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诠释学是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问,它围绕着"意义"展开其主题。诠释学中关于文本理解和解释的理论可以给我们理解教材文本的意义提供一定的借鉴。在当代诠释学的视角下,教材文本的意义具有开放性、历史性、生成性和创造性、主体参与性、时代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诠释学各流派之间的的差异,根源在于对诠释的目标、诠释的主体与对象及其关系上的认识差异.对诠释的主体性的安顿乃是诠释学研究所关注的焦点.在现代诠释学形成之前,因强调解释的客观性而要求排除理解过程中的主观性因素.施莱尔马赫与狄尔泰继承了这一观点,并且为保证理解的准确性与和谐一致性,将心理学引入了诠释学.理解被视为主观地重建客观的过程.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变革使诠释学摆脱"客观知识"的束缚而彻底转向"意义"问题提供了本体论基础,诠释学本身也由理解的方法理论扩展为本体论学说.理解不惟是把握文本的方式,而且直接就是人的存在状态.伽达默尔的对话理论最终将被理解对象主体化,完成了诠释学从传统的注重"主-客体"关系的认知模式到"主体间"的理解模式的转化.  相似文献   

3.
诠释学作为一门指导文本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在以前类似于修辞学、语法学、逻辑学,从属于语文学。到了20世纪,诠释学由一种理解和解释的方法论发展成为一种哲学理论。诠释学的哲学转向与世界意义的多元化转向并行。随着古典诠释学向现代哲学诠释学的转换,诠释学不再仅是对经典文本的诠释而具有多元化的意义,从而为自己找到广阔的诠释空间,因此在诠释学的视野下比较诗学也具有更加开放的被诠释可能。以诠释学为背景,进一步探讨比较诗学在学理意义上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便会发现:比较诗学之“比较”不是工具论意义上的一种手段而是存在论意义上的一种思维方式,从而为比较诗学学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诠释学是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问,它围绕着“意义”展开其主题。诠释学中关于文本理解和解释的理论可以给我们理解教材文本的意义提供一定的借鉴。在当代诠释学的视角下.教材文本的意义具有开放性、历史性、生成性和创造性、主体参与性、时代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理解"与"解释"一直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术语出现的,理解与解释也成为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对立的因素之一,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方法论之争也多源于对理解与解释的辩驳。有着科学与诠释学双重理论基础的科学诠释学的提出与建立,基于理解的三个模式与解释的三个阶段及应用的诠释学分析,表明了整个科学无一不是处于诠释学的反思范围之中,科学诠释学关于理解、解释与应用三者的辩证统一,更大程度地弥合了传统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截然二分的裂隙。  相似文献   

6.
诠释学又名解释学,是一门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它历经局部诠释学、一般诠释学,发展到哲学诠释学。我国学者韩震的《历史·理解·意义——历史诠释学》是国内首部探讨历史诠释学的专著。对此,沈湘平先生评说:韩震认为“历史的意义天然地要由诠释而来,历史理解可以构造或形成世界图景,  相似文献   

7.
雷春华 《考试周刊》2014,(76):157-158
<正>一、解释学概述解释学又称为"诠释学",解释人们如何理解,揭示的是人类精神活动中的"认识"问题,是对意义理解与解释的哲学研究。多数文献把解释学发展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三次转向的解释学理论:第一次转向是"圣典式"的理论方向。这种解释学流派以19世纪哲学大师施莱尔马赫等人为代表,是方法论导向的解释学。在施莱尔马赫看来,解释学的目的是寻求文本及作者原本意义,即初始意义。他认为,文本和意义之间必须一一对应,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的本体论诠释学专注语言作为开端性言说的神秘,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着重于解释理解之谜,巴赫金的存在主义诠释学主张有着独立意识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对话,三位大师的诠释学思想虽各具不同特点,但在思想的现代性上却一脉相通,即他们都主张诠释学的意义只能在对话中生成。论文通过"谁与谁的对话"、"对话是如何展开"、"对话有何意义"三个问题视域来分别挖掘大师们各自的对话思想的特点与意义,在尊重差异中实现各种诠释学对话思想的互补共存,以此深入理解现代诠释学的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9.
石磊 《中学物理》2011,(3):17-18
1现代诠释学基本观点分析 诠释学是关于文本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旨在解读暗含于文本的意义与探求文本意义的理解.现代诠释学代表人物伽达默尔在著作《真理与方法》一书中,从哲学的层面阐释了文本意义理解的实质.  相似文献   

