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8 毫秒
1.
在探索德国博士生培养模式变革的基础上,比较德国传统"师徒制"与新型"结构化"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特点。"师徒制"模式重视博士生尽早融入导师的教席工作,旨在为未来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积累经验,而"结构化"模式为博士生设立了跨学科、跨机构和跨国界的研究平台,目的是增进师生交流,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培养博士生毕业后应对更广阔就业市场需求的综合技能。传统"师徒制"模式和"结构化"模式相互补充,构成德国多元的博士生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是国家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的重 要项目,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 究生教育司主办,旨在为全国博士生提供一个高起点、大范 围、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2003年,清华大学承办了首届 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2004年,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 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河海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东师 范大学7所大学分学科分别承办了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论坛 的举办对博士生的学术交流和扩大博士生教育对全社会的影 响无疑具有巨大作用。但为什么要设立"全国博士生学术论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芬兰在"博洛尼亚进程"不断深入以及提升本国博士生教育竞争力愿望日益强烈的双重推动下.对其自身博士生教育进行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分析了芬兰博士生教育的改革动向及其成功实践对于我国深化博士生教育改革、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增强博士生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许钧教授进行了访谈。访谈中,许均教授回顾了他成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的经历,总结了发现、培养博士生的独特体会;鼓励广大研究生导师形成自己独有的学术面貌。  相似文献   

5.
张荣伟的新著《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概论》就要出版了,希望我能够写点文字。选择我来写的一个重要原因,大概是我曾经是他的博士生导师,相对比较熟悉他的思想与文字吧!或者,因为这本书介绍的九大教育学派,也包括了"新教育实验",  相似文献   

6.
我国博士生培养条件与机制分析:基于中美比较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博士生教育规模大幅扩张,规模已有超越美国之势,但在师资、经费等资源条件和修业年限、淘汰率等制度安排方面同美国却存在明显的差距,这意味着我国博士生教育质量存在巨大的风险。有鉴于此,我国须在博士生教育的发展问题上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强博士生教育的质量监控机制,严把质量关,一些特殊学科领域的博士生培养亦不妨考虑"外包"操作。  相似文献   

7.
我国博士生教育的生师比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士生教育的生师比是影响博士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五所研究型大学调查发现,我国博士生教育的生师比存在过高与过低并存、"两头偏大",以及生师比偏高使部分博士生接受导师指导频率偏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今日教育》2012,(1):34
他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全教式"教育家:当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研究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他早年求学于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回国后积极投身基础教育改革中,他参与了我国多次重大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他经常奔赴全国各地的学校实地调研,甚至走上街头  相似文献   

9.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生教育中的"证书项目"以及"联合学位项目"在美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跨学科培养中具有典型性。其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基本机制是:以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科间交流,解决复杂的社会及科研问题,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及转换能力为基本宗旨;以跨学科授予学位、跨学科设置研究项目和方向为基本路径;以专门的跨学科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跨学科师资配备及跨学科提供课程作为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支撑机制。借鉴普林斯顿大学的上述特征,我国高校博士生跨学科培养中应以尊重学生学习自由为理念,以复杂议题为依托,通过自主开发跨学科学位和跨学科项目、专门的跨学科组织机制建设、"多学科"与"大跨度"的师资与课程资源整合、"高标准"和"全渗透"的跨学科科研训练切实推进博士生的跨学科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博士生教育是国家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招生选拔是博士生教育的起点,关系着博士生教育质量的高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博士生招生选拔方式经过不断改革发展,已初步形成较为有效的选拔模式,文章借助历史-实践-理论的分析框架,通过分析博士生招生方式改革发展的历史逻辑、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逻辑、实现人才有效选拔的理论逻辑,指出"去笔试化"已成为博士生招生方式改革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国家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选拔。  相似文献   

11.
我国博士生教育中多个利益主体的博弈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博弈论理论具体分析了我国博士生教育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以新的视角揭示了"目标冲突"和"信息不对称"是形成"道德风险"、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两大突出因素,提出了以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为"均衡点"的行为策略。  相似文献   

12.
张炘炀16岁读博士,成为最小的博士生,各界惊呼神童。但是他在接受采访时称"曾经有过自杀,放弃的念头"。夸美纽斯提出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主张研究人发展的自然规律,并倡导依照人的自然本性即儿童的天性和年龄特征开展教育活动。应理智对待应试教育下的"神童热"。  相似文献   

