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梅亮  陈劲  李福嘉 《科学学研究》2018,36(3):521-530
科技创新的负面影响与新兴技术的治理挑战引发研究与政策对“责任式创新”的关注。本文以文献研究为基础,通过责任式创新主题文献的系统回顾,构建“内涵-理论-方法”的整合框架,对责任式创新的概念内涵、共性理论基础、及实践应用方法展开系统评述。研究结论显示:责任式创新的内涵主要围绕内在属性视角、创新过程与管理视角、创新结果评估视角三个方面展开;责任式创新的共性理论基础包括正义论、技术社会控制视角、行动者网络理论、制度理论、创新扩散理论五个分支;责任式创新的典型应用方法涉及扎根研究、伦理分析法、实时技术评估、“谦逊”技术与参与式治理法、上游公众参与技术治理、中游模块化技术治理、技术社会评估等  相似文献   

2.
张宁  袁勤俭 《情报科学》2019,37(1):165-170
【目的/意义】社会资本理论是一个颇具国际性的学术研究热点,特别适合解释诸多用户信息行为,围绕社 会资本理论在国外用户信息行为领域的应用研究情况,对其研究进展进行述评,以期将国内研究引向深入。【方法/ 过程】采用文献调研法,对国外文献进行系统脉络梳理和整体内容述评。【结果/结论】社会资本理论在国外信息系 统用户行为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的使用研究”、“在线参与研究”、“知识的贡献或共享研 究”和“表现绩效研究”四个方面。现有研究存在“替代性测度指标使用的信度和效度差异较大”、“个体层面和群体 层面研究的界定较为模糊”、“较少考虑社会资本的多种关系作用”的问题。同时指出了未来研究值得注意关注的 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中国高端人才的地理流动、空间布局与组织集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端人才在国别、区域、机构和部门的环流和聚集是一种积极的利益共享机制,既是创新资源和高端人力资本优化配置的组成部分,更是全球化时代知识传播和技术扩散的主要途径。利用1994-2014年“国家杰青”获得者和1999-2014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得者数据,对共计5074名学者的职业流动情况进行追踪,获得626名具有职业流动经历的学者样本。通过分析其职业流动路径,发现:高端人才在区域间的流动总体符合“孔雀东南飞”的特点,东南部的人才环流形态初步形成;人才流动中的“中西部危机”和“东北部困境”的典型表现是严重的人才逆差;从组织视角来看,以中科院为代表的科研机构是高端人才的主要输出地,高校则是主要的接收地,其中的“精英大学”是高端人才的主要聚集场所;在周期和时间序列上,高端人才出走存在“七年之痒”和“47岁现象”,且有日益提前的趋势;高端人才出走与学术资本获得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与行政资源与经济资本的关联较松散。促进高端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需要解决市场失灵以及公共政策合法性和失范问题。  相似文献   

