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艳 《科研管理》2010,31(1):134-146
摘要:本文以社会关系网络结构的视角,构建了高校社会资本对组织创新、教学与科研绩效产生影响的概念模型,并以我国69家高校作为调研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检验了涵盖高校内外部社会网络的高校社会资本三维度的测量模型是可行有效的;证实了组织创新在高校社会资本影响教学与科研绩效过程中的中介作用;解析了内、外部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关系维、认知维对教学与科研绩效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方面的效应差异及其交互作用。找到了高校关系维社会资本会对组织创新产生负效应的路径,论证了“强关系”和“过度信任”会产生负作用;但是综合高校内、外部社会资本各维度水平的交互总效应,它们对教学与科研绩效水平、组织创新能力的影响仍然是正向显著的。同时,本文也考察了“学校属性”、“办学历史”、“211工程”、“985工程”、“地理区域”作为控制变量对于高校教学与科研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晓珍  蒋子浩 《科研管理》2019,40(10):25-36
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是高校创新价值的两大重要体现,随着利他性的高校创新活动在经济发展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高校创新的价值本源--社会价值正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然而,现有研究主要关注高校创新的经济价值效率而缺乏对社会价值效率的深入关切。文章基于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视角,运用DF-DEA模型测算高校创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效率,并对效率动态演进过程和效率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最后使用面板Tobit模型对高校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研究表明:2011-2015年我国省域高校创新经济价值效率较高但波动较大,社会价值效率相对较低但较稳定;使用核密度估计进一步分析发现:样本期内高校创新经济价值效率和社会价值效率均呈显著“单峰”分布,但经济价值效率有改善趋势,社会价值效率则有恶化趋势;使用面板Tobit模型对创新环境分析后发现:经济优势、区位优势、政府扶持力度、基础设施状况对高校创新效率具有较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Sequential Malmquist指数方法评价中国29个省份1998—2012年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将其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报酬变动,继而对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的差异及收敛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增长态势。其中,全部省份的高校科技创新均实现了技术进步,但高校科技创新纯技术效率则显著下降,且总体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在区域层面和省级层面均不同程度上存在空间分布差异;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的σ指标值呈现波动下降态势,并且各指标值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最后,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高校作为知识的生产者和创新者,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然而,受知识属性、吸收能力、接受意愿、制度环境等多方面制约,高校对乡村振兴的知识溢出存在着知识需求不匹配、溢出过程和途径不畅等问题。本文通过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知识溢出绩效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研。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别从知识源、接受方及关联情景三方面对假设进行验证,揭示了高校对乡村振兴知识溢出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知识溢出绩效的影响因素中,知识源的“创新能力”和“溢出意愿”、关联情境中的“工作导向信任”和“政策环境”对“有形绩效”和“潜在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知识距离”和“文化距离”对“有形绩效”和“潜在绩效”均有显著负向影响;同时,接受方的“吸收能力”、“合作预期”、“合作经验”、“接受意愿”对溢出绩效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为促进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曲冠楠  陈劲  梅亮 《科学学研究》2020,38(11):2058-2067
经济社会发展从“规模与效率”向“价值与意义”的转向是新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征。作为引导创新主体主动关注社会需求与未来发展的创新范式,有意义的创新(Meaningful Innovation, MI)之兴起体现了人文精神与哲学思考在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中的“回归”。研究基于复杂系统视角,探索有意义创新的前因问题。研究构建了整合有意义的创新与“双元创新能力”(Ambidextrous Innovation Capability, AIC)的交互耦合框架,认为创新意义的价值发现是探索式学习的过程,而其价值转化是利用式学习的过程。面对资源的约束与环境的挑战,企业应当发展双元创新能力实现资源协同,平衡短期收益与长期发展,协调效率逻辑与意义逻辑,兼顾企业利益与社会福利,推动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P不确定环境下企业创新网络演化研究/P P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跃  银路  李天柱 《科研管理》2011,32(1):29-34
  摘要:本文基于环境不确定性影响创新网络演化的视角,从技术和市场两大环境不确定因素入手,描述了萎缩、稳定、加强、动态平衡、紧缩和动荡六种创新网络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创新网络演化模型。最后以新兴技术为例,对其创新网络演化过程进行介绍,由此归纳出“完全突破型”、“市场突破型”和“技术突破型”三条新兴技术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王彩明  李健 《科研管理》2019,40(6):29-42
绿色创新是新时代下区域持续健康发展和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对绿色创新绩效的评价是区域提升绿色创新发展质量的基本前提。文章从界定绿色创新绩效的内涵出发,认为绿色创新绩效是过程维度下的“转化效率”与结果维度下的“产出效益”两方面的集成,并依据转化效率与产出效益的高低组合将绿色创新绩效划分成四种水平。在此基础上,选用2005-2015中国30个省市地区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各区域绿色创新绩效及其时空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考察期内中国绿色创新绩效水平整体呈现波动变化,其中半数以上区域仍处于“低效率、低产出”水平状态,绿色创新的产出与效率已经逐渐实现均衡发展;②绿色创新绩效水平空间差异明显,东部地区最高,其他地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最后,提出了中国区域未来开展绿色创新活动取得高绩效水平的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杜龙政 《科研管理》2006,40(12):243-252
创新治理视域下创新董事作为创新治理的主体,其内涵为“专家+董事+授权”。本文首先通过数学建模,形成创新董事直接和间接作用下的企业创新能力模型;然后采用德尔菲法提炼出影响创新董事发挥作用的八个因素,继而以创新董事为潜变量,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其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创新董事的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均与创新能力正相关,创新治理的关键是对创新者“赋权”,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逻辑是“创新治理→科技+权力的结合→创新制度供给→创新能力提升”。故企业应设立创新董事,进行硬授权、给予话语权,构建创新驱动的制度环境。为实现企业由“生产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国企须从“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转变,民企须从“控制型”向“授权型”转变。  相似文献   

9.
