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新锋 《大众科技》2009,(9):99-100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评价资源节约型校园建设水平最好的指标之一,文章以唐山师范学院为例,将该方法应用大学校园的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唐山师范学院能源和水的生态足迹分别为3721hm2和89.0hm2,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0.372hm2和0.009 hm2.建议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校园生态足迹,促进资源节约型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2.
国外生态足迹模型修正与前沿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章锦河  张捷 《资源科学》2006,28(6):196-203
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测度方法。国际上关于生态足迹的研究缘起于20世纪70年代诸多生态经济学背景的研究者们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外学者对生态足迹模型存在的指标选择偏向性、足迹测度静态性、计算项目偏颇性、政策启示伪真性等缺陷进行了修正,并在不同食物消费模式、不同家庭收入与消费支出、国际贸易与生态不平等交换、国际债务、循环经济、能源消耗、国民经济发展、交通运输以及特定产业与行业等9个前沿领域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生态足迹实证分析。根据对国外生态足迹模型修正与前沿研究进展的综述,文章从生态足迹研究的时间尺度、空间尺度、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等4个方面,提出了生态足迹研究的展望,以期推动我国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研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3.
生态足迹作为度量区域可持续性的方法已经得到越来越广的应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大兴安岭地区2000-2008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序列的测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测算,根据测算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抚顺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多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生态足迹方法只能描述现状的局限性,利用多维度生态足迹构成分析,详细计算了抚顺市近10年来的生态足迹需求和供给,分析了生态足迹供需结构、布局、平衡状况和资源去向。通过分析生态足迹构成帐户以及6种生态足迹土地类型在时间维度上的演变,进一步解析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主要矛盾;针对资源型城市的运作特点,将资源输出剥离以后考察城市在产业分工、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2004年抚顺生态赤字高达承载力的5倍,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扣除资源输出后,化石能源的消耗仍占足迹的80%以上,表明其第二产业严重依赖能源工业,工业不发达、产业链级低,导致生产效率低。城市亟待转型,同时需加快生态治理和地质修复。针对生态足迹的结构,对抚顺的可持续发展,在政策取向、产业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给出改善建议,提出生态修复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足迹的我国居民间接能源消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兆华  杨琳 《科研管理》2014,35(10):128-135
本文基于生态足迹这种可持续性地研究理念,利用生活方式分析法和净初级生产力法测算了2000-2010年城乡居民间接能源消费,然后运用改进的根据STIRPAT模型进行偏最小二乘回归。结果表明:对于城镇居民而言,间接能源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主要受消费结构和第三产业占比的影响;而对于农村居民来说,间接能源生态足迹逐年下降,主要受人均收入、消费结构和能源强度的影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时期,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间接能源消费上升的重要拉动因素。  相似文献   

6.
沈阳市高校生态足迹和生态效率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本文根据生态足迹成分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模型,计算、分析了沈阳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和东北大学2003年的校园生态足迹和生态效率.研究表明:这4所学校的生态足迹分别为17 218 hm2、11 862 hm2、7 612 hm2和24 787 hm2,生态效率分别为0.8人/hm2、1.18人/hm2、2.45人/hm2和0.94人/hm2,即1hm2土地提供的生态资源和服务只能满足培养1个~2个学生的消费需求;能源足迹占总足迹的比重最高,达50%以上,能源中煤炭足迹占80%以上;食物和垃圾足迹分别名列第二和第三;校园建筑面积、学生的经济状况以及学校的专业领域结构和研究强度,对大学校园生态足迹的大小和构成以及生态效率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一研究定量揭示了高等教育的生态效率及其影响要素,为降低校园生态足迹、提高校园生态效率指明了主要矛盾和应该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某矿区2005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2005年该矿区生态足迹为3.2654hm^2/人,生态承载力为0.3584hm^2/人,生态赤字为2.907hm^2/人,生态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最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区域人均生态足迹的社会经济驱动模型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做为一种偏重生态的可持续评估手段,生态足迹方法往往难以全面地反映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少学者主张将生态足迹指标与其它社会经济指标相结合,以创建复合指标的方法来评估区域生态-经济协调性,从而弥补生态足迹方法的这一不足。不过,该手段忽视了生态足迹指标本身同相关社会经济指标的内在联系。因此,笔者试图对生态足迹的社会经济驱动作用做出相关分析,研究建立了江苏省1995年~2003年的人均生态足迹时间序列作为模型因变量,并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占用变化的作用机理选择了8个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指标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检验结果令人满意,并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手段揭示了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对人均生态足迹的强烈驱动作用。模型结果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江苏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9.
生态足迹分析法为测度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简洁有力的工具。随着研究的深入,生态足迹测算在许多时候还不够准确并缺乏预见性。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必然需要不断完善,它的突出问题体现在:用于测算的信息获取不够完整、对发展的公平性考虑不周、生物生产能力评价过于标准化、属于纯静态分析等等;相应的方法则是引入“投入-占用-产出”分析模式、综合发展度、“实际土地需求”概念和ARIMA预测模型对其进行必要的改进。  相似文献   

