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6 毫秒
1.
内部发展性评价也是静态认可性评价的一种形式,其基本内容由学校办学方向、学校领导群体素质、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学校管理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五个主要方面构成。示范性高职院校内部发展性评价职能机构存在功能缺失和信息整合缺失等局限,应该从健全机构和汇集数据两方面来促进内部发展性评价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发展性学校评价在我国的顺利实施和推广,需要从氛围保障、体制保障、人员保障、技术保障和动力保障五个方面提供支持.即:营造广泛参与的外部环境和促进发展的评价文化;构建政府、市场和学校共同参与的开放性的发展性学校评价体制;加强内外部评价专业人员的素质养成和互动;开发和利用发展性评价的工具和方法;形成激发学校参与发展性学校评价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3.
基于高校教学团队的人才发展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展性评价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大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教师的职业发展,实施发展性评价已成为世界教师职业发展的共同趋势。当前高校在实施发展性评价中存在课堂教学评价的边缘化、评价中主体性缺失、发展性功能不明显等问题,教学团队因其具备有利于教师的团体性合作、促使教师评价主体的良好效能感的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对话的开展等优势,而成为高校教学团队人才实施发展性评价的主要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小学校中教师合作文化存在着种种缺失。学校要努力加强学习培训、引导合作,改革评价、促进合作,教育科研、激发合作,优化组合、自然合作,引发内需、激励合作等五大教师合作文化建设策略的实践,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实现现有师资最优化,积淀优质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小学校中教师合作文化存在着种种缺失.学校要努力加强学习培训、引导合作,改革评价、促进合作,教育科研、激发合作,优化组合、自然合作,引发内需、激励合作等五大教师合作文化建设策略的实践,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实现现有师资最优化,积淀优质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6.
文化生态取向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表现在发展的主体性缺失、学校合作文化的缺失和评价与激励机制的失范等方面.为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应重构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以唤起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意识;应创建良好的合作文化,使农村教师重建专业发展的信心;应创设多元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以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发展的生态学系统理论,分析影响发展性学校评价实施的因素,可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大系统、外在环境系统和学校系统。为了更好地促进发展性学校评价在我国的实施,需要从社会、政治、经济和教育观念等大系统上,形成有利于发展性学校评价实施的氛围和文化;在督导室、评价中介组织和家长等外部环境系统方面,处理好督导室与评价中介组织、学校之间的关系,争取督导室的大力支持,提升中介组织的专业素养,赢得家长的广泛认同;在学校系统方面,从觉悟、培训和组织性资源三个方面促进评价意向型学校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高效的教师专业发展不仅能极大提升学生学业成就,促进学校发展与变革,更是国家教育质量卓越的重要保障。调查显示,老区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堪忧,但挑战与机遇并存。背后原因主要有教师评价制度变异、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缺失、学校文化建设匮乏、教师专业发展愿望不强等。可以尝试从建立与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和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提供多元化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平台、建设教师合作共同体文化、增强专业认同感与激发专业内驱力、反思与改进新课程教师培训方式等方面入手来改进我国东部老区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9.
高校学生评教现存问题剖析:发展性理念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校学生评教存在停留于结果本身、追求统一的评价标准、机械地组织实施等问题.问题的产生源于发展性理念的缺失.这种理念的缺失是由于鉴定性评价思维的桎梏和发展性评价本身的限制所造成的,表现为评价目标单一化、评价内容模式化、评价方法过于量化、评价标准统一化以及评价过程排他化等.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发展、发展性、学校发展、评价、学校评价等基本概念的辨析,发展性学校评价可以界定为:在学校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进行的,以学校发展的基础为评价起点,以学校的发展为评价内容,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旨在促进学校不断发展的评价活动。  相似文献   

