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刘静华  贾仁安  涂国平 《资源科学》2010,32(10):1846-1855
本文基于能源消费强度的恒等式,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Weight Divisia Method,LMD),建立中国三大产业能源消费强度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1995年-2007年间,能源效率因素和结构因素的变化对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并研究了煤、石油、电力三种能源消费强度的两因素分解贡献值比较和三大产业间效率因素和结构因素的贡献份额比较对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二产业的效率因素是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煤的消费强度与中国能源的消费强度变化一致,提出了降低第二产业重点耗能产业的能源效率、技术进步和优化经济结构三大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我国电力消费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力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阐明电力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机理及变化趋势对于科学制定国家能源战略,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据1985-2007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我国电力消费强度的变化趋势,并提出了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的计算方法,对我国电力消费强度变化中的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85-2007年间,我国电力消费强度下降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各产业电力使用效率的提供,其中工业电力消费强度的下降是总体电力消费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产业结构和效率份额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产业结构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对寻找减排途径、实现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对我国三次产业和生活消费进行碳排放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因素分解法将碳排放强度分解为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并利用灰色关联法研究三次产业、生活消费碳排放量与碳排放总量的关系;然后计算出1995—2009年间的三次产业的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分析三次产业、生活消费碳排放量与碳排放总量的关联度。旨在揭示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指出产业机构优化升级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采用2000-2010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碳排放数据,基于结构份额与效率份额研究这两者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过去的12年中,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基本是由效率份额引起的,特别是东部效率份额作用的结果。结构份额虽然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不过其作用相对于效率份额来说较小,因此未来有必要发挥结构份额对碳排放强度的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5.
FDI对我国能源消耗强度作用的渠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消耗强度反映国民经济对能源的综合使用效率,是宏观经济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变量.它的变动影响因素可归纳为技术因素和结构因素,通常表现为能源直接消耗技术和产业结构.分析FDI对能源消费强度变动的作用渠道,对于进一步降低我国能源消耗强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将通过测算出影响我国能源消费强度的结构要素和效率要素份额,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动态模拟FDI对我国能源消费技术进步效率和结构效率两种溢出渠道的影响程度,以及FDI与这两种渠道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研究表明:外商投资主要通过效率因子渠道产生作用,从而促进能源消耗强度的提高,长期来看,无法确认FDI和结构因子和效率因子的Granger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6.
基于Laspeyres完全分解技术测算了东部能源消费的变动并进行纵向与横向比较,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推动区域能耗增长的主要因素,技术进步与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起到节约作用;其中,部门能源效率的提高是节能的主导因素,工业部门的结构比重与能源效率的微弱变动都会对整体节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其能源效率的提高是技术节能的主要原因;结构调整的短期节能效应并不明显,且呈阶段性变化的特征,根源在于高耗能产业投资效应与前期能源消费的提前透支及其滞后影响,产业结构效应弱化;最后给出了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优化、节能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吴江  孙彤  石磊 《资源科学》2013,35(1):109-114
河北省是传统能源消耗大省,未来一段时期面临较大的能源压力.本文选取2005年-2009年国家和河北省能源数据,采用偏离份额法对河北省能源终端消费结构进行分析,发现该时期内河北省能源消费增速略低于全国平均增速,工业能源消费对河北能源消费影响最大.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河北省能源终端消费出现大规模增长的可能性较低,其中农林牧渔业能源消费增长可能性最大,生活消费领域能源消费增长可能性最小.同时,高耗能行业在河北省能源终端消费结构中并不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能源终端消费结构不是该时期导致河北省能源紧张的主要原因.但随着河北工业经济在调整优化中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高耗能行业所占比重上升压力凸现,较为均衡的能源结构所带来的微弱优势也可能被抵消.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制定能源规划,利用法律约束能源无序开发;引进先进技术,构筑能源消费缓冲空间;利用价格倒逼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创新多渠道投融资机制.  相似文献   

8.