肖丁丁  王保隆  田文华 《科学学研究》2020,38(11):2048-2057
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以沪深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了海外技术并购战略下组织双元能力的成长趋势与特征,检验了外部技术资源属性与内部吸收能力对其成长过程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海外技术并购后,企业双元能力存在三种不同的成长轨迹,开发能力成长存在“增长模式”和“下降模式”两个潜在亚类,探索能力成长存在“增长模式”和“倒U型模式”两个潜在亚类,并且企业双元能力中“增长模式”的初始能力水平高于“下降模式”和“倒U型模式”;技术资源互补性对企业探索、开发能力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技术资源相似性仅对开发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吸收能力及其与技术资源互补性、相似性的交互项分别对企业探索、开发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0.
借鉴态势理论,通过技术生态位“态”的分析,从量上衡量节点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技术生态位“势”的分析,从增长率上衡量节点技术创新能力对网络环境的潜在影响力。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以2003-2015年间移动通讯终端联合申请发明专利数据为样本,分析不同时期移动通讯终端创新网络的演化规律,研究发现移动通讯终端创新网络结构由原来松散型、简单型逐渐向紧凑型和复杂型演化。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网络演化的结构特征值,对网络结构与技术生态位“态”和技术生态位“势”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结果发现:度数中心度与技术生态位“态”呈倒U型关系;度数中心度、结构洞和关系强度与技术生态位“势”均呈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中国制造业31个细分行业2012—2015年省际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多元回归模型,探索制造业两种不同模式的集聚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对创新综合效率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但其作用路径不同。专业化集聚对纯技术效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但对规模效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多样化集聚只对纯技术效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2)东部地区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对创新效率的影响与全国类似;中部地区专业化集聚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均不显著,多样化集聚通过影响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两方面正向影响创新综合效率;西部地区专业化集聚通过影响规模效率正向影响创新综合效率。  相似文献   

12.
王晓红  陈浩  孙玮 《科研管理》2010,31(5):185-191
摘要:本文运用面向投入的C2R模型和超效率DEA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十五”期间30个省市的R&D效率,得到我国“十五”期间省域R&D效率的相关情况。进一步分析相关结果显示:“十五”期间我国各省市的R&D效率整体处在下行区间,且省市间差异先扩大再减少,整体差异较为显著。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提高我国各省市R&D效率,缩小省域R&D效率差异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晓锋 《科研管理》2018,39(9):113-120
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织浪潮下,加快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服务链的融合建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促进产业创新的重要举措。在我国,怎样通过“四链”融合有效提升创新生态系统能级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一个难题。本研究综合运用产业竞争优势理论、区域创新理论、产业链、产业集群等多学科理论,从科技创新视角阐明了“四链”的内涵与实质,诠释了“四链”与创新生态系统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了“四链”促进创新生态系统能级提升的理论逻辑,并构建出“四链”融合框架模型。通过研究发现:“四链”融合的实质是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深化,正是通过“四链”势力壮大及“四链”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作用推动了创新生态系统能级的提升。最后,本文总结得出六条基本融合规律,并提出三条促进创新生态系统能级提升的理论路径,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吴昌南  张云 《科研管理》2020,41(8):258-267
“大学扩招”会使人才培养投入增加而挤占大学对科研的投入,进而抑制大学的科研创新效率吗?本文利用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1998—2014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对“大学扩招”的创新效应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大学扩招”有利于提高创新效率。这是因为“大学扩招”同时引起了师资队伍规模的壮大和师资质量的提升,并使国家增加了科研经费投入,进而提升了创新效率。有鉴于此,为充分发挥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应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继续保持大学招生规模的均衡增长,以扩招壮大教师队伍规模和提升教师质量,同时继续增加大学科研经费投入。  相似文献   

15.
