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热衷于教学“对话”讨论,是教育的觉醒。过去,谈及教学“对话”的很少,常常把课堂视为教师“讲课”、“教书”或“教学”。而今,“对话”是在教育理论层面上对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走向的新思考,是在实践层面上教学改革的新尝试。这里的“对话”,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我说你听”、“我问你答”,而是民主平等中的情感相融、心灵相通,动态生成中的共建知识、共享智慧。“对话”,被视为理想的教育生存状态而倍受推崇,但是,被赋予全新内涵的教学对话在走向实践层面的过程中并不乐观。教学对话形式化,透视出理想与实践的落差。我们由此向教学对话…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现代教育理论强凋学习主体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的尊重与关注,它们构成了阅读理解的前提和基础,为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与文本对话、与伙伴对话、与教师对话、与自我对话以及进行批判反思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温翠娟 《林区教学》2023,(4):100-103
“对话场”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等教学要素借助对话的方式形成的特殊场域。将场域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以场思维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与探索,利于教师对教学整体结构与教学艺术的理解与运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以“香菱学诗”为例,通过黛玉与香菱的教学对话,进一步揭示“对话场”在语文教学中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德育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教学过程的理解,是人们认识教学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在重新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现代思维方式为指导赋予了教学以“生成”的意义。“生成”对应于“预设”,也是新课改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本文的课堂“生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出乎教师意外的、与教学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问题的开发和处理。如何把握时机,运用教育机智,采取艺术方法,在课堂中生成教育资源,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引导学生接受道德、建构品德,这是德育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探讨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德育教师认识和掌握课堂“生成”手段,而且还可以拓展育人路径,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5.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对话已不仅是简单的人与人的交流,它已经被赋予了深刻的社会与政治意义,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生存状态。把对话引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中,则是希望它能让我们对自身的教育行为进行重构,对自身的教育观念进行重组,促进教师间整体的精神交流和人格发展,增加教师对教学的反思,让我们从更广泛的视角审视各种教学的假定、实践及其背景。因此,教师成长中的“对话”更多的是教师之间一种平等地交流、一种共同地探讨,在对话中达到知识的升华和个人教学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谈对话在新课程实践中的误区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的课程标准引入“对话理论”之后,对话便成了当今课堂教学的时尚。引入对话理论打破了教师的“一言堂”,赋予了学生言说权,标志着课堂教学的进步。实践对话理论也就成了教师的自觉追求。但是在当今的教学改革实践与理论研究方面对话又存有明显的偏差:如在教学实践中追求“对  相似文献   

7.
网络叙事研究:让沟通无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叙事研究以教育教学故事为载体,通过与读者(听者)对话和教师自我反思,探索教师行动的意义。教师叙述教育教学故事的过程,也是教师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的过程。因此,教育叙事研究被视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是,以书面为载体的教育叙事研究在对话的时间、空间和对象上存在局限性。中小学教师通常只能与校内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故事,但碍于利益关系和“面子”问题,叙事者与听者在对话时往往心存顾忌,导致对话的真实性和深刻性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8.
热衷于教学“对话”讨论,是教育的觉醒。过去,谈及教学“对话”的很少,常常把课堂视为教师“讲课”、“教书”或“教学”。而今,“对话”是在教育理论层面上对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走向的新思考,是在实践层面上教学改革的新尝试。这里的“对话”,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我说你听”、“我问你答”,而是民主平等中的情感相融、心灵相通,动态生成中的共建知识、共享智慧。  相似文献   

9.
黄敏 《广西教育》2006,(1B):76-76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有四个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放而有活力”表现为课程对于传统教学时间和空间的突破,表现在教学的诸多因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动态化特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学生权利回归的解放性标志。教学应该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皆到场且皆有话语权的生命对话过程。对话的过程让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交流、碰撞、沟通。学生可以挑战权威。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王扬飞 《生物学教学》2005,30(12):18-1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对话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它可以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因此,对话教学不仅仅是以对话为手段的教学方式,更是一种以对话为原则、以对话精神为主导的新的教学形态,它不仅是言语上的对话,也是精神上的对话。  相似文献   