10.
<正>伽达默尔说:"凡是文本的意义不能直接被理解的地方,我们就必须进行解释。凡是我们不想信任某个现象直接表现的东西的地方,我们就必须进行解释……历史学家之所以解释过去的遗留材料,是为了发现其中被表现并同时被隐蔽的真正意义。"1正是如此,"历史学的基础就是诠释学"。2尼采曾说"没有事实,只有解释"。3现代美国历史学家里德认为,"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在于为当前而解释过去"。4所以,诠释之于历史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1.
一、历史诠释学有关历史是什么的解释 诠释学是一门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在西方已有漫长的历史。诠释学是“意义”宣告、译解、阐明和解释的技术,它的基本功能在于把一种意义关系从另一个世界转换到我们自己的世界。所以历史诠释学就是发现、理解、阐明和解释历史意义的技术,以便把另一个时空系统发生的历史事件的意义转换到我们的世界之中。∞我们知道,由于历史认识的对象不是当下的现实存在,如果不进行意义的转换就不可能有对历史的理解,因此,从学科性质上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对人类过去的一种解释、说明与记载。  相似文献   

12.
诠释学本体论揭示了理解、解释、应用属于人此在存在的基本结构,人的存在本身处于理解与解释之中.诠释学对刑法解释的影响体现在具有价值判断的刑事法官主体地位的回归.刑事法官主体地位的确立将导致主体价值渗透到适用性刑法解释中,形成了"逆向裁判"思维,这种思维与刑法方法论之间具有价值关联.作为实质判断的前理解始终影响着解释结论与处罚必要性的判断.当司法解释难以在个案中维护最基本的公平正义以及其本身须要再解释时,适用性刑法解释的意义得以彰显.促进刑法解释从"学理型解释"向"法官适用型解释"转型是通往个案公正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在古典诠释学时期,还是在普遍诠释学时期,诠释学始终是一门意义指向的学科。同时,翻译也是一种旨在追求意义和探寻文本信息的活动。"翻译即解释"在西方已有超过400年的历史,许多哲学家在谈论诠释学时,把翻译与诠释、译者与解释者并列起来进行讨论。本文从普遍诠释学的视角出发,以施莱尔马赫与狄尔泰的观点为例,论述"翻译即解释"在这一时期的含义。  相似文献   

14.
教育即解释     
程亮 《中学教育》2009,(12):3-9
在批判传统教育学与经验教育学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种以诠释学为理论和方法的教育学。无论是注重方法的精神科学教育学、诠释学教育学,还是侧重本体的作为地方诠释学的教育学,都认为教育是一项有关解释和理解的事业,是一种具有生命性、历史性、语言性、境遇性、创生性的实践。从诠释学的意义上说,教育就是解释。  相似文献   

