集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主要通过提高技术效率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2)分地区研究表明,产业聚集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3)从作用途径来看,制造业聚集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正向影响主要通过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等途径传递,而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和基础设施等途径传递。且在所有的作用途径中,基础设施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0.
人力资本与技术溢出:基于进口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研究了以进口贸易为传导机制的国际技术溢出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进口贸易传导机制,国内研发、贸易伙伴国溢出的研发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着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国外研发溢出是与人力资本相结合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人力资本在技术溢出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2011-2013年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所享受的加计扣除优惠政策为研究对象,选取托宾Q值作为企业价值的代理变量,考察企业享受加计扣除优惠政策是否能够提升企业价值。研究发现,加计扣除优惠强度可以显著提高企业价值;研发投入强度对加计扣除优惠强度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企业对R&D资金在不同项目之间的分配问题,在研究和借鉴以往决策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适用于大型高科技企业R&D资金分配的"研发树"模型。该方法使R&D预算系统既实现了宏观上的指导功能,又具有微观上的资金控制和配置功能。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与开发的社会回报及政府研发政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任磊  曾德明 《科研管理》2001,22(2):9-14
本文在综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研究与开发的回报度量问题作了深入分析,然后结合我国产业现状为政府制定现技术政策提出了几点建议,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为领先企业提供研发补贴,对后来居上企业的利润征税。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沪深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数据,对业绩下滑对于企业研发平滑的影响及政府研发补助的调节作用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业绩下滑对企业研发平滑具有显著地抑制效应,其中对于小规模企业的抑制效应相对更大;政府研发补助负向调节业绩下滑与研发平滑的关系,即政府研发补助一定程度上能够抵御业绩下滑对于企业研发平滑的负面影响,与大规模企业相比,这种负向调节作用在小规模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R&D会计的主要特征,针对目前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企业R&D支出费用化部分计入当期损益的处理方式,提出了将企业R&D支出费用化部分转入长期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方式.这将更符合会计上权责发生制的基本要求,有利于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相似文献   

16.
17.
经济结构、R&D投入及构成与R&D空间溢出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空间面板计量经济学方法,以中国31个省级地区1998-2008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地区之间R&D空间溢出效应。根据R&D溢出特点,重新对空间加权矩阵进行了定义,得到了一个经济距离与地理空间距离综合的最优空间加权矩阵。同时,通过实证对比分析得出R&D经费投入对专利产出的最大贡献滞后期为2期。研究发现,无论是间接途径还是直接途径,R&D空间溢出效应都十分显著,并且这种溢出效应呈现出M-A-R外部性。在对R&D经费投入按照来源构成分为私人投入和公共投入后,发现模型估计的精度有明显提高,前者对专利产出的贡献明显高于后者,而且直接途径下的前者的R&D空间溢出效应也要大于后者。  相似文献   

18.
《软科学》2019,(12):80-85
以2008~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实体资产配置对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以及研发补贴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在企业内部财务波动时,企业削减营运资本投资代替固定资产投资维持研发投资稳定,实体资产配置的"蓄水池"动机显著,促进了企业研发投资;研发补贴显著促进企业研发投资,在实体资产配置与企业研发投资关系中起弱化调节作用;实体资产配置的促进作用和研发补贴的调节作用在私有企业中更为凸显。研究强调了企业"融资难"现状下,实体资产配置和研发补贴在企业研发活动中的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合作R&D的组织形式与虚拟研发组织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合作R&D的组织形式选择是近年来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 ;而虚拟研发组织是合作R&D在全球网络经济迅猛发展背景下一种崭新的表现形式。本文首先通过经济效益与组织柔性的博弈模型比较分析了研究型合资企业 (RJV)与合作研发 (COD)这两种合作R&D的组织形式 ,为企业间选择合作研发的具体组织形式提供理论依据 ;并探讨了合作研发组织的网络化与虚拟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原毅军  于长宏 《科研管理》2019,40(8):135-144
本文从研发效率的视角出发构建了企业RD结构①的决策模型,通过分析模型发现:研发效率的提高会促进企业RD结构的改善,而企业内外部创新条件的改善将会正向调节研发效率对企业RD结构的影响。利用DEA方法测算企业研发效率并基于动态GMM方法对上述结论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研发效率的提高对企业RD结构的改善确实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企业的盈利能力、技术创新强度和所获得的政府支持等创新条件的提高对RD结构不仅具有直接的改善作用,还通过正向调节研发效率对RD结构的影响从而对RD结构的改善产生间接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