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人数版一年级上册识字(二)第六单元第20课。教学目标1.认识“砍、造”等10个生字,会写“年、左、右”3个字。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汉语中,表"用刀斧砍、砍断"义的"伐""斫""砍"是一组同义词,它们存在着历时替换关系。先秦两汉时期,主要用"伐""斫";魏晋时期,"砍"字出现,"伐""斫""砍"三者并存;明清时期"砍"基本完成了对"伐""斫"的历时替换,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3.
新闻月评     
害怕家长拳脚相加15岁少年举刀砍向母亲《中国青年报》2007年1月26日讯“我犯罪了,再见了,朋友们!”一行歪歪扭扭的小字写在课桌雪白的桌布上。这是小许在被捕前留下的。此前,这个15岁的花季少年,用菜刀对母亲连砍46刀。  相似文献   

4.
清朝末年,有一位农夫叫王武,上山砍毛竹。他把砍好的毛竹堆成一堆后,又去砍毛竹了。不料,那堆毛竹中,有一根毛竹溜下山,正巧撞上了过路的李华。尖尖的竹子刺中了李华的心脏,李华当场身亡。王武进了监牢,县官叫他写悔过书。由于王武小时候读书不认真,遣词造句水平很差,写悔过书时,竟把“竹溜死人”,写成“溜竹死人”。粗心的县官不经调查,就据此悔过书把王武定为死罪。“竹溜”和“溜竹”,仅两字颠倒,王武竟成了刀下冤鬼。“竹溜死人”的意思,是指竹自己溜下去,刺死了人;而“溜竹死人”,是指把竹子故意溜下去伤害别人。王武是在无意中伤到了…  相似文献   

5.
今年的沙尘天气格外频繁。人们感到困惑,过了二十几个植树节,为什么沙尘反倒频繁起来了呢?有人解释说,是一个“节”字在作怪,把“植树”后面的“节”字去掉就好了,不知是否如此。朋友相聚,海天乱侃。其中一位讲了一段发人深省的故事。某县委机关大院“带头绿化”,第一任书记爱杨树的挺拔,大院内栽满杨树;第二任书记爱柳树的婀娜,于是砍杨栽柳;第三任书记爱松树的常青,于是砍柳栽松。若干年过去了,县委大院留下的只是一片荒芜。这则故事未必真实,但却反映了一个普遍现象,即我们某些领导者习惯于否定过去,致使政策没有连续性。  相似文献   

6.
■楚霸王巧阻伐桂■楚霸王项羽自幼爱树木。相传一次他见一老人持斧要砍桂树,忙问缘由。老人说:“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个‘口’字,这棵树长在院中,就成了‘困’字,很是不吉利。”项羽灵机一动说:“照你这么说,院中倒树留人,岂不又成了‘囚’字?如此更不吉利。”老人觉得  相似文献   

7.
古文献“孃”“娘”的分别与《恒言录》校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北朝时,“孃”字出现了“母亲”义,“娘”字出现了“年轻女子”义,这种分别一直延续至中晚唐前。中晚唐以后,“娘”字渐渐出现了“母亲”义,但“孃”字始终未曾出现“年轻女子”义,与“娘”字的用法区别甚严。无论从汉语史表义还是从原刻本存真这两个方面来看,今版繁体本《恒言录》中的两处8个“娘”字均属“孃”字之校误。  相似文献   

8.
现在大大小小的论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很多朋友在一些论坛中担任了斑竹(版主的戏称),如何使自己负责的版面人气既旺,且又没什么水帖那么就要经常打理自己的版面了,遇到水帖,该删的删,该砍的砍,这里提供十式刀法,供斑竹学习:笑里藏刀式该刀法的精妙之处在于一个“笑”字,大致格式是这样“呵呵……呵呵……(先笑几声),某某某,这篇帖子与主题无关,俺(一定用这个字,显得很诚恳)给删了,多写点好东西,俺给你评为精品。:)(这个表示微笑的符号一定要用)”俗话说“怒拳不打笑面人”,各位被删帖子的网友不仅怒火全消,而且还会觉得斑竹平易近人,和蔼…  相似文献   

9.
《陈涉世家》“失期当斩”中的“当”字,部编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未加注释,不少《史记》选本也不解释,也许因为这个词是习见的,用不着注释吧。有人把上述句子译成:“延误了期限就要斩首”“赶不上限期,大家都得砍脑袋”或“误了期限,应当杀头”③前两种译文中的“就要”、“都得”可以说是意译,都不能算是“当”字的解释;最末一种译文则把“当”字译为“应当”。正因为许多书籍都未把“当”字注释出来,所以不少教师在讲课时,一般都把“当”字解释为“应当”。这样一来,“当”在句子中的成份是助动词,“斩”是动词。把”当”训为“应当”,虽说可以勉强讲得通,但我总感到有些扦隔,不够准确。然则“当”字又作什么解释才妥贴呢?我的看法是:“当”字是个动词,不是助动词,作判罪讲。  相似文献   

