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收获》     
本期最令人期待的作品是王安忆的新长篇《启蒙时代》(《收获》)。小说有勾勒一个时代的宏大企图,可是作家理论阐述的兴趣似乎远远大于感性描写。与2005年的《遍地枭雄》一样,小说缺乏叙述动力和情感动力,读来令人气闷,显得气象袁微,看来作家几年前遇到的"瓶颈问题"益发严重。其他的几部长篇也令人失望,格非的《山河入梦》(《作家·长篇》)无论是写现实还是写寓言都不深入;邱华栋的《骑飞鱼的人》不管是于历史还是于想象都未翻出新意;李玉文的《河父海母》(《十月·长篇》)在魔幻和现实之间皆不落实,朱辉的《天知道》(《钟山》)在"纯文学"和通俗文学间两头不靠,海南的《最漫长的煎熬—南诏大理国秘史》(《大家》)更在"秘史"和旅游指南之间不知所云。中短篇中,罗伟章的《最后一课》(《当代》)和王立纯的《弥天大谎》(《十月》)写底层的现实问题,前者催人泪下,后者鲜活生动,可惜文学表现力性稍嫌不足。倒是阿宁的《白对联》(《当代》)可算当代的"官场现形记",对世道人心的把握精确到位,属"世情小说"中的佳作。此外,阿来《马车夫·喇叭》(《上海文学》)和冉冉的《八月蔚蓝》(《山花》)含蓄紧致,值得推荐,可惜在整体作品中数量太少,显得单薄。  相似文献   

2.
看《十月》     
本期最令人期待的作品是王安忆的新长篇《启蒙时代》(《收获》)。小说有勾勒一个时代的宏大企图,可是作家理论阐述的兴趣似乎远远大于感性描写。与2005年的《遍地枭雄》一样,小说缺乏叙述动力和情感动力,读来令人气闷,显得气象袁微,看来作家几年前遇到的"瓶颈问题"益发严重。其他的几部长篇也令人失望,格非的《山河入梦》(《作家·长篇》)无论是写现实还是写寓言都不深入;邱华栋的《骑飞鱼的人》不管是于历史还是于想象都未翻出新意;李玉文的《河父海母》(《十月·长篇》)在魔幻和现实之间皆不落实,朱辉的《天知道》(《钟山》)在"纯文学"和通俗文学间两头不靠,海南的《最漫长的煎熬—南诏大理国秘史》(《大家》)更在"秘史"和旅游指南之间不知所云。中短篇中,罗伟章的《最后一课》(《当代》)和王立纯的《弥天大谎》(《十月》)写底层的现实问题,前者催人泪下,后者鲜活生动,可惜文学表现力性稍嫌不足。倒是阿宁的《白对联》(《当代》)可算当代的"官场现形记",对世道人心的把握精确到位,属"世情小说"中的佳作。此外,阿来《马车夫·喇叭》(《上海文学》)和冉冉的《八月蔚蓝》(《山花》)含蓄紧致,值得推荐,可惜在整体作品中数量太少,显得单薄。  相似文献   

3.
看《大家》     
本期最令人期待的作品是王安忆的新长篇《启蒙时代》(《收获》)。小说有勾勒一个时代的宏大企图,可是作家理论阐述的兴趣似乎远远大于感性描写。与2005年的《遍地枭雄》一样,小说缺乏叙述动力和情感动力,读来令人气闷,显得气象袁微,看来作家几年前遇到的"瓶颈问题"益发严重。其他的几部长篇也令人失望,格非的《山河入梦》(《作家·长篇》)无论是写现实还是写寓言都不深入;邱华栋的《骑飞鱼的人》不管是于历史还是于想象都未翻出新意;李玉文的《河父海母》(《十月·长篇》)在魔幻和现实之间皆不落实,朱辉的《天知道》(《钟山》)在"纯文学"和通俗文学间两头不靠,海南的《最漫长的煎熬—南诏大理国秘史》(《大家》)更在"秘史"和旅游指南之间不知所云。中短篇中,罗伟章的《最后一课》(《当代》)和王立纯的《弥天大谎》(《十月》)写底层的现实问题,前者催人泪下,后者鲜活生动,可惜文学表现力性稍嫌不足。倒是阿宁的《白对联》(《当代》)可算当代的"官场现形记",对世道人心的把握精确到位,属"世情小说"中的佳作。此外,阿来《马车夫·喇叭》(《上海文学》)和冉冉的《八月蔚蓝》(《山花》)含蓄紧致,值得推荐,可惜在整体作品中数量太少,显得单薄。  相似文献   

