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浩天  陈明昆 《成人教育》2019,39(11):46-50
城镇化建设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实现农民工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化是一个长期的社会过程,在此期间,教育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以生活场所学习作为理论依据,分析生活场所学习对于农民工市民化教育的价值意义,阐述当前开展农民工市民化教育面临的瓶颈问题,进而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协调教育供给主体、开展互联网教育以及促进非正式学习等方面构建并拓展农民工市民化教育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商洛学院学报》2017,(2):83-86
要贯彻落实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精神,做到"以教育教学实效性为评价标准",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必须注重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方法论问题。为此,要重视从理论为本到重视生活的关注重心转化,重视从理论文本到生活文本的语言表达方式转化,重视从理论叙述到生活交流的课程讲授方式转化。  相似文献   

3.
转型期,农民职业化教育是一个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时代命题.关于农民职业化概念的基本内涵成为了实施教育措施的根本前提.农民能否从一种身份转化为一种职业,决定了农民职业化教育成本的成败.现实中存在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低、生产技能落后、缺乏合适培训机会等问题,致使农民职业化教育并未得到有效推行.鉴于此,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可以考虑通过围绕农民职业取代身份的思路,在思想认识、加大供给、立法保障、配套措施等方面采取相关的行动,以促进农民职业化教育的质量与效率.  相似文献   

4.
农民职业化是将传统农民转化为职业农民的过程,农民职业化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今我国由于农村人才流失,没有形成产业化的农业,缺乏完善的农民职业化教育体系,导致我国农民职业化进展缓慢。文章提出从小学到高等教育阶段构建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并与农民职业化资格证考试制度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农民职业化教育格局,以解决农民职业化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5.
教育即育人,教育以人为对象。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追求"好"的生活,"好"的教育应该切合于对"好生活"、"好人"的追求。那么,何谓"好人"、"好生活"、"好教育"?从柏拉图到杜威,从孔子到蔡元培,多少仁人志士孜孜以求,但现实总是现实,总是匮乏的事实。我们深深知道,那绝对的"好人"、"好生活"、"好教育"是不可能君临此世的,或者说是不可能完全转化为世俗的现实图景的。但我们相信它们"在"、"恒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我国城市化为背景,分析了转移农民在农民工的特殊社会身份下,他们所具有的角色冲突以及这种角色冲突对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的影响;之后论文结合转移农民再社会化的途径和内容,针对转移农民从农民工向市民的转化论述职业教育如何促进转移农民的再社会化,促进转移农民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上向市民转化,发挥职业教育在城市化的社会背景中的特殊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我国城市化为背景,分析了转移农民在农民工这一特殊社会身份下,他们所具有的角色冲突以及这种角色冲突对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的影响,进而结合转移农民再社会化的途径和内容,针对转移农民从农民工向市民的转化,论述了职业教育如何促进转移农民的再社会化,促进转移农民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上向市民转化,从而发挥职业教育在城市化的社会背景下的特殊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8.
流动儿童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中国城市流动儿童心理现状水平总体低于城市儿童,社会认知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歧视知觉和身份认同危机;情绪情感方面表现为孤独感(抑郁)倾向性较强、自卑焦虑心理严重;流动儿童家庭生活现状、学校生活现状与城市当地儿童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从政府、学校、家庭、社区四个方面来改善流动儿童心理及生活现状。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幼儿的科学活动不是被动地接受科学,完全是自己主动地探索科学,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在教育中进行生活。因此,运用"生活即教育"理论,以大班科学活动"杯子叠叠乐"为例,从"科学活动内容的选择来源于生活;科学活动的开展融合于生活;科学活动知识的转化回归于生活"这三方面来阐述如何将这一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中。  相似文献   