15.
主持人语     
如何处理理解与实践的关系,是诠释学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作为早期诠释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圣经诠释学虽然专注于理解和解释《圣经》文本的含义和上帝的旨意,但这种理解和解释却有着强烈的实践意味———它是规范教徒行为的基本依据。先有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后有对这种理解和解释的实践性应用,这是圣经诠释学处理理解和实践关系的基本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理解和实践之间的二元分裂成为一种可能,也成为一种现实。对《圣经》的理解和解释的权利一度是被基督教会所垄断的,普通教众只是按照教会所提供的理解和解释去从事宗教实践。因此,教会对《圣经》文本的理解和解释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比《圣经》本身更具有权威。理解和实践的这种二元分裂,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得到支撑。对作为上帝伟大作品的自然界的理解和解释,被视为科学家的神圣职责和使命,而科学家所提供的自然科学理论则被看成神圣的真理,普通民众对它只有顶礼膜拜的资格。让科学家和科学理论及其衍生的技术替代我们自身的选择,放弃我们自身的选择能力和自由,几乎成为一种时代的风尚,成为一种当代的社会疾病。正是在这种认为自然科学无所不能的病态崇拜背景下,德国诠释学家伽达默尔完成了诠释学从认知方法论模式向实践哲学模式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性保存的诠释学忧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民俗制度的变化、白话文和汉字改革运动造成的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差异,加大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人之间的距离,使得民众对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理解和解释异常地艰难.借鉴古代经典文本诠释中的"经--传--注"等多层级结构模式,强化文本理解与解释的社会化诠释学循环,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存从"文本性"走向"精神性"、从"学术化"走向"社会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保存和创新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西方诠释学还是中国诠释传统都注意到了理解和诠释中所蕴含的接受性和创造性这双重特质。伽达默尔把海德格尔的本体接受性改造成为一种被描述为哲学诠释学的诠释创造性的形式,而《易经》建立起一种"天—地—人"之间的本体诠释学循环,人不仅接受性地经验世界,而且创造性地经验世界,《易经》的卦爻体系充分地体现了"本体—生成—诠释学"意义上的理解创造性。  相似文献   

18.
在中西诠释学思想发生的早期,诠释主体所理解的文本都是中西文化传统源头上的经典.孔子删定"六经",无疑使他成为中国经典诠释文化传统上第一位自觉的经典诠释者."六经"只有被历史所认同的合法化诠释者在其特定的时代所给出的权威意义,这种权威意义即是"六经"的诠释意义,而不是文本的原初意义;经学诠释学是为了传达"六经"的真理,这比还原"六经"的原初意义更为重要.诠释学对文学批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不应该仅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视域来研究中国诠释学,而应该从经学的诠释学传统来建构中国诠释学.从<左传>对<春秋>的历史性诠释及<易传>对<易经>的系统性诠释来评价,中国早期经学诠释学的形成,一开始即呈现为存在论的诠释学,而不完全是技艺学的诠释学."传"、"注"、"疏"、"笺"、"正义"、"章句"、"训"、"训纂"、"训诂"、"解诂"、"说"、"说义"、"微"与<易传>的"十翼"等,构成了中国经学诠释学的技艺学诠释方法论,但其中潜含着丰富的存在论的中国诠释学思想.经学诠释学作为中国诠释学的主脉,正是在儒家经典的历代诠释中生成.  相似文献   

19.
解释学,又译为释义学、诠释学或阐释学.广义地说,解释学是关于理解"本文"(Text)的理论.这里的"本文"可以宽泛地理解为一切以书面文字和口头语言表达中人类语义交往的形式.解释的范围包括:对本文的作者、本文的结构和意义、读者接受本文等等的理解和说明.解释学与具体的注释学、训诂学等不同,它是从总体上对理解和说明本文问题进行综合的理论研究.当代哲学解释学则是通过解释本文,进而对人类全部意识形态的一种哲学反思,是一种解释世界本体的世界观.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正在流行的一种哲学理论.它主要产生在德、法两国,六、七十年代以来在欧美各国得到了较快传播.历史上,解释学最初本来是一门关于注疏、训诂  相似文献   

20.
如果以西方诠释学作为参照,那么,共有两类诠释方法隐含于孟子思想之中。简言之,他的“以意逆志”说与阿斯特的诠释学接近,“知人论世”说及“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之说则与施莱尔马赫的诠释学雷同。不过,若把孟子的诠释思想与加达默尔诠释学予以比较,我们将看到,双方各说各话、互不相干,缺乏有效沟通的前提。阿斯特等个案说明,虽然同为西方语境下的产物,却非所有西方诠释学都不具备与中国诠释思想的可比性,中西诠释思想间存在着对话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