4.
本期最令人期待的作品是王安忆的新长篇《启蒙时代》(《收获》)。小说有勾勒一个时代的宏大企图,可是作家理论阐述的兴趣似乎远远大于感性描写。与2005年的《遍地枭雄》一样,小说缺乏叙述动力和情感动力,读来令人气闷,显得气象袁微,看来作家几年前遇到的"瓶颈问题"益发严重。其他的几部长篇也令人失望,格非的《山河入梦》(《作家·长篇》)无论是写现实还是写寓言都不深入;邱华栋的《骑飞鱼的人》不管是于历史还是于想象都未翻出新意;李玉文的《河父海母》(《十月·长篇》)在魔幻和现实之间皆不落实,朱辉的《天知道》(《钟山》)在"纯文学"和通俗文学间两头不靠,海南的《最漫长的煎熬—南诏大理国秘史》(《大家》)更在"秘史"和旅游指南之间不知所云。中短篇中,罗伟章的《最后一课》(《当代》)和王立纯的《弥天大谎》(《十月》)写底层的现实问题,前者催人泪下,后者鲜活生动,可惜文学表现力性稍嫌不足。倒是阿宁的《白对联》(《当代》)可算当代的"官场现形记",对世道人心的把握精确到位,属"世情小说"中的佳作。此外,阿来《马车夫·喇叭》(《上海文学》)和冉冉的《八月蔚蓝》(《山花》)含蓄紧致,值得推荐,可惜在整体作品中数量太少,显得单薄。  相似文献   

5.
看《当代》     
本期最令人期待的作品是王安忆的新长篇《启蒙时代》(《收获》)。小说有勾勒一个时代的宏大企图,可是作家理论阐述的兴趣似乎远远大于感性描写。与2005年的《遍地枭雄》一样,小说缺乏叙述动力和情感动力,读来令人气闷,显得气象袁微,看来作家几年前遇到的"瓶颈问题"益发严重。其他的几部长篇也令人失望,格非的《山河入梦》(《作家·长篇》)无论是写现实还是写寓言都不深入;邱华栋的《骑飞鱼的人》不管是于历史还是于想象都未翻出新意;李玉文的《河父海母》(《十月·长篇》)在魔幻和现实之间皆不落实,朱辉的《天知道》(《钟山》)在"纯文学"和通俗文学间两头不靠,海南的《最漫长的煎熬—南诏大理国秘史》(《大家》)更在"秘史"和旅游指南之间不知所云。中短篇中,罗伟章的《最后一课》(《当代》)和王立纯的《弥天大谎》(《十月》)写底层的现实问题,前者催人泪下,后者鲜活生动,可惜文学表现力性稍嫌不足。倒是阿宁的《白对联》(《当代》)可算当代的"官场现形记",对世道人心的把握精确到位,属"世情小说"中的佳作。此外,阿来《马车夫·喇叭》(《上海文学》)和冉冉的《八月蔚蓝》(《山花》)含蓄紧致,值得推荐,可惜在整体作品中数量太少,显得单薄。  相似文献   

6.
本期最令人期待的作品是王安忆的新长篇《启蒙时代》(《收获》)。小说有勾勒一个时代的宏大企图,可是作家理论阐述的兴趣似乎远远大于感性描写。与2005年的《遍地枭雄》一样,小说缺乏叙述动力和情感动力,读来令人气闷,显得气象袁微,看来作家几年前遇到的"瓶颈问题"益发严重。其他的几部长篇也令人失望,格非的《山河入梦》(《作家·长篇》)无论是写现实还是写寓言都不深入;邱华栋的《骑飞鱼的人》不管是于历史还是于想象都未翻出新意;李玉文的《河父海母》(《十月·长篇》)在魔幻和现实之间皆不落实,朱辉的《天知道》(《钟山》)在"纯文学"和通俗文学间两头不靠,海南的《最漫长的煎熬—南诏大理国秘史》(《大家》)更在"秘史"和旅游指南之间不知所云。中短篇中,罗伟章的《最后一课》(《当代》)和王立纯的《弥天大谎》(《十月》)写底层的现实问题,前者催人泪下,后者鲜活生动,可惜文学表现力性稍嫌不足。倒是阿宁的《白对联》(《当代》)可算当代的"官场现形记",对世道人心的把握精确到位,属"世情小说"中的佳作。此外,阿来《马车夫·喇叭》(《上海文学》)和冉冉的《八月蔚蓝》(《山花》)含蓄紧致,值得推荐,可惜在整体作品中数量太少,显得单薄。  相似文献   