史红亮  陈凯 《软科学》2012,(1):36-41
运用Laspeyres指数及其分解模型,把我国钢铁行业能源消耗强度的变动分解为结构份额变动和效率份额变动。我国钢铁行业能耗强度在考察期间呈现下降趋势,能源消耗强度下降主要是各经济区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的结果;除了少数年份外,各区产能结构的调整促进了钢铁行业能源消耗强度的降低。相对于效率份额,我国各经济区钢铁行业结构份额调整对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较小。我国钢铁行业能源强度的下降应该发挥各经济区产能调整的作用;钢铁行业能耗强度的降低要特别注意环渤海经济区、东北经济区、中部经济区3大经济区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总能源强度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分析影响总能源强度的因素,对促进节能减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结构性因素分解方法(SDA)将能源强度分解为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从产业结构层次逐步深入到工业内部行业的结构层次,从各产业和工业分行业角度分别定量分析了引起中国总能源强度和工业能源强度下降的原因。结果表明:(1)目前中国总能源强度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各产业能源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在2013年之前起到了阻碍作用,在2013年之后起到了微弱正向促进作用;(2)从各产业对总能源强度的影响上看,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的结构因素对总能源强度下降的负向影响程度大于第一产业结构因素的正向影响程度,但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的效率因素对总能源强度下降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3)中国工业能源强度的下降是由工业结构变化和工业各行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共同推动的,工业各行业能源强度的下降是主要动力;(4)从工业各行业对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上看,工业行业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影响行业较为集中,重点高能耗行业的结构变化和效率变化对促进工业能源强度的下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5)工业发展速度较快行业的结构变化和效率变化对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明显。针对得出的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为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上海市案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完全分解的因素分解方法,揭示1991年以来影响上海市能源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尤其是第二产业的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同时指出现有经济增长模式对能源的依赖性较强,未来节能降耗的重点仍然是提高第二产业的能效。最后,通过对第二产业内部的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的相关系数比较,得出今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基本规则。  相似文献   

11.
基于循环经济深入发展的减物质化多重因素分解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李慧明  王磊 《资源科学》2008,30(10):1484-1490
从减物质化的内涵出发,阐述减物质化是循环经济深入发展和维持生态经济大系统均衡和功能的关键。基于拉斯拜尔指数和完全分解模型,对减物质化进行多重因素分解,研究物质强度、经济结构和经济规模对物质减量的影响,分析物质消耗的反弹效应与减量效应,以1985年~2006年我国能源消耗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扩张是驱动我国能源消耗的主导因素,21年间共计驱动能源消耗23.6×108t标煤。经济结构的不尽合理增加能源消耗1.82×108t标煤,经济规模效应与结构效应的叠加使我国能源消费量呈逐年递增趋势。能源强度的减量效应共节约能源9.67×108t标煤,但强度因素的物质减量效应被经济规模扩张效应的增加所抵消,能源消耗的反弹效应明显。因此,在通过物质强度指标调控物质流动路径和方式的同时,应注重经济结构良性调整产生的减量效应,进而减小与抑制反弹效应,通过物质绝对减量指标测度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2.
