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6 毫秒
1.
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策略:基于循环经济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态问题已成为目前关注的焦点。通过对产业生态化和循环经济理论进行阐释,提出集群生态化的内涵,分析了集群生态化平衡的条件,并结合循环经济要求探讨了政府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过程中可能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与产业集群的耦合点是产业集群的生态化,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发展也是产业集群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必然趋势。基于循环经济思想,把产业集群生态化演进看成是一项渐进系统工程,并以南通市为例,在对其产业集群发展及生态化演进整体判断的基础上,从政府、企业、产业等多层面提出传统产业集群生态化转型的战略重点和思路设计。  相似文献   

3.
蒋云霞 《大众科技》2009,(12):214-215,213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模式是保证集群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文章阐述了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内涵,通过对国内外产业集群生态化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和概括,提炼出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模式及生态化发展的实施策略,为集群建设提供示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化高科技园区是未来科技园的发展趋势.从循环经济、工业生态学和生态工业园的理论出发,结合高科技产业的特性和工业共生模式构建出平等型、依托型和嵌套型共生模式,并分别以西安高新区中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生物医药产业为例进行了深入典型的分析,并提出了建设生态化科技园区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以矿产资源产业及相关产业为具体研究对象,以循环经济和矿产资源产业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以技术路线图分析方法为途径,在全面评判我国矿产资源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构建矿产资源生态化开发技术体系总体框架,规划研究开源化、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再恢复技术路线图,并对技术体系的实现提出具体的方式和路径。  相似文献   

6.
会展产业生态化:特征、价值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展产业是综合性较强的新兴经济产业,具有强大的产业带动效应。实现会展产业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共生是会展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会展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会展产业发展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最佳选择。分析会展产业生态化的基本特征,构建会展产业生态化系统,对会展产业生态化的价值进行明确定位,并提出通过生态化运营管理、政策激励机制、生态化水平评估、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等措施来推进会展产业生态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勇  郑垂勇  杨国才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7):195-197,200
如何在企业集群中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课题。本文认为,其关键在于实现企业集群的生态化发展。基于此,文章运用耗散结构论的有关理论与方法对企业集群如何实现生态化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以期为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在企业集群中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作为转变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当前逐渐被世界各国所采用,并且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林产工业属于资源依赖性产业,在当今倡导循环经济的时代,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是我国林业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通过分析广西发展循环经济型林业产业园的条件,提出循环经济背景下林产工业园的规划思路。应用循环经济的原理从企业内部清洁生产的微观层面、企业之间产业链规划的中观层面、科学布局各功能区的宏观层面等3个层面对林产工业园进行规划,提高园区各企业、各个环节的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的大循环,促进林业产业生态化。  相似文献   

9.
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化技术创新实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的实现需要有技术创新作支撑,即要求进行生态化技术创新。由于资源环境市场失效、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不旺及公众生态意识淡薄等因素的阻碍,生态化技术创新面临困境,本文提出要联合市场、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公众及国际合作等多方力量及各自作用机制来推动循环经济下的生态化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0.
产业生态化理论综述及若干思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生态化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现有文献有关产业生态化的理论综述,多是从产业生态化理论产生、演变的历史角度来研究的,缺乏对产业生态化理论本身主要内容的归纳总结。基于此,本研究将有关产业生态化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清晰地呈现出当前产业生态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并针对各界对产业生态化理论的质疑提出若干思辨,最后指出产业生态化理论与实践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城镇化、产业生态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框架,运用西北五省面板数据对城镇化、产业生态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西北地区城镇化能够有效地促进产业生态化水平提升,城镇化提升1个百分点,产业生态化水平提高1.2882个百分点;产业生态化是西北地区保护生态环境,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产业发展模式,产业生态化水平提升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提高0.701个百分点。推进西北地区城镇化进程,促进产业生态化发展,是西北地区破解生态瓶颈约束,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基于资源富集的新疆7类资源型产业2001—2012年面板数据,构建资源型产业生态化发展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资源型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及其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比较分析不同类型资源型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及其演进。研究发现:新疆资源型产业生态化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增长较慢。资源效率较高,增长缓慢;环境效率较低,增长较快。不同类型资源型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不同类型资源型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演进过程中,效率及技术条件差异较大、国有大中型企业支撑作用突出、对环境污染治理的依赖性较强。  相似文献   

13.
济南市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省会,面临 在经济、能源、生态环境方面多重挑战,必须探索科学的区域发展战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 走产业生态化的道路。本文基于产业生态化的基本定义,对济南市产业发展生态化状况进行系统的分析,并根据不同层面的发展进行评价, 认为济南市产业生态化的发展微观层面优于宏观和中观层面。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群生态化是产业集群演进的必然选择.南通市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生态化问题.运用产业生态学的理论,深入剖析南通市产业集群生态化的现状及问题,从如何改变经营模式、完善产业配套、促进产业整合、提升产业层次、加强人才建设及政府职能转变等六个方面提出南通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当前,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克服技术发展和应用对环境生态的负面影响,发展新的环境友好技术即技术创新生态化是解决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的关键环节。技术创新生态化能够为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提供环境友好的技术手段,同时也为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提供技术手段。技术创新生态化的现实载体是产业生态化。产业生态化是指产业依据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循环原理建立发展模式,将不同的工业企业、不同类别的产业之间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关系,从而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物质循环利用、消除环  相似文献   

16.
产业生态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关键领域.当前,产业生态化的发展为促进我国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互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产业生态化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面临着对产业生态内涵认识不足和产业生态化理论研究和实践缺乏经济社会方法等不足.基于此,本文拟从生态经济的角度,利用生态经济理论方法,遵循环境——经济大系统的复合结构和运行规律,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索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产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随着循环经济的提出与技术创新的发展,传统技术创新的内在矛盾与缺陷,已造成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引入生态的观念,引导技术创新朝着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方向发展。本文从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涵义出发,阐述企业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的障碍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线性经济发展模式的制约下,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没有找到有效的发展途径。然而循环经济克服了传统经济理论人为割裂经济与环境系统的弊端,要求以同环境和谐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本文界定了循环经济的内涵、技术特征等。论述了循环经济是统筹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阐述了我国资源型城市概况。研究了近年来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情况。最后指出了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移动互联网产业各参与主体以及其构成的生态系统,从产业生态学角度研究了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群落;结合产业系统生态化治理理论提出了双层生态化治理模型,宏观层面以政府为主导,微观层面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系统生态化治理模式;联系国内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信任机制、激励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和协调发展机制等四大移动互联网治理机制来保证产业系统生态化治理模式的实施。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通过对汨罗市发展循环经济——再生资源产业的研究,总结汨罗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明晰汨罗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路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为地方政府引导产业的发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及财税政策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