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美国的文化论争与通识教育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与其社会的文化演进密切相关。一元文化主义控制下的通识教育以传承西方文明、塑造统一美利坚民族为己任,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使通识教育转向对其他文化的关注,将弱势群体的经验和知识引入到教育内容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中两种文化发生了尖锐冲突,通识教育也出现了“回归传统”与坚持多元的激烈讨论。围绕着国家和民族归属与认同这一文化核心,美国社会对通识教育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尝试。  相似文献   

2.
通识教育区别于专业教育,旨在培养有价值信仰、人格完善、勇于社会担当负责的理想主义者。通识教育的目的决定了其文化在通识教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和阐述大学文化内涵及其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从通识教育的目的、课程及其过程三方面讨论了通识教育的文化价值,提出了通识教育的文化营造及其价值挖掘是通识教育得以改善和质量提高的必须选择。  相似文献   

3.
科学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历史与逻辑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教育由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两大部分组成.从历史和逻辑两种角度分析可以看出,科学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东西方时这种关系的认识非常不同.西方的人文精神有助于科学素养的培养,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我国传统人文精神虽能对科学的负面影响起到抑制作用,却不利于科学素养的培养.因此,我国通识教育应该重视发掘中国经典科学文献,帮助学生寻找科学文化的民族之根,使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目标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对通识教育的功能研究存在着严重的偏差,更多地关注通识教育的创新功能,忽略了其文化精神传承功能,而在人文精神发生集体性危机的中国当下和全球化语境下,通识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更多的是文化精神的传承。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精神传承途径,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应该把“文化自觉”理念贯注到每个大学生心中,促进对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主体性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关怀,铸就主体精神的文化自觉,这是当前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的灵魂。  相似文献   

5.
通识教育区别于专业教育,旨在培养有价值信仰、人格完善、勇于社会担当负责的理想主义者。通识教育的目的决定了其文化在通识教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和阐述大学文化内涵及其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从通识教育的目的、课程及其过程三方面讨论了通识教育的文化价值,提出了通识教育的文化营造及其价值挖掘是通识教育得以改善和质量提高的必须选择。  相似文献   

6.
透视当代大学通识教育的文化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文化的视角来透视和诊断当代大学通识教育,就会发现存在着三大方面的严重问题,其一是全球化的“两重性”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两难处境;其二是大学通识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问题;其三是大学通识教育中如何达成对古今中外文化的会通、超胜与综合创新问题。揭示大学通识教育的这些深层次的文化问题,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和推动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7.
迄今为止,人们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仍然深受近代知识论哲学的影响,其典型表现就是将通识教育简化为知识教育,使通识教育本身面临多方面的危机。文化哲学则主张将通识教育从知识层面提升到文化层面。在文化哲学的视野中,通识教育具有鲜明的文化品性,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文化陶冶而非简单的知识学习;通识课程的设计重在恢复和重建课程知识的文化脉络;通识教育的教学实践则应该着力体现诠释、对话和理解,使知识蕴含的意义世界不断向学习者敞亮。  相似文献   

8.
通识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对自由文化精神理解的教育,其所提倡的自由、独立、追求卓越等精神正是大学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点。但是通识教育在移入我国时却变了质,不仅被窄化为一般意义的通识必修课程,而且还表现为大学通识课程对通识教育精神的偏离,致其在大学文化创新中的作用不足。为此,大学必须回归通识教育之本质,实现自由与创新的积极互动,更好地发挥其对大学文化创新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地方高职院校应担负起地方文化的传承。在高职通识教育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的内容,是创新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拓展地方文化传承渠道的有效途径。泉州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积极融入闽南文化,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完善学生人格;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拓宽闽南文化的传承渠道;有助于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闽南文化与泉州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对接,需着力开设校本通识教育课程、开发校本通识教育教材,开展丰富多彩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践活动,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组织管理。  相似文献   

10.
通识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基础部分,深含着文化的信念与价值,肩负着培养具有民族文化的年轻一代,维护国家、民族认同与归属的使命,并坚守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传统。构建与延续文化认同是通识教育的精神与动力,也是其生长、发展的根基。当前,我国通识教育必须转变"横向移植"的形式化取向,强调中国的文化认同;以本土文化资源为基础,建立自己的通识教育,担负起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秉持通识教育理念,宜春学院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课程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其中把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研究和地方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把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地方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相连接的思路,对于其他地方院校通识课程的改革应该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识教育理念在西方教育中由来已久,作为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并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纳,我国高校也相继开展通识教育。在通识教育的视域下,英语教学可以更多地注入文化教学。在进行通识教育的同时,解决英语教学中的部分问题,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美国通识教育呈现出以人才培养的综合性为目标,以人文社科为课程设置的重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以文化多元性为课程导向的特点,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注重"文化传承",通过对比分析,针对我国大学文化传承有几点改革建议:高等教育职能分布要均衡、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需纳入必修课、转变"重理轻文"的思想、转变大学校长治学理念。  相似文献   

14.
相对于西方,中国的通识教育改革起步较晚,目前处于尝试阶段。中国的通识教育改革不仅为我国文化创意的发展提供了人才,还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开辟了市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高校通识教育改革提供了动力,并进一步推动了高校通识教育改革,促进其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此基础上,国家应该加大政策优惠力度保障高校通识教育改革进行,立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通识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5.
"人"的培养是通识教育根本的价值追求。对"人是什么"的追问是通识教育不变的主题。哲学人类学告诉我们,人是"文化的存在",人创造文化,同时又被文化所创造。因此,我国的通识教育应该回到"文化的存在"这一原点,即尊重人的主体性,同时强调培养具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并能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人。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系统社会化过程,文化内容构成了教育的核心内容。教育的本质与个体人由社会价值体系所衡量的素质提高密切相关,所以任何教育都应该是素质教育。通识教育是实现大学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而文化向度构成了大学通识教育最重要的向度。通识教育文化向度上的国际化视野与本土坐标,确立了通识教育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内容选择上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加强实验室文化建设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转向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高校实验室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是实验室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已经制约了实验室的整体发展。通识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全面素质教育,借助通识教育的优势特色,以“SW”模式构建实验室文化的通识课载体,作为实验室文化传播的有效手段。结合学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实践表明,通识教育与实验室文化建设的有益结合,可为实验室文化建设开拓新的视野,有利于实验室更好地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8.
唐君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也是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为己任,毕生从事于教育事业,其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通识教育思想颇具特色,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体制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教学为主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升本时间较短。学校缺少深厚的的文化积淀及高度的文化自觉,要实现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就只有将文化功能与人才培养功能相结合,通过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来实现大学的文化使命。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需要通过专业教育来完成,而文化修养则要通过通识教育来实现。因此,明确通识教育理念,重视和加强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加强通识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通识教育质量,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挥文化传承功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从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开始,梳理了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状况,对独立学院通识教育的整体状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指出独立学院开设"数学文化"通识教育课程的必然性及开设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