袁伟彦  方柳莉  罗明 《资源科学》2022,44(7):1422-1434
中国平衡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关键在工业。本文引入时变参数C-D生产函数修正LMDI分解法和Tapio脱钩模型,实证分析2004—2019年中国工业及其分行业的碳排放驱动因素与脱钩动态。结果发现:①除了能源强度下降持续促进碳减排外,各个年度能源消费碳强度、工业行业结构、技术进步、资本存量和劳动投入的碳排放影响方向和强度均不稳定;样本期间能源强度下降的累积碳减排作用最强、能源消费碳强度的作用次之,资本存量扩张的碳增排作用最强、劳动投入的作用次之。资本存量对工业碳排放的分阶段累积影响具有明显的先促增后促减再促增的“U”型变化趋势,劳动投入的影响变化正好相反。②得益于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碳强度和劳动投入碳减排作用增强,碳排放与工业增长正从弱脱钩向强脱钩变化,采矿业和电热燃水业由连接或负脱钩向强脱钩改善,制造业由弱脱钩向强脱钩改进。因此,强化制度设计与政策调控,引导工业投资调整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并放大技术进步的碳减排作用,有利于在推动工业增长的同时减少碳排放,实现中国经济增长与“双碳”目标协同。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能源经济系统分析与优化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冕  陈兴鹏  杨福霞 《资源科学》2010,32(2):359-365
能源经济系统的优化不仅是实现区域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更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本文以甘肃省为研究案例,基于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进而运用结构分解模型,对比分析了影响单位GDP能耗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GDP与能耗总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促进甘肃省能源强度降低的主要因素是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产业结构变动对全省能源强度降低的贡献份额较小;对能源强度降低贡献较大的为第二产业的效率份额与结构份额,而第三产业结构份额对能源强度降低的贡献为负。文章最后从产业结构优化、关键技术推进、能源结构优化三个角度提出了甘肃省能源经济系统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三次产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相互作用的动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法,对1980年~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相互作用的动态特征进行系统分析, 并进一步探讨了相互冲击时各自的贡献率和重要程度。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三次产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能源消费对经济发展的累积效应是负的,不利于其快速发展,而且这两个产业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正向影响作用不显著,第二产业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之间具有正向影响;②短期内,三次产业经济对自身冲击的贡献率保持在94%以上,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不高;③现阶段,我国在继续强调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关键是建立和完善能源需求的安全保障体系,以合适的价格保证中国能源需求,减弱能源对经济增长的“瓶颈”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满芝  王锐  周梅华  张静 《资源科学》2011,33(9):1641-1649
本文在分析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利用效率与煤炭消费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面板数据模型,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东、中、西部地区进行了比较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变量问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而且各地区间存在一定差异,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对煤炭消费的影响高于其它地区,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单位GRP能耗水平等因素对煤炭消费的影响大于其它地区;从短期波动看,东部地区各因素波动对煤炭消费量波动的影响要高于其它地区,不过产业结构波动对煤炭消费波动的影响西部要高于东部地区,从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看,中部地区要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因此,国家和各地区在制定经济政策和煤炭政策时,必须正视这一差异,把握煤炭需求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利用效率的具体关系,促进能源与经济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周五七  聂鸣 《科研管理》2013,34(6):50-57
本文利用1985-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ARDL模型与边界检验方法,就结构性因素及专利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变动的动态效应进行计量检验。研究发现,碳排放强度与人均收入显著负相关,与煤炭消费比重显著正相关,人均收入增长有利于促进碳排放强度下降,但人均收入对碳排放强度的边际影响低于煤炭比重的边际影响,煤炭比重对碳排放强度的短期影响明显弱于长期影响。在不同模型中,第三产业比重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不一致,表明第三产业内部发展不均衡,因此,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不仅仅在于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更需要加快其向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转变。专利对碳排放强度的短期影响不显著,其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具有时间滞后性,从长期来看,碳排放强度与专利总量、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显著负相关,与发明专利显著正相关,发明专利对碳排放强度下降尚未起到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姜宛贝  刘卫东 《资源科学》2021,43(4):722-73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由东部率先发展到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战略调整,中国经济空间格局发生较大改变。探究CO2排放量对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的响应,对中国尽早实现CO2排放达峰目标、确保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刻画1985—2017年中国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的基础上,基于LMDI因素分解方法分析了中国CO2排放的驱动因素,从经济行业层面探析了经济空间格局演化对中国CO2排放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1985—2017年,东部地区的GDP份额经历了上升继而下降的过程,六大经济行业的区位呈现出向中西部地区迁移的总体趋势。②1985—2017年经济规模和行业碳强度分别为CO2排放量增加和下降的主导因素。1985—1997年、1997—2007年和2007—2017年,经济空间格局变化分别降低、增加和降低了中国CO2排放总量。③经济空间格局演化引起的CO2排放变化量中,工业的贡献最大。行业区位变迁对CO2排放量的作用方向和大小,分别与行业转入、转出地碳强度的相对高低和行业区位变迁活跃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研究结果可为中国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一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