7.
本期最令人期待的作品是王安忆的新长篇《启蒙时代》(《收获》)。小说有勾勒一个时代的宏大企图,可是作家理论阐述的兴趣似乎远远大于感性描写。与2005年的《遍地枭雄》一样,小说缺乏叙述动力和情感动力,读来令人气闷,显得气象袁微,看来作家几年前遇到的"瓶颈问题"益发严重。其他的几部长篇也令人失望,格非的《山河入梦》(《作家·长篇》)无论是写现实还是写寓言都不深入;邱华栋的《骑飞鱼的人》不管是于历史还是于想象都未翻出新意;李玉文的《河父海母》(《十月·长篇》)在魔幻和现实之间皆不落实,朱辉的《天知道》(《钟山》)在"纯文学"和通俗文学间两头不靠,海南的《最漫长的煎熬—南诏大理国秘史》(《大家》)更在"秘史"和旅游指南之间不知所云。中短篇中,罗伟章的《最后一课》(《当代》)和王立纯的《弥天大谎》(《十月》)写底层的现实问题,前者催人泪下,后者鲜活生动,可惜文学表现力性稍嫌不足。倒是阿宁的《白对联》(《当代》)可算当代的"官场现形记",对世道人心的把握精确到位,属"世情小说"中的佳作。此外,阿来《马车夫·喇叭》(《上海文学》)和冉冉的《八月蔚蓝》(《山花》)含蓄紧致,值得推荐,可惜在整体作品中数量太少,显得单薄。  相似文献   

8.
看《花城》     
本期最令人期待的作品是王安忆的新长篇《启蒙时代》(《收获》)。小说有勾勒一个时代的宏大企图,可是作家理论阐述的兴趣似乎远远大于感性描写。与2005年的《遍地枭雄》一样,小说缺乏叙述动力和情感动力,读来令人气闷,显得气象袁微,看来作家几年前遇到的"瓶颈问题"益发严重。其他的几部长篇也令人失望,格非的《山河入梦》(《作家·长篇》)无论是写现实还是写寓言都不深入;邱华栋的《骑飞鱼的人》不管是于历史还是于想象都未翻出新意;李玉文的《河父海母》(《十月·长篇》)在魔幻和现实之间皆不落实,朱辉的《天知道》(《钟山》)在"纯文学"和通俗文学间两头不靠,海南的《最漫长的煎熬—南诏大理国秘史》(《大家》)更在"秘史"和旅游指南之间不知所云。中短篇中,罗伟章的《最后一课》(《当代》)和王立纯的《弥天大谎》(《十月》)写底层的现实问题,前者催人泪下,后者鲜活生动,可惜文学表现力性稍嫌不足。倒是阿宁的《白对联》(《当代》)可算当代的"官场现形记",对世道人心的把握精确到位,属"世情小说"中的佳作。此外,阿来《马车夫·喇叭》(《上海文学》)和冉冉的《八月蔚蓝》(《山花》)含蓄紧致,值得推荐,可惜在整体作品中数量太少,显得单薄。  相似文献   

9.
本期最令人期待的作品是王安忆的新长篇《启蒙时代》(《收获》)。小说有勾勒一个时代的宏大企图,可是作家理论阐述的兴趣似乎远远大于感性描写。与2005年的《遍地枭雄》一样,小说缺乏叙述动力和情感动力,读来令人气闷,显得气象袁微,看来作家几年前遇到的"瓶颈问题"益发严重。其他的几部长篇也令人失望,格非的《山河入梦》(《作家·长篇》)无论是写现实还是写寓言都不深入;邱华栋的《骑飞鱼的人》不管是于历史还是于想象都未翻出新意;李玉文的《河父海母》(《十月·长篇》)在魔幻和现实之间皆不落实,朱辉的《天知道》(《钟山》)在"纯文学"和通俗文学间两头不靠,海南的《最漫长的煎熬—南诏大理国秘史》(《大家》)更在"秘史"和旅游指南之间不知所云。中短篇中,罗伟章的《最后一课》(《当代》)和王立纯的《弥天大谎》(《十月》)写底层的现实问题,前者催人泪下,后者鲜活生动,可惜文学表现力性稍嫌不足。倒是阿宁的《白对联》(《当代》)可算当代的"官场现形记",对世道人心的把握精确到位,属"世情小说"中的佳作。此外,阿来《马车夫·喇叭》(《上海文学》)和冉冉的《八月蔚蓝》(《山花》)含蓄紧致,值得推荐,可惜在整体作品中数量太少,显得单薄。  相似文献   

