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考虑外生因素影响下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方向性距离函数以及三阶段DEA分析方法研究2008年中国38个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效率评价过程中考虑到非理想产出及多种外生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外生因素对行业能源效率影响显著,部分高耗能行业在剔除这些因素影响后效率由低变高,而高新技术行业的效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工业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分解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晓平  孙磊 《资源科学》2010,32(9):1685-1691
工业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对工业内部各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结构变化的深入剖析有助于决策者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政策措施。基于改进的差值分解法,本文把1997年-2007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分解为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结果表明,过去10年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基本上归因于效率效应,其总体贡献率达90.48%。对工业内部36个部门的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分解结果显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工业等部门的效率效应对降低全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贡献最大,但同期高耗能冶金工业规模扩张产生的结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效率效应。未来中国工业节能降耗的政策设计应重点关注高耗能重化工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并适度控制这些部门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避免产能过度扩张。  相似文献   

3.
提高能源效率是缓解环境污染、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以及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选取2013-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超效率DEA-SBM和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等研究方法,构建了环境规制、互联网发展指标体系,对互联网发展、环境规制以及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效率呈现东部最高、西部最低的发展格局;互联网发展和环境规制能够促进能源效率的提升,二者的交互效应与能源效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高强度环境规制可能存在“污染避难所”效应;产业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显著为正,而资源禀赋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显著为负。  相似文献   

4.
吴江  孙彤  石磊 《资源科学》2013,35(1):109-114
河北省是传统能源消耗大省,未来一段时期面临较大的能源压力.本文选取2005年-2009年国家和河北省能源数据,采用偏离份额法对河北省能源终端消费结构进行分析,发现该时期内河北省能源消费增速略低于全国平均增速,工业能源消费对河北能源消费影响最大.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河北省能源终端消费出现大规模增长的可能性较低,其中农林牧渔业能源消费增长可能性最大,生活消费领域能源消费增长可能性最小.同时,高耗能行业在河北省能源终端消费结构中并不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能源终端消费结构不是该时期导致河北省能源紧张的主要原因.但随着河北工业经济在调整优化中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高耗能行业所占比重上升压力凸现,较为均衡的能源结构所带来的微弱优势也可能被抵消.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制定能源规划,利用法律约束能源无序开发;引进先进技术,构筑能源消费缓冲空间;利用价格倒逼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创新多渠道投融资机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2000—2011年35个工业行业数据,实证考察了FDI技术溢出对全行业以及不同类型行业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行业内FDI示范、竞争溢出显著降低了行业能源效率,人员流动溢出则有助于行业能源效率提升;行业间FDI前向关联溢出对行业能源效率影响很不确定,后向关联溢出显著提升了行业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6.
碳排放约束视角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强  魏巍 《软科学》2015,(4):71-74
基于1993~2011年我国29个省(市、区)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各省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度,发现我国不同地区的能源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最低。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对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我国能源效率将趋于下降;对外开放和交通基础设施对能源效率影响为负,"污染天堂假说"得到验证;资源禀赋对能源效率影响为负,但不显著,"资源越丰裕地区能源效率越低"命题并不稳健。  相似文献   

7.
以2000-2008年工业35个行业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考虑环境效应的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并运用Tobit模型分析了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考虑环境效应的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总体呈现负增长态势,而且远低于不考虑环境效应时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分行业看,重工业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显著高于轻工业行业,且行业内部差异显著;除了能源消费结构对考虑环境效应的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外,产业结构、企业规模、对外开放程度均存在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2003-2013年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为样本,研究环境约束下的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行业内竞争、技术进步对制造业能源效率有正的影响,能源消费结构、对外开放以及环境规制对制造业能源效率有负的影响;同时,以上影响因素存在行业异质性.基于上述结论,提出改善制造业能源效率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讨论已有研究在能源效率与能源消费关系上的分歧及成因,并指出传统能源回弹路径与中国情况的不合之处。通过构建新的逻辑分析框架,对中国能源效率提高影响能源消费的内在机理进行分析,并借助联立方程模型和经验数据对其影响方向和传导路径做出实证研究。得出结论,(1)中国能源效率提高影响能源消费的路径有两条,一是直接抑制,二是通过促进经济增长而间接拉动;(2)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能源效率的提升并未降低能源价格和促进技术进步从而使能源消费回弹;(3)推动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增长而非能效提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行业的资本存量进行详细核算的基础上,采用DEA方法研究了工业14个部门的能源效率变化趋势与能源效率损失.研究表明:(1)总体上看,各行业能源使用效率都得到改善,但这种改善并非是持续的,而是存在一个先降低后上升的“U”型转变,转折期出现在1990 - 1995年间.(2)各行业的能源效率值都有提高的趋势,但行业间的能源效率差异性没有明显的趋同趋势.(3)尽管行业的能源效率在提高,但行业的能源损失的绝对量仍然很大,表明节能的潜力巨大.从节能规划的角度看,尤其要关注的是“高效率高损失量”和“低效率高损失量”这两类行业.最后,本文对影响能源效率的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  相似文献   