4.
隐性知识视角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兰香  姚萌  吴博 《科研管理》2006,40(11):32-42
信息化技术加速发展使信息技术由教学辅助手段向主导性资源演变,催生一系列教育模式变革。本文以国际新涌现的教育变革为出发点,总结教育现象背后所代表的四类培养模式,并基于知识管理理论,构建了“显性知识学习模型”与“隐性知识学习模型”。通过案例分析、政策梳理及模型对比研究发现:1 教育新模式的出现离不开信息技术支持及政策激励;2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不应局限在“工具”层面,而应是教育改革层面的问题;3新型教育模式的出现并非偶然,其实质是对隐性知识的重视。隐性知识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研究旨在为未来教育变革及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国外创新政策文献为研究数据。首先,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国外创新政策研究进行量化分析和影响力分析;其次,运用LDA主题模型进行文本挖掘,提炼出产业发展、国家创新政策以及创新政策工具运用、技术创新政策效应评估、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创新网络和区域创新政策等六个研究主题;最后,采用CARROT文献聚类及关键词突现方法,剖析国外创新政策研究新趋势,结果表明创新政策中有关“知识”、“政策绩效”、“数据运用”、“实证研究”以及“政策动态变化研究”是主要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6.
赵兰香  姚萌  吴博 《科研管理》2019,40(11):32-42
信息化技术加速发展使信息技术由教学辅助手段向主导性资源演变,催生一系列教育模式变革。本文以国际新涌现的教育变革为出发点,总结教育现象背后所代表的四类培养模式,并基于知识管理理论,构建了“显性知识学习模型”与“隐性知识学习模型”。通过案例分析、政策梳理及模型对比研究发现:1 教育新模式的出现离不开信息技术支持及政策激励;2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不应局限在“工具”层面,而应是教育改革层面的问题;3新型教育模式的出现并非偶然,其实质是对隐性知识的重视。隐性知识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研究旨在为未来教育变革及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鉴于从企业文化维度分析企业创新的经验研究较为匮乏,用文本分析有效识别“诚信”导向的企业文化数据,以2007-2015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实证分析“诚信”文化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并进一步从微观的公司特征层面与宏观的制度环境层面检验了此影响的差异性。实证结果表明:视“诚信”为首要文化的企业,专利申请数量更高,创新能力更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诚信”文化对于企业创新的“驱动”影响在国有企业、两权合一的企业以及制度环境较差地区的企业中作用更大。本文从普适性的企业文化视角对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情境进行了解释,为企业文化影响企业绩效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与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元评估理论的学科评估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云峰  曲霏 《科研管理》2009,30(1):143-148
摘要:学科评估是高校学科建设与管理的手段。本文从元评估的概念出发,在改进国外元评估量表的基础上,进行了学科评估的实证研究。实证研究以“河北省重点学科评估”为例,经过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从“评估项目的实用性”、“评估方案的可行性”、“评估过程的合理性”和“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四个方面对河北省重点学科评估的整个活动进行优劣判断,最后得到本次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9.
杨正 《科学学研究》2018,36(9):1537-1544
科学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在经过“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科学对话”等阶段时候开始逐渐进入“公众参与科学”领域。然而传统的“公众参与科学”所强调的实践多集中在科学民主化与科学决策上。“公众科学”概念的出现开始将“公众参与科学”引入到一个全新的科学知识生产领域。本文梳理了“公众科学”概念在西方语境中的提出与发展,并将其与科学传播体系中的其他相关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公众科学”项目的实践模式。最后,在比较“公众科学”在实践中的利弊的基础上为其未来发展提出了讨论。对“公众科学”领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与西方科学传播领域的研究相接轨,更有助我们利用全新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为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0.
任恒 《情报科学》2018,36(9):159-166
【目的/意义】近年来国内有关智库的研究方兴未艾,亟需对该项研究的进程予以梳理与总结,发现其中的 薄弱环节和前沿趋势,以进一步提升国内智库研究的质量。【方法/过程】以1998—2016年CSSCI收录的491篇关于 智库主题的期刊论文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和知识网络分析工具CiteSpace,对国内智库研究的现状、热点及趋 势等内容展开深入分析。【结果/结论】当前国内智库主题的论文数量呈递增态势,并在 2013年左右出现“井喷”现 象;研究主题涉及智库的概念与内涵、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阐释及建设、国外智库建设的经验借鉴3个方面。该项 研究的薄弱环节包括智库核心竞争力、中国智库属性与“旋转门”机制等内容,今后须围绕智库个案剖析、政策分析 市场和智库理论提炼等维度予以推进。  相似文献   

11.
高水平创新型团队是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而创新型团队创新能力的发挥又离不开有效的评价和激励。通过文献分析和国内外创新团队案例分析,从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以及创新潜能四个维度构建高水平创新团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DS证据合成理论,以江苏省欧阳平凯院士生物工程创新团队为例,对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当前高水平创新型团队的创新能力总体处于“好”,但仍存在团队突出人才缺乏、科研资助力度较小、科研创新能力不足和人才搭配不当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孙文浩  张杰 《科研管理》2021,42(4):92-102
研究科技人才规模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对优化高级劳动力要素的配置效率并推动地区高质量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08—2014年国家统计局《全国创新调查企业数据库》的微观企业数据,运用修改后的静态面板门限模型进行计量检验,研究发现:①企业科技人才规模的创新绩效存在一个约为341人的“规模阈值”,超过“规模阈值”则不利于企业创新;②相对于国有、外资产权的企业,民营企业与“NN”型企业科技人才的“规模阈值”特征更加突出;③国家级高新区或者政府减税均有利于缓解科技人才“规模阈值”对企业创新的负面影响。建议“抢人大战”城市出台相应的人才政策鼓励科技人才向具有小规模科技人才的“LL”企业流动,并加快省级高新区升级进程,以避免企业过度集聚科技人才引发系统性的创新风险。  相似文献   