10.
看《钟山》     
本期最令人期待的作品是王安忆的新长篇《启蒙时代》(《收获》)。小说有勾勒一个时代的宏大企图,可是作家理论阐述的兴趣似乎远远大于感性描写。与2005年的《遍地枭雄》一样,小说缺乏叙述动力和情感动力,读来令人气闷,显得气象袁微,看来作家几年前遇到的"瓶颈问题"益发严重。其他的几部长篇也令人失望,格非的《山河入梦》(《作家·长篇》)无论是写现实还是写寓言都不深入;邱华栋的《骑飞鱼的人》不管是于历史还是于想象都未翻出新意;李玉文的《河父海母》(《十月·长篇》)在魔幻和现实之间皆不落实,朱辉的《天知道》(《钟山》)在"纯文学"和通俗文学间两头不靠,海南的《最漫长的煎熬—南诏大理国秘史》(《大家》)更在"秘史"和旅游指南之间不知所云。中短篇中,罗伟章的《最后一课》(《当代》)和王立纯的《弥天大谎》(《十月》)写底层的现实问题,前者催人泪下,后者鲜活生动,可惜文学表现力性稍嫌不足。倒是阿宁的《白对联》(《当代》)可算当代的"官场现形记",对世道人心的把握精确到位,属"世情小说"中的佳作。此外,阿来《马车夫·喇叭》(《上海文学》)和冉冉的《八月蔚蓝》(《山花》)含蓄紧致,值得推荐,可惜在整体作品中数量太少,显得单薄。  相似文献   

11.
看《钟山》     
虽然一直在感叹稿荒,但没有想到本期好稿竟一荒如斯: 主流期刊几无可推之篇,整体的荒凉不但让人疲惫也让人惊 恐,当代创作为何如此缺乏动力?是与现实疏离太远,还是 想象力太匮乏?抑或是所谓的"主流期刊"已不能容纳真正 有生命力的创作?我们但愿是后者,因为那样至少让人觉得, 文学虽已被边缘化,但并未日没西山,还有地火在奔腾。 在几乎"一路空缺"的情势下(《收获》刊载的毕飞宇长 篇《平原》因未刊完,拟下期再推),《钟山》的表现令人刮 目。本期推荐的两篇作品《白驹》(长篇)和《负一层》(短 篇),虽都算不上惊世之作,但一圆熟,一别致,都有可圈点 之处。《钟山》今年的前两期曾因质量过平而被本论坛略评, 自第3期起质量有明显回升,让我们在整体失望之余,感到 一丝欣喜。  相似文献   

12.
看《大家》     
虽然一直在感叹稿荒,但没有想到本期好稿竟一荒如斯: 主流期刊几无可推之篇,整体的荒凉不但让人疲惫也让人惊 恐,当代创作为何如此缺乏动力?是与现实疏离太远,还是 想象力太匮乏?抑或是所谓的“主流期刊”已不能容纳真正 有生命力的创作?我们但愿是后者,因为那样至少让人觉得, 文学虽已被边缘化,但并未日没西山,还有地火在奔腾。 在几乎“一路空缺”的情势下(《收获》刊载的毕飞宇长 篇《平原》因未刊完,拟下期再推),《钟山》的表现令人刮 目。本期推荐的两篇作品《白驹》(长篇)和《负一层》(短 篇),虽都算不上惊世之作,但一圆熟,一别致,都有可圈点 之处。《钟山》今年的前两期曾因质量过平而被本论坛略评, 自第3期起质量有明显回升,让我们在整体失望之余,感到 一丝欣喜。  相似文献   