11.
我国投资规模、投资结构与能源强度变化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炎治  聂锐  冯颖 《软科学》2009,23(8):54-57,81
利用加法形式的对数平均Divisia分解方法将我国能源强度变化分解为FDI规模效应,FDI结构效应和GDI结构效应三部分,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97~2006年间,FDI规模效应对我国的能源强度起增加作用,FDI结构效应起降低作用,GDI结构效应呈现出与国家投资政策相关联的阶段性。分析结论对我国的节能降耗工作有两点启示:第一,应设置外资进入的技术门槛和进入领域;第二,应设立一定的行业能耗标准,高于标准的投资应予限制。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三次产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相互作用的动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法,对1980年~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相互作用的动态特征进行系统分析, 并进一步探讨了相互冲击时各自的贡献率和重要程度。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三次产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能源消费对经济发展的累积效应是负的,不利于其快速发展,而且这两个产业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正向影响作用不显著,第二产业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之间具有正向影响;②短期内,三次产业经济对自身冲击的贡献率保持在94%以上,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不高;③现阶段,我国在继续强调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关键是建立和完善能源需求的安全保障体系,以合适的价格保证中国能源需求,减弱能源对经济增长的“瓶颈”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雅洁  马树强 《科研管理》2021,42(12):125-134
    互联网正在重塑传统产业,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全面融合,其对工业企业创新效率有何影响?影响路径又是什么?本文基于2008年—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互联网对省际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及路径。实证结果表明:互联网对省际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全要素创新效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有显著提升作用、创新开放广度具有全部中介效应、创新开放深度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互联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提升东部工业企业全要素创新效率,主要依靠技术效率提升中西部工业企业全要素创新效率。并且,创新开放广度、创新开放深度的中介效应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结构份额与效率份额的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能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揭示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机理及变化趋势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能源消费强度变化分解为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提出了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的测算方法,基于1985年~2003年的统计数据测算了我国能源消费强度变化中的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分析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能源使用效率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能源消费强度下降是各产业能源使用效率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综合作用的结果,相对效率份额,结构份额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波动较大;无论是从效率份额还是结构份额来看,第二产业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都是导致整体能源消费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工业能源强度的下降是导致整体能源消费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针对我国产业发展规划,我国能源消费强度研究的主要着眼点应该放在第二产业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和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王维国  范丹 《资源科学》2012,34(10):1816-1824
本文将能源和非期望产出二氧化碳纳入生产率分析框架中,基于序列DEA的方向性距离函数及Malmqul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1999年-2010年我国28个省、市、区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动态变化及其分解变量。实证结果表明:不考虑碳排放约束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被高估,而考虑碳排放约束后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调整,呈现出规模效率的提升。从区域差异来看,1999年-2010年间我国三大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其中西部区域其收敛速度要高于中部、及东部区域,各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趋同的趋势。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可知:我国2000年后经济发展与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数呈现"U"型趋势;技术效应对中部,西部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中、西部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外开放度、产权所有制结构、政府支持力度对全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对中、西部的贡献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2006—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利用趋同理论实证检验了“互联网+”对区域创新效率收敛的影响。研究发现:(1)全国及三大地区创新效率均存在着显著σ收敛、随机性收敛和β收敛的典型化事实;(2)“互联网+”已成为新时期推动中国区域创新效率收敛的“加速器”,考虑“互联网+”驱动后,创新效率较低地区赶上创新效率较高地区所需要的时间相对缩短了5年多,收敛速度相对提升了0.26个百分点;(3)若能充分注重“互联网+”与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和金融发展等因素综合效应的发挥,则可进一步强化“互联网+”驱动区域创新效率收敛的“加速器”效应;(4)“互联网+”对创新效率收敛的加速效果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互联网+”创新溢出红利的“后发优势”尤为值得关注。本文基于“互联网+”为重新审视如何缩小区域创新差距的现实难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相关结论能为新时代下我国深入推动“互联网+”与区域创新的深度融合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7.
刘静华  贾仁安  涂国平 《资源科学》2010,32(10):1846-1855
本文基于能源消费强度的恒等式,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Weight Divisia Method,LMD),建立中国三大产业能源消费强度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1995年-2007年间,能源效率因素和结构因素的变化对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并研究了煤、石油、电力三种能源消费强度的两因素分解贡献值比较和三大产业间效率因素和结构因素的贡献份额比较对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二产业的效率因素是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煤的消费强度与中国能源的消费强度变化一致,提出了降低第二产业重点耗能产业的能源效率、技术进步和优化经济结构三大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能源短缺、利用率低、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中国29个省市2009年的能源效率进行了分析。文章将技术效率分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利用其数值来分析能源效率,同时,加入环境变量来分析完善上述计算结果。结果表明,在剔除外部因素和环境变量以前规模效率被高估,纯技术效率被低估。大部分省在第三阶段计算出的规模收益是递增的,这说明很多企业规模较小不能体现出规模经济性。从区域上来看则是东部地区的能源效率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针对这一结果,本文给出几点建议:中西部地区应加强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开发新技术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邵庆龙 《科研管理》2017,38(1):127-136
基于VEC模型,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利用中国1985-2011年三个产业能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相关数据,对经济增长和三个产业能源利用的长期均衡及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经济增长是推动能源消费的主要动因;第一、二产业能耗应该继续适度的增长;第三产业能耗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协整作用,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此外,本文还从能源投入结构、三个产业能源投入情况以及应对反弹效应的负面影响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技术创新对资本配置效率有重要影响的思路,借助Jeffrey Wurgler的资本配置效率模型,测度了我国大型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的各个行业的资本配置效率水平。同时通过引入技术创新能力指标和对Jeffrey Wurgler的资本配置效率模型进行有效的改进,并利用2001—2008年的相关数据,检验了技术创新对资本配置效率影响的存在,实证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我国大型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的各个行业的资本配置效率有显著的影响,其影响值约为0.135;结果同时显示,相对于企业利润指标,技术创新指标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在技术创新能力高的一组中的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