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我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例,分析了生产行为聚集所产生的专业化和多样化环境下知识溢出以及聚集产生的竞争或垄断的环境下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专业化条件下的知识溢出对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区域创新存在正面影响,多样化条件下知识溢出的影响为负,即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创新,倾向于布局在该行业的专业化聚集区,竞争对区域创新存在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创新在区域间平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高技术产业地理分布的分析和泰尔指数的测算,发现1997—2010年中国高技术产业集聚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利用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新经济地理理论中的规模经济、交通便利度和人力资本因素均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区域集聚产生显著影响,其中交通便利度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呈倒"U"型,人力资本对高技术产业的促进作用需要一个消化和吸收的过程;技术溢出和外商直接投资也是影响行业集聚的重要因素,前者表现出负的外部性,后者则产生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新经济地理因素对不同区域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有着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以20个制造业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产业基尼系数和行业集中度CRn指标对中国20个大类制造业门类的集聚性进行了测度,并对其中主要的3个门类进行了细化研究,得出结论:中国制造产业的总体集聚程度正在不断提高,部分制造业已显现出很强的集中性.且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省市,但一些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性强、在国外具有显著集聚特征的行业的集聚性还比较低.同时发现,产业集聚和地方化呈现增长趋势,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与工业经济增长呈现高度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张昕 《软科学》2007,21(6):112-115
以我国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2002~2005年省域的生产和创新的面板数据(西藏除外)为基础,对制造业生产聚集所引起的内隐知识的专业化溢出、多样化溢出及Porter溢出等因素与创新的关系作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考察期内无论以全国或中心都市区(京津冀鲁、江浙沪、粤)为样本来看,专业化溢出对创新的正面影响都非常明显,而多样化和Porter溢出对区域创新存在负面影响。而以外围区(除西藏和中心都市区以外的省区)为样本的研究表明,存在明显的多样化溢出和Porter溢出,专业化溢出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为负。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3-2008年中国制造业30个分行业的数据,从总量与增量两个层面,整合规模经济、技术、创新及公共权力视角,探讨制造业产业产业集聚模式发展效应及其形成机制.实证结果显示,产业集群对中国制造业产业成长有显著影响且大多为政策驱动型集聚,同时市场的经济开放程度、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外资的进入以及规模经济是制造业产业集聚的主要驱动因素,地方保护权力制度、技术与知识的外溢则对产业集聚产生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聚集水平的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荣  张维维 《情报杂志》2012,(1):47-49,110
从峰度和偏度角度出发构建了可以进行显著性检验的产业聚集指数,在此基础上对1987-2007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聚集水平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聚集现象十分明显,且聚集指数在整个研究区间上呈现出先快速上升、后缓慢下降的倒U型变化态势,并且从聚集地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和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且集中度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7.
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揭示其集聚发展的规律对于引导其健康快速成长并带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运用EG指数等集聚指标测度中国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1996年到2014年的产业集聚水平,实证分析产业集聚对产业产出和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及其集聚度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的集聚水平呈“W”型趋势,其集聚度对产业产出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是产业集聚下降的主要原因,FDI与行业技术密集度的提升对产业集聚度的上升有显著作用,企业进出壁垒下降是地区集聚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产业演进是单一产业所经历的由成长到衰退的演变过程,产业演进阶段的识别是科学制定产业政策的基础,也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分别对产业组织视角下的二维识别法和产业规模视角下的产出增长率法与生长曲线法进行阐述,并以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1987—2008年的统计数据为例展开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三种识别方法能够得到一致的结论,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目前处于产业成长期。因此,从多个维度定位产业演进阶段,不仅可以保证结论的稳健型,而且能够体现产业演进的内在演化逻辑。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劳动力结构和空间结构对其制造业地理集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考察北京制造业地理集聚及其形成机制。北京市制造业中传统产业比较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相对分散,制造业呈一定郊区化趋势。实证分析表明,产业劳动力结构和空间结构显著影响北京市产业集聚水平。由于北京市具有一体化的高素质劳动力市场,高教育水平、高技能、高职称以及研发型劳动力显著促进产业集聚,低素质劳动力市场由于地域分割严重,不利于产业集聚。制造业向心分布提升产业集聚水平,但郊区化则推动产业分散布局。内部规模经济是产业集聚的推动力,地方产业政策与引资政策则导致产业离散分布。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99-2005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中国制造业聚集的决定因素.结果表明:(1)资源禀赋和交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制造业聚集;(2)工资水平对制造业聚集有显著影响,其正负性取决于是否考虑劳动效率;(3)人力资本和制度因素对制造业聚集有显著的促进作用;(4)沿海地区具有制造业聚集的地理优势.  相似文献   

11.
