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2 毫秒
1.
当前,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亟待颠覆性技术开新局、走新途。布局发展颠覆性技术是一项战略性的复杂系统工程,而颠覆性技术的识别是关键和前提。文章基于颠覆性技术变轨跃迁、由边缘力量到未来主流“10→3→1”收敛的底层逻辑,针对科技驱动的来源方式提出“发现—遴选—评价”的识别思路,开发出一套从科学端出发的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框架,以期为颠覆性技术的早期识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颠覆性技术评价标准和评审流程系统性研究不足,基于国内外颠覆性技术遴选研究,选取我国科技部主办的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为主案例,辅以其他颠覆性创新相关赛事、新型人才评价、新型职称评定机制及诺贝尔奖评审机制等6个案例交叉验证,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分析得到111个概念、25个子范畴和8个主范畴,据此设计先质后量的评审原则,设置前期准备、初评、再评和现场评议的遴选流程.其中,在质的判断方面,运用德尔菲调查法,依靠专家直觉对项目是否具有颠覆性进行初步判断;在量的判断方面,邀请专家从技术颠覆、产业变革、经济价值、社会影响这4个维度进行打分,通过加权评分最终计算出各项目综合评分,层层递进以完成颠覆性技术的遴选.为增强颠覆性技术遴选方法的系统性以及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颠覆性技术对未来产业发展的路径、方向和国际竞争格局具有关键影响。因此,前瞻布局颠覆性技术驱动的未来产业是我国抢占科技制高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文章对美国“电子复兴计划”布局颠覆性技术、培育未来产业的技术识别机制、组织管理机制、评价机制和示范应用机制进行了全流程、全链条的深度分析,提炼颠覆性技术和未来产业科学内涵、关键要素,并从“颠覆性技术供给—技术产业转化—技术产业应用”环节构建了“颠覆性技术驱动的未来产业培育模式”研究框架;相关研究发现对我国培育颠覆性技术驱动的未来产业具有关键借鉴意义。文章提出我国应面向未来产业建立长期、动态的颠覆性技术甄别与支持机制;进一步加强市场导向、多元参与的管理模式与政策设计,建立多种技术路线并行的颠覆性技术动态比较与竞争退出机制;包容由于技术研发、技术路线等客观因素导致的失败,形成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揭榜挂帅”相差异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完善面向未来产业应用场景的颠覆性技术示范应用,推动未来产业先导示范区等试点示范与应用场景探索。  相似文献   

4.
研究提出运用客观数据和系统的方法来识别颠覆性技术并提高识别精准度的方法。基于颠覆性技术理论,重新修正颠覆性技术特征,从创新性、扩散性和转轨性三方面构建一种采用搜索路径统计数(SPC)算法、专利吸收率和专利扩散率测度的新方法对颠覆性技术进行识别和判断;并利用1970—2020年间1 985件专利的数据对智能语音领域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识别出强化学习和神经网络技术是该领域的颠覆性技术,而端到端的神经网络算法是该领域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能源科技的发展将深刻地影响着未来能源格局,因此能源发展前景预测对国家政策制定和企业战略谋划都意义重大。文章在对能源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能源转型多元化、低碳化、分散化、数字化和全球化的"五化"特征,指出了2016年以来出现的中美经贸摩擦、低油价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新变化特征,并就能源领域未来科技发展趋势提出了低成本技术、信息技术和颠覆性技术3个方面的思考,以期为我国积极应对能源转型,布局未来能源科技提供点滴参考。  相似文献   