10.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更多的是为了实现个人发展和融入城市生活,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应以培养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性,实现再社会化为核心。现代中国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将儒家的民本教育思想和西方民主教育思想融为一体,针对当时中国农村存在的"愚、贫、弱、私"的四大弱点,提出了对农民进行"文艺教育、卫生教育、生计教育、公民教育"的主张。这些教育思想和原则对于当前新生代农民工通过教育实现再社会化,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成功转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杨海燕 《职教论坛》2007,(11S):8-11
本文以我国城市化为背箭.分析了转移农民在农民工的特殊社会身份下,他们所具有的角色冲突以及这种角色冲突对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的影响:之后论文结合转移农民再社会化的途径和内容,针对转移农民从农民工向市民的转化论述职业教育如何促进转移农民的再社会化,促进转移农民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上向市民转化,发挥职业教育在城市化的社会背景中的特殊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2.
农民身份转化的滞后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严重障碍。农民身份转化面临困境的原因是 :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农村流动人口难以实现对流入地的社会认同、农地流转的不畅、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后、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给。加快农民身份的转化 ,不仅要加速经济的发展 ,还要从农地制度创新、户籍制度创新、社会保障制度创新、转化形式创新等四个方面来努力。  相似文献   

13.
试论"做中学"科学教育的文化境脉与学生身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做中学"科学教育以建构主义为价值取向,力图创建以情境理论为基础的文化境脉,建构与文化境脉相联系的、互动的、体现参与的学生身份,并探讨由传统学校教育向实习场和实践共同体转化中如何确立学生身份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初中教育工作中,学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许多学生还属于文化成绩、常规管理等方面的"双后进"学生,对他们的转化事关整个班级管理成效的提高.作为班主任教师,我们应当紧密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入手,以亲情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温暖,有效落实各项转化措施,促进他们尽快跟上班级整体,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与生活之中,更好地成长.笔者长期从事初中教育管理工作,针对如何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入手,在提高学困生转化成效方面进行了探究与分析,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5.
农民身份转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数亿农民的身份转化已成为关系中国现代化成败的重大问题。中国特殊的国情和独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使中国农民身份转化面临诸多困境。表现在: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两难处境,造成了农民身份转化在方式选择上的困境;农民身份的被给予性和二元社会结构构成了农民身份难以转化的体制性障碍;农村流动人口难以实现对流入地的社会认同影响了农民身份的转化;农地流转的不畅也限制了农民身份的转换。因此,中国农民的身份转化,不仅有赖于经济发展的推动,更离不开农民自主性的发挥和国家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进城务工农民在城市生活的"三重大事"之一是使其子女在城市享受优质教育,故当前教育政策的立足点要从保障新生代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有学上"向"上好学"转移。这就要求改进教育政策的制定方式,在开放的社会系统中认识各方利益主体的相互关系,保障他们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相似文献   

17.
农民市民化是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再社会化的主要表现,转移农民在农民工的特殊身份下易于产生"农民"与"市民"之间的角色冲突。接受职业教育是转移农民实现再社会化的关键,可从改变转移农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促进转移农民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的教育实习中,实习生常常以成人控制者的姿态去管理幼儿,以观察幼儿园的教师教学为中心、偏重活动设计和活动过程的组织。台湾地区"以幼儿身份实习"的教育实习模式突破以往"以教师身份实习"的思维定式,帮助实习生从"学习如何去教"转变到"学习如何解读幼儿",以同理心去了解幼儿的真实需求。"以幼儿身份实习"是对教育实习的创新,其教育理念、教育目标与实习过程的有效性对大陆地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制度的完善、转换学生思维方式并促进其专业发展,均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人的形象假设是教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思想根源,人们从事教育活动就是以"人的形象"作为前提的.教育哲学是教育思想的前提反思,它对"抽象的人"中的"君子"、"宗教人"、"自然人"、"工具人"、"理性人"、"文化人"等不同表现形态的"抽象的人"形象进行了批判,其研究路向也转化到"具体个人", 具体表现为教育研究和实践转向生命的主体的人,使教育活动指向个人生活世界,使教育本质的认识走向主体间指导学习,促进个体知识建构.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出现了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农业正在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更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现代化的科学技术,需要从事各种专业生产的多种多样的人才。广大农民对学习文化科学,建设精神文明、丰富精神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这种形势向农村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