13.
回顾了欧洲博士生教育改革十年的进展,重点分析了改革的协调机制和发展动向.指出21世纪欧洲博士生教育的十年改革是在"博洛尼亚进程"和"里斯本战略"的共同推动下而展开的.围绕"一体多元"的目标,欧洲形成了博士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政策文本,建立了纵横交错的改革协调机制,使博士生教育在组织机构、培养目标、招生选拔、培养方式、学习年限、奖助体系、导师管理、论文答辩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英国高校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新内容,朋辈协作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关注.英国高校推行朋辈协作的原因包括:传统的"孤独学者"模式不能应对英国博士生教育在学科、学位类型、招生规模及市场化发展等方面的变化;英国学界研究成果证实朋辈协作具有可行性;政府推行鼓励高校将"孤独学者"模式与博士生朋辈协作并置的政策等.目前,博士生朋辈协作形成了小组合作、学术协作、社交协作、社区协作等四种主要类型.英国高校采取创设研究生协作空间、制定导师指导政策、设立新的研究生管理岗位等措施,积极推行博士生朋辈协作.朋辈协作在缓解博士生的学习压力和其他心理问题、增强博士生学习热情、提高博士生保留率及学习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下,基于2019年Nature全球博士生调查数据,文章探讨了全球博士生师生关系满意度现状,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总体上,全球博士生师生关系满意度水平良好,但中国博士生师生关系满意度水平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第二,博士生的个体特征对其满意度的影响显著,男性、在本国学习以及独立程度高的博士生满意度更高。第三,导师的学术指导、培养条件支持及情感支持均对博士生满意度的影响显著;导师提供的学术指导越多、学术能力支持越大、科研控制支持越大、心理健康支持越大、越认同学生的研究,则博士生对师生关系就越满意。第四,导师认可是影响博士生师生关系满意度最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科学研究与教学和学习的结合是近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一结合使博士生教育与科学研究建立起了历史的、必然的关联,并成为有志于学术研究的人的重要选择.但随着职业的分化以及学术劳动力市场的萎缩,博士学位作为大学教师"资格证"的传统正面临挑战,从而引发了关于博士生教育是继续保持以"学术为业"的传统,还是要与学生的短期职业目标以及更广泛的职业选择建立联系的本质之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知识为基础的全球竞争日益激烈,在这一背景下,世界范围的博士生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竞争"成为博士生教育的重要理念,博士生教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命题之下.因此,吸收最优秀的学生、促进国际间博士生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在全球经济中最具竞争优势的高技术人才成为各国博士生教育的重要目标和策略.以美国、英国为案例,研究两国博士生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博士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与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40年间,中国的博士生教育疾行了西方国家花费一个多世纪走过的历程,成为博士学位产出的大国。博士生教育主要关注对博士生创新能力的锤炼,是我国走向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进而在建国一百周年之际成为现代化强国的决定性一环。通过概述我国实施博士生教育40年的发展状况,分析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其缘由、瓶颈和突破方向,并列举当前可以付诸实施的四项改革举措,通过重塑博士生教育体系,促进博士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注重可迁移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最近三十年主要博士生培养国家的教育新动向。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主要目的在于应对博士就业多元化的趋势。在改革实践中,存在着多种张力。可迁移能力的概念本身就存在理解多元化和外延泛化的缺陷。培养博士生可迁移能力的缘由存在"短板论"和"全人论"的冲突。培养模式存在"附加式"和"融入式"的争议。可迁移能力的评价则有分散式和整合式的差异。应正视这些张力并从培养单位和博士生自身角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消解。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澳大利亚的博士生教育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为对博士生教育质量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价,澳大利亚政府支持的研究团队构建了包含入学准备、学习经历、学习成功3个维度以及认知、基础、个人等9项指标的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框架,涵盖了从博士生入学前、在学过程到毕业后的人才培养全周期,满足了多重主体的应用需求.该框架对我国完善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具有一定启示:将学生发展作为评价的核心质量观;综合多元利益相关者视角,探索评价具体要素;促进评价应用主体从宏观向微观"下移",形成多重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