6.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也是企业提升绩效、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颠覆性创新为产品和服务带来了全新的功能属性、市场价值、竞争地位,准确识别出技术领域的颠覆性创新和可能发生范式转换的机会,对企业实现转型升级至为关键,对创新领域的研究也具有重大意义。考虑技术发展的动态性特点,加入时间序列并结合技术生命周期理论对OLED技术划分技术阶段,利用动态专利引用率构建颠覆性强度——专利前3年引用率,直观地揭示出技术发展中的颠覆性创新,其实验结果与技术生命周期的分析结果一致,为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早期识别和预测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双重性,需要科学的治理。以治理的理念、方法系统性地推进技术创新的管理,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选择。发展颠覆性技术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我国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颠覆性技术以快速潜入和替代的方式颠覆传统技术或主流技术,并引发相应规则和格局的变革,其影响具有潜在性、剧烈性、系统性。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治理,亟待采取前瞻性治理理念,科学、主动、有序地推进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文章以促进颠覆性技术创新发展、预测与消减风险为目标,构建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前瞻性治理体系,探讨该体系的基本特征,建立前瞻性治理的核心研究框架,并对前瞻性治理的程序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文献计量、主题模型、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构建一种文献综述分析框架,针对技术预见中的定量方法作系统、客观的综述性分析,尝试识别定量预见方法与技术预见研究问题及其演进趋势。研究发现:定量方法中基于现有路径预测未来发展的探索性方法仍然是主流,多局限于路径依赖的渐进式创新预见;同时,也逐渐出现了基于数据挖掘的组合型技术预见方法能更好地识别针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颠覆性技术及其路径跃迁,这也成为技术预见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颠覆性技术研发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彦宁  袁芳 《科研管理》2021,42(2):12-19
颠覆性技术可引起现有投资、技术、产业、规则“归零”,具有突变性、不确定性与潜藏性等特点。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开始,如何有效地管理颠覆性技术研发来促进颠覆性技术的发展,成为政府组织及研究学者都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颠覆性技术的内涵及研发特征进行分析,指出颠覆性技术研发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挑战性。开展有效的颠覆性技术研发管理,社会各界与全球各国家纷纷投入到颠覆性技术研发中,设立了专门机构或项目组织,这些机构组织极大促进了颠覆性技术的研发进程。最后,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对颠覆性技术研发的管理方法研究进行研究,总结出四种有效开展颠覆性技术研发的管理方法:开展阶段式的管理模式、设立颠覆性技术的专项资金、进行跨学科的协同研究、建立多样化的研发团队。  相似文献   

10.
颠覆性技术已成为推动新一轮技术变革浪潮的强力引擎,识别和追踪颠覆性技术演化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对国家和企业识别颠覆性技术优先领域、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本文以颠覆性技术为研究对象,从颠覆性技术的四个特征入手,在运用Leiden社区发现算法识别技术主题的基础上,引入主题-时序分析和专利引文网络分析,提出了基于突变-融合视角的颠覆性技术主题演化分析模型。最后,为证实该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选取增材制造技术领域开展实证研究,分析结果对该领域技术演化路径识别与预测提供了依据。本文模型相比于前人研究,充分结合了颠覆性技术的特征,得到的技术主题演化分析结论指导性更强,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颠覆性技术主题演化路径及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产业技术选择是城市发展中一项重要的决策内容。传统产业技术选择方法,诸如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面临着技术分属领域跨度大,颗粒度大小难界定,以及专家主观判断依赖性大的问题。本研究旨在利用知识网络理论,结合文献计量的量化方法,打破传统产业技术选择的局限,帮助城市识别所需的产业技术。本研究以北京的产业技术选择为例,从梳理国家研究机构发布的技术预测结果为起点,筛选与北京城市发展相关度高的产业技术,并结合知识网络理论,量化产业技术在知识网络中的特征参数,并探讨整体网络参数对产业技术选择与政策设计的影响,由此作为城市发展规划中产业选择以及后续产业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研究认为,基于知识网络基础的量化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有决策方法偏重定性分析的问题,为城市产业技术选择提供了一种具有科学依据、能够量化评价的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12.
将颠覆性技术采纳过程中企业的财富和决策者的风险态度纳入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中,构建基于企业财富和风险态度的企业集群在颠覆性技术采纳问题上的演化博弈模型,研究企业之间采纳颠覆性技术的进化稳定策略,并通过MATLAB仿真分析探索企业财富和风险态度对企业采纳颠覆性技术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企业财富一定、企业决策者的风险态度不同时,企业最终都会趋向于采纳颠覆性技术,但是风险偏好的企业显著地比风险规避和风险中立的企业更快地采纳颠覆性技术;企业决策者风险态度相同时,财富多的企业和风险容忍度高的企业采纳颠覆性技术的意愿更为强烈。  相似文献   