11.
要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并深化其合作内涵,合作过程的文化维度值得高度关注。高中国际班因其在教育结构中的特殊位置,在文化维度上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从后结构主义理论视角出发,"资格能力"评价是权力规训个体、塑造文化的重要策略,可作为破解文化交流之权力机制的切入点。本研究采用个案分析的方法,在绘制高中国际班日常生活画卷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师生各项资格能力的评价标准,对中外双方的合作模式与合作文化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2.
对高校合作办学与跨越式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作办学能够使高校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强化办学实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扩大办学面向与视野,实现国家和社会进步对高校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当前高校应从观念、利益、文化、实效等方面对合作办学进行理论反思。  相似文献   

13.
海运是国际贸易的桥梁,海员是海运强国之基石,但近年来我国航海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遇到诸多困境,亟待航海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在新工科背景下,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以下简称"卓越计划2.0")推进校企合作开展航海教育改革,有利于创新培养适应新时代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与海运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航海人才.以集美...  相似文献   

14.
教师文化病理现象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文化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优化师资队伍建设,进而提高学校管理质量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学校组织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文化病理现象,严重阻碍着学校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相互隔离,各自为阵;机械操作,按部就班;主体缺失,放弃管理;丧失动力,迷失自我.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矫治:学校组织层面上,加强民主管理,革新评价机制;教师领导层面上,创造和谐环境,引导自然合作;教师自我层面上,更新传统观念,倡导专业反思.  相似文献   

15.
靖东阁 《中学教育》2010,(11):32-35,46
教师行为文化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专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对实然状态下的教师行为文化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价值取向保守,自身角色偏差;教师行为受到其特殊社会角色的束缚;行为孤立,缺乏合作;教师工作激情衰退,出现职业倦怠等。从历史、现实、教师自身和学校方面分析原因,进而提出应然状态下教师文化的理性追求:教师应该更新传统观念,转变自身角色;加强自身"修学"之功;走向开放与合作;学校应该完善教师管理,革新教师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6.
"学校文化"建设中"教师文化"是关键。当前在一些教师身上,职业价值主要停留在外在价值及报酬上;主体意识不强,缺少专业成长追求与规划;对教学研究认识有误区,缺少合作互助氛围。重构教师文化,需要树立正确的人性假设,把握教师文化重构的灵魂;确立奉献社会与实现自身价值相统一的职业观,实现职业意识觉醒;不断改进行为方式,把对教育教学艺术的不懈追求作为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7.
试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耦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碰撞和融合都是一种必然的现象。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错位、矛盾和冲突,要求必须通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实践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制度化建设、文化的交流与互动、管理方式与理念的互融等方式,逐步达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耦合。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进程中,对校企合作十分重视,也开展了多种模式的探索。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已由传统、单一的模式发展为现代、多元的模式,表现为以人力资源合作为基础、资源信息共享为手段、技术服务为推动力、文化交流为纽带等内涵,并主要发展出订单培养、"校中企"、"企中校"、产学研合作、实习基地建设、专业共建等六种模式。基于每种模式的内涵、基本要件和发展方向,应建立对六种校企合作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实现对校企合作的科学评价。  相似文献   

19.
走向合作:现代学校组织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竞争与合作是组织发展的价值导向和运行机制,但过度竞争的学校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校教育目标的偏离,组织结构的异化,组织文化的缺失和学校竞争的失范等负面效应。应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内涵和相应的运行机制,摒弃过度竞争意识,构建基于合作的学校组织发展框架,对学校组织运行和发展的合作创新机制进行组织再造,制定基于合作的教育政策,建立学校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形成共享的学校组织文化,建立扁平化学校组织结构,优化学校领导的角色与行为,以实现人与人、人与学校、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校企合作中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需要处理企业文化和职业院校文化的关系,两者源自社会发展过程中企业和学校的分化与发展.企业文化和院校文化之间存在冲突、互补、渗透和融合四种关系,两者之间的冲突妨碍了学生、教师以及职业教育的发展.校企合作需要整体设计,从观念、制度和行为多层面综合推进两种文化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