13.
看《十月》     
虽然一直在感叹稿荒,但没有想到本期好稿竟一荒如斯: 主流期刊几无可推之篇,整体的荒凉不但让人疲惫也让人惊 恐,当代创作为何如此缺乏动力?是与现实疏离太远,还是 想象力太匮乏?抑或是所谓的"主流期刊"已不能容纳真正 有生命力的创作?我们但愿是后者,因为那样至少让人觉得, 文学虽已被边缘化,但并未日没西山,还有地火在奔腾。 在几乎"一路空缺"的情势下(《收获》刊载的毕飞宇长 篇《平原》因未刊完,拟下期再推),《钟山》的表现令人刮 目。本期推荐的两篇作品《白驹》(长篇)和《负一层》(短 篇),虽都算不上惊世之作,但一圆熟,一别致,都有可圈点 之处。《钟山》今年的前两期曾因质量过平而被本论坛略评, 自第3期起质量有明显回升,让我们在整体失望之余,感到 一丝欣喜。  相似文献   

14.
看《花城》     
虽然一直在感叹稿荒,但没有想到本期好稿竟一荒如斯: 主流期刊几无可推之篇,整体的荒凉不但让人疲惫也让人惊 恐,当代创作为何如此缺乏动力?是与现实疏离太远,还是 想象力太匮乏?抑或是所谓的"主流期刊"已不能容纳真正 有生命力的创作?我们但愿是后者,因为那样至少让人觉得, 文学虽已被边缘化,但并未日没西山,还有地火在奔腾。 在几乎"一路空缺"的情势下(《收获》刊载的毕飞宇长 篇《平原》因未刊完,拟下期再推),《钟山》的表现令人刮 目。本期推荐的两篇作品《白驹》(长篇)和《负一层》(短 篇),虽都算不上惊世之作,但一圆熟,一别致,都有可圈点 之处。《钟山》今年的前两期曾因质量过平而被本论坛略评, 自第3期起质量有明显回升,让我们在整体失望之余,感到 一丝欣喜。  相似文献   

15.
看《收获》     
虽然一直在感叹稿荒,但没有想到本期好稿竟一荒如斯: 主流期刊几无可推之篇,整体的荒凉不但让人疲惫也让人惊 恐,当代创作为何如此缺乏动力?是与现实疏离太远,还是 想象力太匮乏?抑或是所谓的"主流期刊"已不能容纳真正 有生命力的创作?我们但愿是后者,因为那样至少让人觉得, 文学虽已被边缘化,但并未日没西山,还有地火在奔腾。 在几乎"一路空缺"的情势下(《收获》刊载的毕飞宇长 篇《平原》因未刊完,拟下期再推),《钟山》的表现令人刮 目。本期推荐的两篇作品《白驹》(长篇)和《负一层》(短 篇),虽都算不上惊世之作,但一圆熟,一别致,都有可圈点 之处。《钟山》今年的前两期曾因质量过平而被本论坛略评, 自第3期起质量有明显回升,让我们在整体失望之余,感到 一丝欣喜。  相似文献   

16.
虽然一直在感叹稿荒,但没有想到本期好稿竟一荒如斯: 主流期刊几无可推之篇,整体的荒凉不但让人疲惫也让人惊 恐,当代创作为何如此缺乏动力?是与现实疏离太远,还是 想象力太匮乏?抑或是所谓的"主流期刊"已不能容纳真正 有生命力的创作?我们但愿是后者,因为那样至少让人觉得, 文学虽已被边缘化,但并未日没西山,还有地火在奔腾。 在几乎"一路空缺"的情势下(《收获》刊载的毕飞宇长 篇《平原》因未刊完,拟下期再推),《钟山》的表现令人刮 目。本期推荐的两篇作品《白驹》(长篇)和《负一层》(短 篇),虽都算不上惊世之作,但一圆熟,一别致,都有可圈点 之处。《钟山》今年的前两期曾因质量过平而被本论坛略评, 自第3期起质量有明显回升,让我们在整体失望之余,感到 一丝欣喜。  相似文献   