13.
面向“十四五”太空探索事业新征程,需要深刻洞察复杂多变的国际航天发展新态势,充分认识我国航天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与不足之处。纵观世界航天历程,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重大成果的产出离不开科学的稳步积累和技术的颠覆性创新。文章从重大任务导向、原始创新研究、未来航天布局3个方面思考了中国科学院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应在航天科技创新中积极发挥的作用,并面向我国航天事业长远发展提出了4点建议,助力我国“航天强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从颠覆性创新和场景理论的视角,结合互联网典型企业的核心产品——腾讯微信的案例,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对微信的发展历程等相关素材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微信的颠覆性创新路径以及场景理论对颠覆性创新的驱动及创新生态系统对创新组合的链接作用,认为以微信为代表的“技术+市场”型颠覆性创新技术具有市场主流产品不具备的优点,而且还具有明显的创新特性,能够在不同场景下被灵活运用。基于此,提出加强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构建数字化场景的新模式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proposes a novel approach for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scientists by introducing a new set of metrics and a dual measurement framework that combines the concepts of disruption and consolidation. Traditional metrics like total citation and h-index are limited in their ability to capture the full range of a scientist's influence, and therefore the Scientists' Disruptive Citation (SDC), Disruptive h-index (D h-index), and consolidating metrics are introduced to provide a mor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scientists' disruptive and consolidating influence. Using a dataset of 463,348 papers, 234,086 disambiguated scientists, and data on three important awards, including Nobel Prize, Wolf Prize, and Dirac Medal, in the field of Physics,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SDC and D h-index are superior to all benchmark metrics, including the conventional and normalized disruption-based measures, in terms of convergent validity. Second,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distribution of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award-winning and non-laureates, explores various metrics of scientists with high SDC and Scientists' Consolidating Citation (SCC), and finds that disruptive impact can identify successful scientists from their counterparts and serve as an early signal of successful scientists. Third, this study reveals that the disruptive citation proposed in this study is less susceptible to manipulation, making it a more reliable metric for assessing a scientist's or a single paper's disruptive impact than the CD-index.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DC and D h-index are reliable metrics for measuring scientists' innovative influence and can aid in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scientific research. Overall, this study provides a scientifically sound and effective new perspective on measuring scientists using a dual measurement of disruptive and consolidating influence.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商业模式下,颠覆性技术创新对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相关的理论研究对于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构建以齐美尔连接为自变量、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因变量、知识密度为中介变量、感知的知识所有权(感知的知识组织所有权、感知的知识个人所有权)为调节变量的分析框架,实证探究齐美尔连接对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齐美尔连接对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产生正向影响;知识密度在齐美尔连接与颠覆性技术创新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感知的知识组织所有权在齐美尔连接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感知的知识个人所有权在齐美尔连接与知识密度的关系起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破坏性创新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对TR IZ理论在破坏性创新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应用TR IZ理论实现破坏性创新的流程,破坏性创新过程中TR IZ技术进化理论的应用以及冲突问题及其求解流程。  相似文献   

18.
综合集成研讨厅是钱学森系统科学理论的重要代表和思想结晶,在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领域曾得到广泛的研究推广和应用。但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以及信息技术研究的迅速发展,综合集成研讨厅的研究热度却有所降温,引起了这一“传统”系统科学思想是否过时的思考。基于此,本文首先梳理了综合集成研讨厅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其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重点总结分析了其近年来的研究趋势和现状。在此基础上,深入讨论了综合集成研讨厅与大数据技术、知识管理、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相结合的发展机遇,探索了智能技术支撑下综合集成研讨厅在战略评估领域的应用前景,为系统科学领域的方法理论创新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