10.
区域生态足迹测算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军南  严力蛟 《科技通报》2007,23(4):473-478
浙江省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省份,在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科学方法对其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运用目前国际上广泛应用的生态足迹模型.对浙江省的11个市2002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得出目前所有11个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态赤字,其中最高的是宁波市,达到了2.2985hm^2/X,最低的是丽水市,只有0.0809hm^2/Jk。通过将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等趋势与各市GDP相联系,对测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对浙江省今后的发展提出了简要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构建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5类24个指标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调控指标体系,采用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权重,基于可拓评价方法建立城市可持续发展调控评价体系,并加以实证分析.通过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调控目标和分析城市发展现状,建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事元和条件事元,采用可拓分析方法,使各系统调控的主要目标和实现途径条理化,化不相容问题为相容问题,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级化提供一条形式化和定量化的思路,帮助城市管理者制定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蒙吉军  周平  艾木入拉  刘洋 《资源科学》2011,33(9):1674-1683
主体功能区划分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设计,对解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出现的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选取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鄂尔多斯市为研究区,以全市52个乡(镇、苏木)作为基本研究单元,采用研究区2008年数据,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区域发展潜力,从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态安全度、土地利用强度、水资源开发强度、矿产资源开发强度、区位优势、科技潜力和经济活力等构建了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最终采用聚类分析与三维魔方图相结合的方法,将鄂尔多斯主体功能区划分为优化开发区、I级重点开发区、Ⅱ级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提出了五类主体功能区的协调发展机制和各功能区未来发展定位。分别选择各主体功能区内部的典型乡镇,优化开发区的达拉特旗树林召镇、I级重点开发区的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Ⅱ级重点开发区的乌审旗苏力德苏木和限制开发区的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基于1978年、1988年、2000年和2008年土地覆被数据,通过近30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的分析,结合主体功能区的总体定位提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结果对推进当地生态重建和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的支撑。  相似文献   

13.
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盖美  赵晓梅  田成诗 《资源科学》2011,33(7):1225-1235
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水资源、社会、经济三方面综合分析选取24项评价指标,合理构建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经济带内6个沿海地区近年的统计数据,运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逐层评价辽宁沿海经济带水资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结果表明:丹东、大连为中等偏高等水平;葫芦岛、营口和锦州为中等偏低等水平;盘锦为低等偏中等水平,经济带整体处于中等偏低等水平。最后,系统分析了经济带沿海各地区水资源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支撑力、压力、承载力、和谐性变化趋势,并分别指出各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实行扩招政策以来,各高校新校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其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是其他国家所不能及的。这为高校实现其职能提供了动力,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如如何高效的进行新老校区的管理和协调建设等相关问题。在纵观国外高校校区变化过程和调查国内高校新校区建设过程的基础上进行了概括分析,从而给正在新建校区和将要兴建新校区的高校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基于高校扩大办学规模和新校区建设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基础上,从高校新校区区位环境的实际出发,着重分析了新校区建设的背景、影响因素以及产生的多方面效应,并且从高校长期发展着手,有针对性地对高校新校区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6.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从关注不同物质、能量和服务之间质的差异以及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的角度评价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以天津市为例,基于能值分析理论,对生态系统的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进行量化,从社会、经济、环境3个维度探讨其2008-2020年生态经济系统资源输入、产出、系统服务所带来的环境压力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天津市近10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主要以外部能值输入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来拉动,能值自给率下降,经济发展对外界依赖程度增强;环境负载率持续增长,2020年的增长幅度达238%,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潜力持续变弱,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压力,自然生态系统已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系统的能值交换率、能值密度和人均能值量呈现增长态势,能值集约水平高;调节服务功能是整个生态系统服务的重中之重,且再生资源能值以及购买和外部来源对整个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指数影响较大。因此,天津市应不断发展绿色创新技术,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7.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阐述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构建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模型,对广东省15个城市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价,结论为:粤东西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上远远落后于“珠三角”城市,粤东三城市科技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略高于粤西的三个城市;并提出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创新驱动、产业集聚和营造良好的环境等建议来实现广东省科技园区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海岸带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新型微生物战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海岸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文章简要评述了电微生物学学科的发展态势和前沿科学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文章提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发展,需要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及国际合作,在应用层面加强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在基础研究层面部署重点研究项目,组织国家/国际层面的大型科学研究计划,甚至需要建设以"海岸科学"为核心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加强电微生物学的研究,有助于利用新型微生物战略资源,有助于我国海岸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李正锋  叶金福  蔡建峰 《软科学》2009,23(11):20-24
在回顾国内外关于组织学习理论与可持续竞争优势及其相关关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组织学习能力和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内涵及关键要素进行界定和分析,提出了组织学习能力与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逻辑关系模型,剖析了组织学习能力对实现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作用机理,为指导企业通过组织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以往人们只是就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理念及发展原则等诸方面取得了统一认识,而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依据标准等问题,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匹配性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经济发展阶段决定区域经济发展任务、经济水平、技术水平、环境与生态标准等,所以,始于经济发展阶段,有一条与经济发展各阶段相匹配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