孙刚 《科学学研究》2018,36(2):249-263
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简称:“科技认定”)视为特定的政企创新联盟和科技资源分配机制,本文利用上市公司年度专利申请量反映其创新绩效,重点分析了在不同政府治理和公司治理环境下获得“科技认定”资质对上市公司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与国有企业相比,获得“科技认定”资质后,民营企业创新绩效显著提高;且随着预期政府代理成本或公司代理成本的减少,“科技认定”政策的创新治理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改善外部政府治理和内部公司治理质量将显著优化“科技认定”政策的创新治理环境。总体上,较之“政治资源诅咒”效应,“科技认定”政策的创新“扶持之手”效应占主导。本研究指出,发挥“科技认定”政策的创新治理功能依赖社会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企业内部创新资本有效利用。本文协调了产业政策与企业创新研究提供的不一致的经验证据,对厘清政府在构建普惠性创新治理环境体系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国家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指引下,环境保护投资作为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为有效改善环境污染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本文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维度建立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以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2016年的环境保护投资效率进行研究,通过SFA回归分析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变量的影响,测算的效率值真实可信。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环境保护投资综合技术效率仅为0.740,效率偏低,有较大提升空间;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因素对环境保护投资效率产生显著影响;除位于效率前沿的省份外,多数省份处于规模收益递减,仅6个省份规模收益递增;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类来看,多数省份处于“低高型”象限,即纯技术效率较低而规模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指引下,环境保护投资作为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为有效改善环境污染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从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维度建立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以3个阶段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6年的环境保护投资效率进行研究,通过SFA回归分析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变量的影响,测算的效率值真实可信。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环境保护投资综合技术效率仅为0.74,效率偏低,有较大提升空间;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因素对环境保护投资效率产生显著影响;除位于效率前沿的省份外,多数省份处于规模收益递减,仅6个省份规模收益递增;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类来看,多数省份处于"低-高型"象限,即纯技术效率较低而规模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地方高校教师知识扩散模型及其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国栋  夏火松 《科研管理》2010,31(5):178-184
摘要:知识作为高校的核心资源,已经成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本文以地方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他们的知识特点,提出知识扩散的“内部整合”和“外部扩散”两个过程,据此构建了地方高校教师知识扩散的模型,对于该模型中影响知识扩散的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问卷中的因素取值做了因子分析,提炼出影响因素的7个综合指标(共同因子):知识主体、学校办学条件、教师能力素质、知识接收者因素、知识的价值、社会因素、知识传播途径。文章还使用路径图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知识的价值对于地方高校教师知识扩散与增值影响不显著,其他6个指标(因子)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依据这些结论,我们提出了地方高校建设的策略性建议,为学校的管理决策及其教师个人的知识获取和共享提供现实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梁任敏  蒙昱竹  赵庆 《科研管理》2020,41(12):70-81
哲学上对事物成败的因果论断多有探讨,认为内因与外因是决定事物成败的决定要素,而其中内因起主导作用。但关于内外因关系决定论在经济学的应用少有研究,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可见,创新的重要性,为此,本文拟分析在中国的创新技术进步中,究竟是技术进步的“内求”方式还是“外求”方式带来了中国的技术进步。本文认为,“内求”式技术进步指通过自我技术创新与自我创新环境的培育带来本国技术进步,而“外求”式技术进步指通过对他国技术的模仿、借鉴与引进,带来本国技术进步。在对文献进行综述并定义技术进步的内外求方式的基础上,本文发现,现有文献虽然研究了技术进步的“内求”或“外求”的其中一种方式,但少有研究把内外求技术进步的方式纳入一个模型展开分析的。虽然强调了资源配置在技术进步中的作用,但缺乏把“内外求”要素纳入一个模型并同时考虑资源配置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即缺乏把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方式纳入一个模型,并细化其内涵与影响的研究。本文拟进行阐释,首先把技术进步的内求方式和外求方式予以细化并量化定义,分别用研发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衡量内求方式,并用IFDI研发资本存量、OFDI研发资本存量、国际贸易研发资本存量衡量外求方式。把市场机制的供给侧结构性调整、需求侧结构性调整,政府调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纳入模型进行研究。利用2008年-2015年中国各省份的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并采用逐渐加入变量的回归方法,首先探讨全样本的情况,为分析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影响,适时的加入了市场需求、市场供给、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内外求”技术进步要素的交乘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情况。研究发现,无论是依托中国自主创新的“内求”方式还是依托对外国先进技术学习模仿的“外求”方式,都能够有效的带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但“内求”方式起主导作用。供给侧结构性调整、需求侧结构性调整等市场机制要素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政府调控要素能够扭曲“内求”与“外求”技术进步要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且这种扭曲效果在中国的东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具有地区差异,受时间效应及省份地区效应的影响。在新时代为推进技术创新,一方面要发挥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提高自我技术研究能力与加强自我创新环境的培养,在“内外求”要素中,重视二者的前提下,重点强调“内求”式技术进步能力的培养,同时不松懈地向他国学习已有的创新经验。  相似文献   

20.
通过收集环保行业61家上市公司2017年公布的财务数据,构建环保行业上市公司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从综合效率及纯技术效率、规模报酬、投影分析三个方面分析企业的创新活动。结果表明,环保行业整体创新效率较低,纯技术效率偏低是为主要因素,近三分之二的上市公司存在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的双重困扰;超五成企业呈现规模递增态势,创新投入不足是导致企业规模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技术人员与研发费用配置不合理是企业达不到DEA有效水平的重大障碍。最后,根据环保行业创新活动现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