13.
科学精英跨国流动已成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聚焦科学研究领域,从SCI论文产出的角度出发,以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科学家为研究对象,基于高被引科学家数据库、Web of Science科学引文数据库和Scopus数据库,统计分析这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的地理分布和跨国流动情况成为研究的热点。研究发现,这些科学精英大量集中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在全球科学精英正以不同形式向美国集聚或流动的同时,有相当数量的高被引科学家开始流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但基本上是短期流入。最后基于有效地发挥政府和市场2种引进和配置全球科技人才资源的机制,提出从加强海外精英的供需对接、完善集聚海外精英的机制建设以及营造海外精英创新的环境氛围等方面入手,促使全球科学精英向我国集聚和流动。  相似文献   

14.
科技人才评价政策是科技人才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政策的具体举措与微观个体非理性行为的关联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以行为公共政策视角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政策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通过搜集2007—2021年中央层面的科技人才评价政策,从情绪认知、行为引导构建行为公共政策分析框架,重点从工具、叙事与反馈三个层面分析科研减负、评价引导、人才管理三个维度的政策目标。研究发现: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政策正巧妙地运用鞭子型与助推型协同的政策工具、认同强化与社会规范组合的叙事效应、政府主导的单向政策反馈来塑造科技人才的情绪认知与行为引导。但是,科技人才评价政策的政策偏好与科技人才的行为偏好存在偏差,政策工具的缺陷、叙事效应的断层与个体感知的偏差促使了“非理性行为”的发生。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政策体系亟待完善科研减负的选项体系、人才评审的评定标准与微观个体的情绪疏导。  相似文献   

15.
遵循"人才集聚-人才资本-经济增长"(C-C-E)的人才经济价值转化链,以1990—2014年东莞市的数据为基础,计算出其平均人才集聚度为3.87%、人才资本贡献率为68.30%,进而对其人才集聚与人才资本贡献率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合综合竞争力和人才集聚度指标,选取5个城市与东莞市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东莞市人才集聚对经济增长存在杠杆效应,即以相对较低的人才集聚水平产生了较高的人才资本贡献率。对此从产业结构和人才效能视角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6.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国家对高水平人才有更多的需求,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该文从产学研结合的角度对高校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分析了当前人才需求现状,构建了人才培养体系,并进行案例展示,旨在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效解决智能制造行业人才短缺的问题,为培养优秀的智能制造行业人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各高校为了快速提升高层人才指标的数量,展开了引进人才的激烈竞争。从有限理性角度出发分析高校人才流动,构建了培养人才的高校、引进人才的高校、及获得培养的人才三者的动态博弈关系,分析博弈方的行为与影响。研究表明:“双一流”战略下,高校竞相提高引进人才的薪酬和科研资助经费,会快速提高人才流动的比例,同时会降低高校培养人才的概率。如果“双一流”评价中人才数量指标不变,将会进一步恶化我国东西部地区的人才均衡状况。基于分析结果,从人才层面、高校层面和国家层面提出相关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孙启贵  郑泉 《科学学研究》2010,28(6):822-828
基于人类胚胎干细胞科学研究的发展情况,运用"行动者一网络"理论模式的独特视角,建构了行动者网络并界定了网络中的各类行动者,分析了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针对性策略,由此深化认识了行动者网络理论在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中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层次创新人才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从内涵与外延两个角度探讨了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定义,并结合经济、社会需要论述了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的特征,从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中介组织及政府的角度分析了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认为应当从思想观念上重视高层次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根据经济社会需要引进人才,完善人才市场体系疏通人才流通渠道,完善人才市场法律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