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柯江林  邓秀婷  吴丹 《科研管理》2018,39(7):159-167
很多爱心人士在加入慈善公益组织后发现现实与预期的工作或组织状态不一致,导致其产生较高的离职倾向和较低的幸福感与组织公民行为,造成这类组织的管理低效。为了剖析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本研究着眼于心理契约违背,并从职场精神力角度分析了其作用机理。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方法的实证检验,本研究发现在慈善公益组织中:(1)心理契约违背对员工的主观幸福感与组织公民行为有负向影响,对员工的离职倾向有正向影响;(2)心理契约违背对员工的职场精神力有负向影响;(3)职场精神力部分中介了员工心理契约违背与主观幸福感的负向关系,完全中介了心理契约违背与组织公民行为的负向关系,以及心理契约违背与离职倾向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2.
王站杰  买生  李万明 《科研管理》2017,38(8):101-109
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与商业伦理理论视角,分析了组织公平氛围对员工离职意愿的影响,验证了组织凝聚力的中介效应与企业社会责任的调节效应。通过对50家企业的448份有效调查问卷进行层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组织公平氛围显著负向影响员工离职意愿;组织凝聚力在组织公平氛围与员工离职意愿间呈完全中介效应;企业社会责任调节了组织公平氛围与组织凝聚力和员工离职意愿的关系;而且组织凝聚力完全中介了组织公平氛围与企业社会责任的交互效应对员工离职意愿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软科学》2021,(2):90-95
基于工作要求—资源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从质量型工作不安全感视角重新识别了工作资源影响新生代员工离职倾向的中介机制,并发现工作资源与离职倾向关系中存在调节边界。结果表明,工作资源负向影响新生代员工离职倾向,质量型工作不安全感在工作资源与离职倾向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工作资源通过减少质量型工作不安全感继而减少新生代员工的离职倾向;社会阶层在主效应中起到负向调节作用,即工作资源降低离职倾向的作用对于高社会阶层员工效果更明显,而对于低社会阶层员工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从代际视角出发,检验了工作价值观的代际差异,以及代对工作价值观和建言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80后比60后更重视能力与成长;能力与成长、地位与独立对建言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安全与舒适只对促进性建言有显著负向影响;不同代际群体间工作价值观对建言行为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职业成长、组织承诺与离职倾向:集群内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翁清雄  席酉民 《预测》2013,32(1):23-30
本文实证分析比较产业集群内外企业员工职业成长、组织承诺与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揭示产业集群内外员工离职倾向产生机理的差异.在9个城市的集群与非集群发放了1200份问卷,实证研究发现:员工职业成长四个因子均对情感承诺具有正向影响;除职业能力发展外,职业成长其余三个因子均对持续承诺和规范承诺有正向影响;职业成长四个因子、组织承诺三个因子分别对离职倾向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职业成长、组织承诺对离职倾向的预测作用在产业集群内外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在产业集群中,企业员工可以在组织外部较容易地获得新的工作机会,并更加关注职业成长,因此,他们更可能在职业成长受限时产生离职倾向和行为.  相似文献   

6.
以社会认同理论与人格特质理论为研究视角,以山东地区263名员工为被试,研究职场排斥对离职倾向影响的作用机制与边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职场排斥对组织认同有显著负向影响,对离职倾向有显著正向影响,组织认同在职场排斥与离职倾向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职业生涯韧性能缓冲职场排斥对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即高职业生涯韧性的员工在相同职场排斥情况下,其离职倾向更低。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广深两地科技企业的242名知识型员工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强制性公民行为对知识型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以及情绪衰竭的中介作用和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强制性公民行为对知识型员工离职倾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情绪衰竭在两者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心理资本负向调节强制性公民行为与情绪衰竭的关系,同时也调节了强制性公民行为通过情绪衰竭对离职倾向的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8.
柳士顺  凌文辁 《软科学》2012,26(4):96-100
以37个企业部门中的501位员工为对象实施问卷调查,使用多层验证性因子分析技术对群体组织公民行为的组群特性进行了检验,并运用多层线性模型进一步探讨了群体组织公民行为与工作奉献、离职意向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群体组织公民行为对员工的工作奉献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对员工的离职意向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群体组织公民行为能够调节主管支持与工作奉献的关系,但不足以调节主管支持与离职意向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基于272份员工及其直属主管的配对数据探讨同侪效应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及传导机制.层次回归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同侪效应对员工创造力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能够促进员工工作投入;员工工作投入在同侪效应与员工创造力关系间起中介作用;组织公平正向调节同侪效应与员工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结论对组织激发员工创造力管理实践的启示为:组织应注重同侪效应的积极影响,通过提高组织公平消除负面影响;个体要树立正确的比较观,提升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10.
基于272份员工及其直属主管的配对数据探讨了同侪效应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及传导机制。层次回归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同侪效应对员工创造力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能够促进员工工作投入;工作投入在同侪效应与员工创造力关系间起中介作用;组织公平正向调节同侪效应与工作投入间的关系,即组织公平水平越高,同侪效应对员工工作投入的正向影响就越大。研究结论有助于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深入认识同侪效应影响员工创造力的潜在中间机制和边界条件,并为企业发挥同侪效应的积极影响、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比较观及提高员工的组织公平感,进而激发员工创造力提供创新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11.
组织认同在员工离职倾向决定中的调节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83个建筑企业员工为被试样本,运用逐级回归方法在分析了工作满意感各构面和组织认同对员工离职倾向解释能力基础上,进一步检验了组织认同在员工离职倾向决定过程中的调节效应。研究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更有效地应对员工离职问题,而且还有助于在理论上进一步阐明员工离职的机理,为员工离职的权变主义学说提供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了知识型员工的薪酬公平与组织承诺、离职倾向的关系。得出结论:知识型员工的薪酬公平对情感承诺和持续承诺的积极影响要大于它对规范承诺的积极影响,薪酬公平中的分配公平对知识型员工的组织承诺和离职倾向的预测能力比程序公平、互动公平的预测能力要强。  相似文献   

