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音与内隐攻击性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语音形态的攻击扣被攻击动词为实验材料,随机抽取同一地区的男女大学生各30名为被试,利用任务分离实验法,进行了再认扣偏好实验。结果表明:注意指向明显影响了人的记忆指向,注意指向没有影响人的偏好指向,语音材料会对人的内隐攻击性产生启动。  相似文献   

2.
使用攻击者与被攻击者图片和竞赛情境(拳击竞赛、篮球竞赛、体育舞蹈竞赛)的录像片段为实验材料,抽取大学生运动员90名,采用3(竞赛情境)×2(性别)×2(偏好攻击者、偏好被攻击者)混合方差设计,考察不同性别大学生运动员内隐攻击性特征.结果表明:男女运动员都具有较强的内隐攻击性;在篮球竞赛、体育舞蹈竞赛启动下,女性内隐攻击性强于男性内隐攻击性,在拳击竞赛启动下,男女没有统计意义上的差别,但男性有强于女性的趋势;竞赛情境启动对男性运动员有效应;内隐认知的研究可为体育问题提供新的解释视角.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BUSS攻击性问卷,E—Prime启动实验以及词干补笔测验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互联网中暴力材料对不同攻击性特质青少年内隐攻击性的影响作用,以及不同青少年对攻击性材料选择偏好的差异。结果发现,网络暴力刺激会增加青少年的内隐攻击性,但这种内隐攻击性水平不存在性别差异;特质攻击高的青少年受网络暴力刺激启动的内隐攻击性...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研究表明性别比与择偶心理有密切关系,性别比失衡会影响个体的攻击性.本研究以性别比偏高和性别比偏低的新闻报道为启动材料,对男性大学生的择偶心理进行内隐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在内隐联想测验和词组偏好测验中,性别比例对男性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表明单身男性大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不受性别比失衡的影响,即男性大学生择偶心理在不同男女性别比例条件下都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以初中生为被试,采用组间实验设计,通过分离具体刺激种类的方法分别考察身体暴力及言语暴力因素对不同性别个体内隐性攻击性的影响,着重考察针对身体暴力因素的阈下刺激。结果表明:(1)青少年在接受身体和言语暴力材料的启动后,内隐攻击性均显著提高。(2)不同启动材料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表现出性别差异。身体暴力启动材料更容易启动男生的内隐攻击性,而言语类暴力启动材料则更容易启动女生的内隐攻击性。(3)青少年在接受不同阈值水平启动条件下的内隐攻击性受到性别影响。阈值上启动材料更容易启动男生的内隐攻击性;与男生相比,女生的内隐攻击性更容易受阈值下启动材料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攻击性面部表情图片、攻击性文字、攻击性声音为启动材料,采用评价词语关联程度的方式考察不同的自尊水平上不同启动材料对内隐攻击性的启动效应的差异。结果表明:男被试和女被试在内隐攻击性的启动效应上并无差异;不同自尊水平被试的内隐攻击性地启动效应有显著差异,并成负相关;攻击性面部表情图片要比攻击性文字和攻击性声音更易启动被试的攻击性。  相似文献   

7.
刺激物属性与内隐攻击性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偏好判断这一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探讨了不同属性的刺激物对男女两性的内隐攻击性差异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刺激物的属性设计为被攻击者是女性时,男女两性在内隐攻击性上存在差异,反之,则不存在差异。同时还发现,传统的社会内隐态度会以间接启动的方式影响人们对内隐攻击行为的社会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8.
随机抽取92名大学生为被试,以攻击性词语和友好性词语为实验材料,采用偏好判断法来探讨被试的内隐攻击性。结果发现,在攻击性词语和友好性词语之间,个体偏好于友好性词语,且这种偏好不存在性别及攻击特质差异。个体身上存在明显的友好倾向而并未表现出内隐攻击性,内隐友好倾向对内隐攻击性具有抑制效应。该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防止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另一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9.
采用社会支持量表和内隐联想测验(IAT),通过测验和实验的方式来探究社会支持与内隐攻击性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存在内隐攻击性,且在表现方式上不存在性别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总社会支持度上均差异显著,独生子女低于非独生子女,而在内隐攻击性上差异不显著;总社会支持度、客观支持、支持的利用度与内隐的身体攻击和语言攻击相关均不显著,而主观支持与内隐的身体攻击相关显著,与内隐的语言攻击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以73名高中生为被试,采用武器图片和植物图片作为启动刺激,以攻击词汇和非攻击词汇作为目标词汇,采用语义分类任务,研究武器图片对青少年攻击性认知的影响。结果发现:(1)观看武器图片启动了高中生的攻击性认知;(2)武器图片对男生攻击性认知的启动有显著影响,但对女生攻击性认知的启动没有显著影响;(3)武器图片对中等攻击水平被试攻击性认知的启动有显著影响,但对高攻击水平被试和低攻击水平被试的攻击性认知启动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借助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范式,从内隐和外显两个层面对工读学生和普通学生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特点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与普通学生相比,工读生在攻击性行为外显社会认知特征上,缺乏对弱者的普遍同情心,未牢固地建立对攻击性行为作否定评价的社会道德规范意识;(2)在攻击性行为内隐社会认知特征上,两类学生都表现出偏好攻击者,而工读生的偏好的程度更强烈;(3)普通学生对中立人物的偏好率明显高于攻击者和被攻击者的总和,但工读生仍然更偏好于攻击者.  相似文献   