创新主体协同对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复合协调度模型,利用高技术产业不同行业2013-2017年面板数据,对创新主体协同进行机理分析。研究发现,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技术内部创新主体与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等外部创新主体协同度虽然增加,但整体水平不高,高技术产业不同行业创新主体协同度存在显著差异,高技术产业5大行业中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度最高,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创新主体协同度最低且增加的幅度也低于其他行业,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创新效率的数据包络分析(DEA)-Malmquist分析,结合测度产业空间集中度,从行业和区域两维度分析2006—2015年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创新效率特征及趋势,试图揭示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产业集中度与创新效率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测度期内该产业:(1)大部分年份的创新没有达到DEA有效,其中技术创新投入平均利用率较高,研发人员利用率相对较低,并且行业差异化特征明显;(2)技术进步水平提高较快,技术效率提升较慢,综合创新效率增长趋势放缓;(3)东部地区纯技术效率上升但规模效率下降,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反,西部地区综合创新效率增长速度高于东部地区;(4)综合创新效率与区域产出绝对值相关性不明显,但创新效率动态变化趋势与产业空间集中度演化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永续盘存法(PIM)测算了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研发资本和物质资本存量,并利用扩展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对高技术产业研发资本与生产率增长的关系、研发资本产出弹性的行业差异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表明:研发资本累积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贡献,其贡献水平有提高趋势。就细分行业而言,通讯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制造业和电子类制造业的研发资本产出弹性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4.
我国各地区信息服务产业的地理聚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区位商指标测度了2003-2008年我国各地区信息服务业的地理聚集度.结果表明:全国各省信息服务业地理聚集发展不平衡,但地域差异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不明显;进一步测度各省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区位商可以较好地消除部分省份信息服务业区位商虚高的情况;测度主要代表城市信息服务业区位商能够消除地域过大带来的误差;通过农业、制造业、信息服务业三大产业聚集的比较可以较好地反映各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所处位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产业地理集中度、空间基尼系数、Fmn系数等,以宁波市下辖的11个区县为例,考祭其制造业在1998-2009年间的发展趋势.我们发现宁波制造业产业的集聚度总体上属于上升趋势,但是其中有向下的波动过程,并且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产业的集聚度变化差异较大,集聚水平不一.  相似文献   

16.
在归纳比较产业集群集中度测定的几种方法的基础上,选用区位商法对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集中度进行测度分析,结果显示在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集中度较高,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和金属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较低。陕西省应大力发展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带动其他行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与产业区位聚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工业体系结构的变化中,产业区的聚集和扩散在不同历史阶段变现出了不同的形态.佩鲁提出增长极理论以后,产业区位聚集增长成为不平衡经济学研究的重点.结合古典经济学派、交易成本学派以及新经济地理学派的思想,阐述了产业区位聚集的原因及产业聚集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对于掌握产业区位聚集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描述了1995年以来我国各地区贸易开放度、贸易商品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依据新经济地理理论及扩展的H-O理论提出了贸易商品结构变化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关假说,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从全国范围以及分地区来看,贸易开放度的扩大和制成品贸易比重的上升均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2)外资的流入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和制成品贸易比重的上升,各省份外资依存度的提高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缓和作用,但统计上不显著;(3)当前劳动力的不充分流动、各省份海外市场接近度的差异等仍是制造业空间布局扩散和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不利因素。因此,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基础上,促进劳动力、资本等要素跨区域充分流动,优化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和贸易商品结构,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技术创新是产业演化的根本原动力,市场需求形成选择性拉动力,企业形成异质性推动力,与环境互动的反馈效应产生适应性驱动力。建立产业协同演化动力数理模型对我国电子及通讯设备业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产业演化是关于一个特定市场需求、产业供给和制度环境等动力因素互动的非线性协同过程,据此提出我国现阶段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明亮,余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基于创新效率DEA-Malmquist分析,结合产业空间集中度测度,从行业—区域两个维度分析2005-2014年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创新效率特征及趋势,以图揭示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产业集中度与创新效率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显示测度期内该产业:(1)大部分年份创新没有达到DEA有效,其中技术创新投入平均利用率较高,研发人员利用率相对较低,并且行业差异化特征明显;(2)技术进步水平提高较快,技术效率提升较慢,综合创新效率增长趋势放缓;(3)东部地区纯技术效率上升,但规模效率下降;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反,西部地区综合创新效率增长速度高于东部地区;(4)综合创新效率与区域产出绝对值相关性不明显,但创新效率动态变化趋势与该产业空间集中度演化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