13.
李倩  王艳平  刘效广 《软科学》2009,23(12):108-112
通过对101家高新技术企业的2239名员工问卷调查,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利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对假设进行检验。结果发现:高管信任程度越高,员工的离职倾向越低;组织承诺越高,员工的离职倾向越低,高管信任对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通过组织承诺的部分中介作用来实现。该结果说明:高管信任对员工离职倾向具有重要影响,组织承诺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颖  刘莎莎 《科研管理》2017,38(1):144-152
组织沉默指员工了解组织运行中潜在的问题,但是出于某种目的而没有表达个人观点的行为。已有研究集中于组织沉默的概念、测量及影响因素上,鲜有研究探讨组织沉默影响其结果变量的作用机制。以619名员工为研究样本,本研究考察了组织沉默对员工工作倦怠和离职倾向的影响,以及两种心理感知(自我效能感和工作投入)在此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组织沉默与员工工作倦怠和离职倾向都呈负相关关系,自我效能感与工作投入在组织沉默和员工工作倦怠与离职倾向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组织社会化策略、工作嵌入及新员工离职意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晓艳 《软科学》2014,(5):48-52
以工作嵌入作为中介变量,以210位新员工为调查样本,分析了组织社会化策略对新员工离职意向影响的理论机制。研究显示,工作嵌入与离职意向显著负相关,组织社会化策略显著影响新员工的工作嵌入,但就影响的统计显著性与经济显著性而言,情境策略对匹配和牺牲维度、内容策略对牺牲维度、社会策略对联结维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工作嵌入在组织社会化策略对新员工离职意向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6.
李广平  陈雨昂 《科研管理》2022,43(1):184-191
    以相对剥夺理论、人-岗匹配理论等为基础,以523名90后新生代员工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回归法,对资质过剩感与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运用Bootstrap法检验了离职倾向和工作卷入在其中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发现:资质过剩感对90后新生代员工创新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离职倾向及工作卷入在其中起到了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对于进一步厘清资质过剩感对90后新生代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理,以及更好发挥其创新效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相似文献   

17.
Employees' innovative work behavior (IWB) contributes to organizational innovativeness in the form of new processes, products, and services, and therefore it is worthwhile to examine motivational antecedents of employees' IWB.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ivation forms from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concept of person-organization (PO) fit to provide insight into some of the factors that can influence high-tech R&D employees' IWB. Survey data from R&D employees in three high-tech organizations show that employees with higher levels of PO fit have higher levels of autonomous (identified and intrinsic) work motivation and that autonomously motivated employees engage in more frequent IWB. Autonomous motivation forms mediate PO fit's relationship with IWB. Furthermore, pay justice (i.e., distributive justice) and organization support of creativity a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PO fit, indicating that these may be useful for managers to consider in relation to employee fit, motivation, and innovative work behavior. Ultimately, managers interested in fostering innovative behavior of R&D employees would be prudent to seek congruence between employee and organization values and support employees' autonomous motivation.  相似文献   

18.
Drawing on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and social exchange theories, this study suggests theoretical argument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for understanding employee reactions to distributive, procedural, and interactional (in)justice — three crucial bases of employees’ feelings of social self-worth. Utilizing field dat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ique, this paper reveals that distributive, procedural, and interactional (in)justice contribute to higher levels of knowledge hiding behavior among employees and that this impact is non-linear (asymmetric). By reuniting the discourses of organizational justice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feelings of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of knowledge and the degree of social interaction are mechanisms that work with organizational (in)justice to influence knowledge hiding behavior. The current research may inform contemporary theories of business research and provide normative guidance for manag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