12.
以暴力图片为启动刺激,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评价词对关联程度的方式,研究暴力图片对攻击性思维的启动效应,同时考虑图片中施暴者的性别、施暴动机及被试的攻击特质水平对这一启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暴力图片启动了被试的攻击性思维;(2)攻击特质水平越高,启动效应越明显;(3)女性出于报复动机施暴对被试的影响要大于男性出于报复动机施暴;(4)在大多数情况下,男女被试的攻击性思维没有显著差异,但当图片信息为女性出于报复动机施暴时,女被试对攻击词的记忆倾向要高于男被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取内隐联结测验(IAT),测量初中生的内隐攻击性,同时结合问卷对其外显攻击性、宽恕和容纳他人水平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宽恕、容纳与内隐攻击性没有必然联系;宽恕对敌意认知和生理攻击具有一定抑制作用,而容纳则对敌意和愤怒存在负向影响;宽恕和容纳对言语攻击的影响相对不明显。最后对宽恕和容纳与外显攻击性的关系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机抽取39名在押罪犯和92名大学生为被试,以攻击性词语和友好性词语为实验材料,采用偏好判断法来探讨被试的内隐友好倾向。结果发现,在押罪犯和大学生身上均存在着明显的内隐友好倾向而并未发现内隐攻击性;在押罪犯的内隐友好倾向显著低于大学生,但这种差异集中体现在高攻击特质在押罪犯的内隐友好倾向显著低于其余被试,其余被试在内隐友好倾向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友好、向善的一面,给予了我们战胜恐怖暴力的信心与勇气。  相似文献   

15.
张帆  蒋重清  郭庆科 《考试周刊》2010,(14):210-211
本文采用采用教师评定法挑选被试,以偏好组词测验和情绪稳定性量表为实验材料,探讨情绪稳定性与内隐社会认知中的攻击性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相对于外显的攻击行为,存在着内隐的攻击性倾向:(2)攻击性行为被试比亲社会行为被试更具有内隐攻击性:(3)青少年在情绪稳定性和内隐攻击性上并不存在性别的差异:(4)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受其情绪稳定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攻击行为是犯罪行为最好的预测指标。故试图以农民工攻击行为的实证研究为依据,探究农民工犯罪的深层原因,从而为解决构建和谐社会中农民工攻击行为提供策略和犯罪问题提供依据,希望在准确认识的基础上,为未来农民工犯罪预防和控制找准落脚点。本研究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对攻击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内隐攻击性用IAT测量,外显攻击性用自陈量表测量。研究结果表明:(1)农民工群体在内隐层面比非农民工群体存在对攻击性更强的偏好。(2)农民工群体两种问卷总分都明显高于非农民工群体,农民工群体在攻击问卷四个维度上的得分也明显高于非农民工群体。  相似文献   

17.
以暴力图片和词语为实验材料,随机抽取120名大学生,采用评价词语关联程度和词语记忆方式,从思维和记忆倾向两方面考查暴力图片对攻击性认知的启动效应,结果表明:(1)暴力图片启动了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认知。(2)由图片启动的内隐攻击性认知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8.
内隐攻击性的存在已经被证实.学者们在借鉴、发展和改进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套研究内隐攻击性的特有体系和范式,并对内隐攻击性的性别差异、被试差异、材料差异等多个方面展开了大量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展情况,采用问卷法和IAT实验法对青少年的攻击行为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外显维度上男性青少年比女性青少年更具攻击性;发展趋势上初一年级外显攻击性最高,初二年级显著下降,初三年级显著升高。内隐维度上无性别差异;发展趋势上初一年级内隐攻击性最低,初二年级最高,初三年级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20.
随机抽取泉州师范学院60名大学生,利用E-prime1.1软件,根据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原理,设计内隐联想测验,对亲社会性视频对内隐攻击性认知的抑制作用进行测量,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研究亲社会性视频对大学生内隐攻击性认知的影响,并分析是否具有性别差异。结果显示:(1)亲社会性视频对大学生内隐攻击性认知具有抑制作用。(2)亲社会性视频更容易对女生的内隐攻击性认知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