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新工科建设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未来的改革和发展方向。创新创业教育与新工科建设存在一定的耦合性。设计思维作为一种创新思想及方法论,在创新理念层面和创新方法层面均与新工科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相契合。基于此,试验并打造新工科专创融合课程:工科中的设计思维,通过“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形成一定的专创融合路径探索经验,为新工科及其他专业的专创融合课程建设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课程是工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为满足新工科和工程教育认证对土建类毕业生的具体要求,在“房屋建筑学”课程建设中,引入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针对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重塑课程体系,拓展教学资源,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形成了以“产业需求和人才产出”为导向、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体系。课程建设的实践结果表明,校企协同育人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了创新性思维,推动了教育创新,实现了校企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3.
测绘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应主动适应新工科的发展形势,努力融入新工科的建设理念。文章在简要介绍测绘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融入新工科的培养方案修订的具体举措,包括课程体系的设置、德学兼修的引领、开设学校的特色课程、设置新工科的标志性课程,最后,提出新培养方案修订后应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新工科和课程思政是高校培养未来工程人才的新思维和新方式。新工科愿景下,推进课程思政协同发展,存在着体制机制不完善等各种现实难题。本文以台州广播大学为例,围绕新工科和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和内容,从机制保障、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资源整合等方面提出协同改革的对策,为构建新工科特色的“大思政”育人新格局提供样本。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创新设计时代背景下工程科技创新对人才能力有新的要求,设计能力日益成为工程创新的关键环节。相应地,基于设计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日趋受到重视。然而如何进一步将设计融入到工程教育课程中,形成以产出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方案,培养具备优异工程设计能力的人才是当前课程教学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植工程创新的技术与社会背景,在追述工程设计和设计思维内涵的基础上,回溯研究了基于设计思维的通识类课程、通识类国际化在线课程和Workshop教学实践,提出了以设计思维为主线的工程设计能力培养方法,并分别从课程内容构建、教学过程组织和教学方式设定三个层面分析得出了基于设计思维的工程设计能力培养课程设计框架。最后,总结了应用设计思维进行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课程实施路径和方法,为工程创新能力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借鉴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在教育部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精神的指引下,各高校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根据新工科建设要求,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本文介绍了这次重新设计的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课程体系整体布局、课程结构体系构成、课程教学模式及资源建设,以及用第一、二课堂结合推动创新创业实践的措施。该课程体系在实践中运行效果良好,其思路、理念和做法可为同行学习、借鉴或推广。  相似文献   

7.
国家工科数学课程教学基地对于工科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特殊作用,工科数学基地建设应该进一步得到加强。基于"新工科"发展背景与新经济对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新要求,指出数学课程教学基地建设应更加重视建设理念、建设内容的创新与教学模式改革,加强教学能力建设。应主动融入"新工科"发展行动,把握"新工科"发展对数学教育改革带来的新机遇,创新建设理念,引领基地在"新工科"建设中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是基地建设的首要任务。着力提升教师的数学化、计算思维与学科融合能力,更好发挥数学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驱动作用,进一步深化工科数学课程教学的全面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新工科"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是基地建设的中心工作。  相似文献   

8.
在新工科背景下,交通工程导论课程在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针对该课程原有的教学问题,结合专业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进行重塑,提出了以“一科切入、多元融合”和“一核、三层、四翼”为核心的创新课程体系,旨在促进多学科交叉、多课程融合,为交通工程专业结构化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创新心理培育是创新活动的源泉。依托高等院校新工科建设的背景,首先分析创新性思维的心理过程,指出创新心理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性素质培养的关键,其次从创新品质培育和不良创新心理因素抑制等两方面探讨了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策略,最后强调通过知识产权保护的方法实现创新思维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工科技术基础课在专业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创新组织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重视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课余开展工程设计知识讲座、组织学科竞赛等措施,对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新工科人才培养应该首先使学生掌握更为先进和扎实的自然科学理论知识。本研究以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的辩证关系为切入点,围绕本学科专业课程开展自然科学理论的教学实践。在新工科专业课程设计中,需加强工程科学专业知识与自然科学理论体系的融合联系,并做到三个“统一”。这些举措可以实现自然科学理论体系与新工科知识理论的完美构架,形成一套由自然科学理论驱动的新工科专业课程建设模式,使得我国的新工科建设更加适应未来产业变革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12.
工程管理类专业一般包括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相关专业。在当前信息时代的观念与技术的冲击下,工程管理类专业信息化教学改革日益迫切。高校作为BIM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基地,应积极探索BIM技术融入专业教学的模式。本文基于工程管理类专业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法规4大平台课程体系,探索单独开设BIM课程,多课程融合和毕业设计等模式进行工程管理类专业BIM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为高校BIM技术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论述了工程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明确培养方向及教学定位。围绕着"培养目标上注重素质;教学内容上注重综合;思维训练上注重创新"的理念进行教学模式的建设,构建了"工程认识、工程实践、工程综合"完整的工程实践课程体系。并通过工程素质调查验证了教学模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制度。以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为目标,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建设质量监控机制建设等方面推进通信工程一流专业建设。  相似文献   

15.
机械产品外观造型设计对于机械产品制造业愈发重要。机械产品造型设计应加入高校机械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在阐述该课程在机械工程类专业教学中重要性、必要性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课程的性质、开设时间、开设学时、教学内容和方法、考核方式等。应从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课程建设、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实施小班化教学等方面着手,促进产品造型设计课程融入机械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6.
施达雅 《教育技术导刊》2019,18(11):199-202
信息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核心技术匮乏、人才紧缺等危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储备基地,正在探索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适应社会需求。以构思(C)—设计(D)—实现(I)—动作(O)的工程教育理念为核心规划四年课程体系|根据工程师素质和能力结构要求,按照基础、专业和应用三层架构执行实践教学活动,以达到专业训练和工程训练目的|在设计课程模块时,结合实际产业的专业岗位职责整合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开设校企合作课程以提高终端课程综合应用效果|课程实践环节结合项目进行,以提升学生实战水平。该人才培养模式适用于应用型本科信息专业学生培养,旨在为提升应用型人才基本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开设文艺类系列课程是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亟需建构完整的课程体系。理工科院校文艺类系列课程体系的建构应从人文素质培养的高度定位,注重思维方式的训练,并综合各门文艺类课程进行有效的课程整合,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稳定性与开放性的结合。  相似文献   

18.
运用"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考察工程与科学、技术的关系,阐述工程思维的特征,从工程思维视角分析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和教学内容,并提出通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  相似文献   

19.
食品工程原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的主干课程,对学生整个专业学习及工程素质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建设的大背景下,要在教学思维和方式上不断探索创新,把学生工程素质和能力培养作为培养核心,从而提高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苏州大学冶金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为背景,论述了学科交叉融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构建了以冶金基本原理为核心,以工艺开发、设备认知、检测技术、控制技术、模型算法、工程管理为辅助的课程体系,强化虚拟仿真、工程实践和融合训练,"头脑风暴"贯穿教育全过程,着力培养厚基础、宽领域、重应用、懂管理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