17.
虽然一直在感叹稿荒,但没有想到本期好稿竟一荒如斯: 主流期刊几无可推之篇,整体的荒凉不但让人疲惫也让人惊 恐,当代创作为何如此缺乏动力?是与现实疏离太远,还是 想象力太匮乏?抑或是所谓的"主流期刊"已不能容纳真正 有生命力的创作?我们但愿是后者,因为那样至少让人觉得, 文学虽已被边缘化,但并未日没西山,还有地火在奔腾。 在几乎"一路空缺"的情势下(《收获》刊载的毕飞宇长 篇《平原》因未刊完,拟下期再推),《钟山》的表现令人刮 目。本期推荐的两篇作品《白驹》(长篇)和《负一层》(短 篇),虽都算不上惊世之作,但一圆熟,一别致,都有可圈点 之处。《钟山》今年的前两期曾因质量过平而被本论坛略评, 自第3期起质量有明显回升,让我们在整体失望之余,感到 一丝欣喜。  相似文献   

18.
看《当代》     
本期有几部值得关注的作品。胡学文的《命案高悬》(《当代》)是一篇典型的"底层小说",但作家没有像一些"底层文学"写作者那样站在"底层"之外或之上呼号,表达空疏的道德义愤,而是深入其中,对"底层"的复杂情态进行了精微的描摹,使人物和事件都具有了生根的逻辑性;严歌苓"非洲小说专辑"(《上海文学》第7期)三篇均短小精悍,让人读后有痛感,不但延续了一贯的"严氏风格",也加入了对一些文化、经济殖民问题(尤其是中国人也作为殖民者出现)的新思考;李冯的《车厢峡》(《收获》)以目前已颇受冷落的"先锋笔法"重述李自成的故事,颇有当年李自成"困兽犹斗"的架势,当然,艺术上是否成功还有待争论;李师江的《医院》(《花城》)也是一篇有争议的作品,到底是"黑幽"还是"穷侃"?虽然显见火候不足,但还是给人留下印象;姚鄂梅和王松都各自推出了新长篇(姚鄂梅《白话雾落》,《钟山》;王松《蛾的飞翔》,《大家》),在长篇写作上显示出更成熟的实力;此外,石舒清的《长虫》(《人民文学》第7期)、龙一的《潜伏》(《人民文学》第7期)、冉冉的《河边》(《上海文学》第8期、马晓丽的《云端》(《十月》)、格致的《千万别让她说话》(《十月》)都是用心之作,值得一读。从本期起,我们增加对新锐期刊《西湖》的点评,主要因为该杂志力推新人,着力发现"被遮蔽的写作",对文坛追捧"80后"的局面可以形成一定突破和制衡。虽然一些新人写作尚嫌生涩,一些实验之作更显怪异,但对可能产生新芽的园地,我们愿意给予特别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看《收获》     
本期最受关注的杂志是《收获》50周年的庆典刊,作为以"中国当代文学简史"自命的名刊,隆重推出的庆典阵容,自然会被期待代表了中国当代创作的整体实力。然而,读罢全刊,不但深感失望,同时也深感不解。全刊9篇小说的作者全部是较为活跃的青年作家,杂志推新意图十分明确。然而,这些青年作家虽然各有特点,但状态并不稳定,能否挑起大梁本就难说,何况刊发的作品即使在其各自创作序列里也不算好。如此的效果是,新人锐气不足,青涩毛病尽出,尤其是长篇和头条两个重头戏,更是莫明其妙,致使局面有整体坍塌之感。到底是《收获》编辑方针有误,还是文坛前景堪忧?令人在沮丧之余也不得不警觉。相比之下,一些成熟作家的稳定性就显得可贵。如陈忠实的《李十三推磨》(《人民文学》)、白桦的《标枪》(《上海文学》)、邓一光的《天堂》(《人民文学》)、苏童的《茨菇》(《钟山》)、叶兆言的《十一岁的墓地》(《山花》),或续旧章,或开新局,都紧密精致,值得细看,新人中,黄咏梅的《暖死亡》(《十月》)、陈曦的《故事》(《山花》),求异探幽,颇具新锐底气。——邵燕君  相似文献   

20.
看《当代》     
在本期《当代》中,最瞩目的当属阎真的长篇小说《因为女人》,当年曾以《沧浪之水》写透知识分子的作家阎真,这一次却将力气聚焦在了"女人"身上。作家显然雄心勃勃,在作品的开题处就向女性主义大师波伏娃宣战:女性气质到底是生理事实还是社会建构?女性的悲剧究竟是男权的霸道还是女人的宿命?然而以一个男性知识分子的所思所想,试图参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