10.
“困”与“囚” 《古今谭概》中讲了一个故事:徐孺子,11岁,因为思想敏捷,说话流利,大人们都喜欢带他玩。有一次,郭林宗带着小徐回家,郭家小院子里有一株树,郭林宗故意指着这株树说:“我打算把这株树砍了!”小徐说:“为什么?”郭林宗说:“屋子像个‘口’字,屋里有株树,  相似文献   

11.
许多教师和家长都恨铁不成钢,总是把批评和指责挂在嘴上,把“严”字写在脸上,甚至常常“语重心长”:我还不是为了你好?有些教师主张“学生好比一棵树,不剪不砍不成材”、“成绩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错误不批改不了”,好像学生只有在批评和指责声中才能成才,结果却常常事与愿违。那么,如何通过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来培养学生自信心,从而转变问题学生呢?  相似文献   

12.
楚霸王项羽自幼爱树。相传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庄里看到一个老人持斧要砍桂树。项羽忙问缘由。老人说:“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口’字。这棵树长在院中,就成了‘困’字,  相似文献   

13.
《语文世界》今年第3期的《说文正字》说到“找”字时的开头一句是:“找,是个后起字,最晚出现于明代洪武年间,是流行于民间的所谓‘俗字’。”其中“最晚出现’上说令人费解。“找”是个后起字,出现较晚,这是事实,但说它“最晚出现于明代洪武年间”,据此怎能判定它是后起字呢?如果说它“最早”出现于明代洪武年间,才可判定它是后起宇。不然,假如它“最早”于汉代以前就已出现了,恐怕不能说它是后起字吧。另p么,这个“晚”字很可能是“早”字之误。但如果说“找”字最早出现于明代则又不太完全符合实际。笔者手头资料有限,无法…  相似文献   

14.
种爱     
春天,当女教师带孩子们上山植树时,曾问过孩子们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小树苗长成大树?”孩子们立刻回答:“不许砍!不许伤害它!”“那,要是有人非砍不可呢?”女教师又问。一个男孩子立刻回答:“我要发明一种树,你一砍它它就会说:‘我疼!我疼!’”一个女孩子说:“我要发明一种树,你砍它,它就会掉眼泪!说‘:别!别!’”再一个小女孩说:“我要发明一种树,你刚要砍它,它就跑开了。”女教师大惊,就问:“那——它的根扎在哪儿?”“就扎在我心里!”女教师更觉得惊讶,既惊叹孩子们如此丰富的想象力,更惊叹孩子们如此美丽的心灵。不是吗?植树就是种爱,…  相似文献   

15.
“之”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极高,据有人统计,《诗经》中“之”字出现了一千零三十九次,《尚书》中“之”字出现了三百五十四次,《左传·齐桓公伐楚》全文约三百六十字,“之”字出现了十三次,《列子·汤问·愚公移山》全文不足四百字,“之”字出现了二十二次。更重要的是它词性复杂,使用范围广阔,可以做代词、动词、介词等。例如:  相似文献   

16.
“的”字在现代汉语中常以助词身分出现,文章从这点入手来探讨“的”字的用法。“的”字最常见的用法是作结构助词,用在偏正结构中的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形成定中关系。“的”字还可以附着在别的词语上,后面不出现中心语(名词性词语),构成“的”字结构,它的功能大抵相当于名词。“的”字用作语气词也很常见,常常出现在陈述句末表示肯定或决定的语气,在对它的这个用法进行分析时要注意和另外一个语气词“了”进行区分。另外,“的”字还有一些特殊用法,本文也将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李清照的词作中,用语多喜重复。笔者经过严谨地统计发现,“酒”字出现的篇目约占总篇目53%,“雨”字出现的篇目约占总篇目36%,“瘦”(含“憔悴”)字出现的篇目约占总篇目18%。“酒”、“雨”、“瘦”字出现的频率如此之高,那么它们也就不仅仅是简单的字眼了,必定蕴含着更深的意义,这不仅仅是用语的习惯,隐隐地还有一种象征的意味。本文通过对“酒”、“雨”、“瘦”字的论证,揭示了其深层次的文学的、思想性的、性格的,甚至语言学的真正内蕴。  相似文献   

18.
张华莉 《培训与研究》2009,26(7):22-24,42
“的”字在现代汉语中常以助词身分出现,文章从这点入手来探讨“的”字的用法。“的”字最常见的用法是作结构助词,用在偏正结构中的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形成定中关系。“的”字还可以附着在别的词语上,后面不出现中心语(名词性词语),构成“的”字结构,它的功能大抵相当于名词。“的”字用作语气词也很常见,常常出现在陈述句末表示肯定或决定的语气,在对它的这个用法进行分析时要注意和另外一个语气词“了”进行区分。另外,“的”字还有一些特殊用法,本文也将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很多“得”字,仅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得”字就先后出现了十四处,共有五种用法.笔者发现,“得”字在作品中出现的语境不同,其用法也不同,意思也不同.  相似文献   

20.
“古音通假”是古人用字的一种灵活方法。在阅读文言文时,常遇到这种现象:句中隐去了该出现的字形,出现的却是与它的意义毫不相干的同音或音近(指古音系统)的字,这就是“通假”现象。隐去的字,叫“本字”;出现的代表字,叫“借字”;借字本身的最初意义,叫“本义”;在句中所代表的意义,叫“假借义”。如《楚辞·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