11.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备课的一项很重要内容就是编写教案。新课程理论认为: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因此,教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也是一种创造。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应充分体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热衷于教学“对话“讨论,是教育的觉醒.过去,谈及教学“对话“的很少,常常把课堂视为教师“讲课“、“教书“或“教学“.而今,“对话“是在教育理论层面上对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走向的新思考,是在实践层面上教学改革的新尝试.这里的“对话“,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我说你听“、“我问你答“,而是民主平等中的情感相融、心灵相通,动态生成中的共建知识、共享智慧.“对话“,被视为理想的教育生存状态而倍受推崇,但是,被赋予全新内涵的教学对话在走向实践层面的过程中并不乐观.教学对话形式化,透视出理想与实践的落差.我们由此向教学对话发出“打假“的呼声.   ……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说明语文教学从传统的“独白”走向了“对话”,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居高临下地传授知识的权威地位,改变了学生正襟危坐、规规矩矩接受教师的教训和灌输的状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以“对话”来界定语文阅读教学,既体现了活动状态,又内含了主体自觉,且道出了理想追求。一、民主平等是对话的实质这里所说的“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是教育交往的手段,是一种教育情境。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不仅是…  相似文献   

14.
以反思为中心:美国未来教师培养模式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美国未来教师的培养趋势 (一)反思性教学的兴起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兴起,世界各国对教师教育研究的中心逐渐从注重教师教育的外部因素转移到教师教育的内部因素,即教师本人如何促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上。反思性教学由于能够“通过集中精力对教学过程进行思考、分析、评估、或改变教育意义、教育目的、教育信仰、教育决策、教育行动或教育产品而提升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罗杰  梁玉敏 《学语文》2014,(1):4-5,52
“同课异构”作为当下许多学校校本教研的一种新形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育思想,改善教学行为,与此同时就能形成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独立和创造性的见解。“同课异构”既可以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对教学规律的把握,为教师提供展示自己课堂风采的机会,又能帮助教师感受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其意义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16.
我们知道新的课程标准引入“对话理论”之后,对话便成了当今课堂教学的时尚。引入对话理论打破了教师的“一言堂”,赋予了学生演说权,标志着课堂教学的进步。实践对话理论也就成了教师的自觉追求。对话的形式不能狭义地理解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言语层面的交流。而是指对话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与碰撞。  相似文献   

17.
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提出“教育即对话”的思想。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数学教材这一“教学文本”进行动态“对话”的过程。其要旨在于数学教学是民主、平等的教学,是沟通、合作的教学,是创造、生成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的教学。对话.使富有理性之美...  相似文献   

18.
一、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弊端 (一)主体性体验的缺失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表演者”或“主角”,他们拥有课堂的话语权,教学过程更多的是教师的“独自”而非师生的“对话”,教学变成“专制”。学生是知识的储存器或寄存者而非思考者、体验者,更不用说创造者。这就造成了学生主体性体验的缺失。学生的主体性体验的缺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萎缩,这是一种“去我化”的教学活动。只有“他(她)的”而失去了“我的”体验的教学无疑失去了课程的生命关照,学生得到的并不全是他们自己体悟到的,“我们听得到声音,却得不到印象;我们听得到声响,却看不见行动”,“因为它们缺乏对内在生命的直觉,它们缺乏内容”。在这种教学情景中,学生作为鲜活的生命被置于教学之外,疏离了真实的体验,失去了自已的话语权,本应丰富完满的“全人”不知不觉成了机械的、冷漠的人,造成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异化”。  相似文献   

19.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对话已不仅是简单的人与人的交流,它已经被赋予了深刻的社会与政治意义,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生存状态。把对话引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中,则是希望它能让我们对自身的教育行为进行重构,对自身的教育观念进行重组,促进教师间整体的精神交流和人格发展,增加教师对教学的反思,让我们从更广泛的视角审视各种教学的假定、实践及其背景。因此,教师成长中的“对话”更多的是教师之间一种平等地交流、一种共同地探讨,在对话中达到知识的升华和个人教学能力的提高。一、传统的对话——教师成长的障碍教育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20.
阅读教学与阅读都有对话,“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从所要达到的目的看,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即阅读教学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目的,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和空间内,完成必要而合理的教学预设目标。而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