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与PP接枝共聚物(PP-g-MMA)为界面相容剂,在熔融共混的条件下;利用螺杆挤出机制备PP/MMT复合材料,对其流动性能及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P-g-MMA的加入提高了PP与O-MMT的相客性,当PP-g-MMA用量为20wt%,O-MMT的用量为3wt%时,力学性能最佳:拉伸强度提高了17.46%;常温下冲击强度提高了91.05%;低温(-20℃)条件下的冲击性能比常温下提高了40.29%,比低温下的纯PP提高了246.78%.  相似文献   

2.
通过混合、熔融挤出,把纳米CaCO3填充到聚丙烯PP基体中去,制得高强度低成本的PP改性复合材料.对该复合材料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和微观结构的观察,并对纳米CaCO3改性PP的增韧机理进行了讨论.实验结果表明,纳米CaCO3填充PP用量在12份时,对PP复合材料有明显的增韧增强作用,而且可有效地降低原料成本18%~25%.  相似文献   

3.
将所制备的PER-APP-LDHs、MgAl-LDHs分别与聚丙烯(PP)熔融共混制备阻燃复合材料;采用极限氧指数(LOI)、垂直燃烧测试(UL-94)、拉伸实验、弯曲实验及缺口冲击等方法研究了MgAl-LDHs与PER-APP-LDHs的添加量对阻燃复合材料的阻燃及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当PER-APP-LDHs添加量为40 wt%和50 wt%可使阻燃复合材料分别达到UL-94垂直燃烧测试的V-0或V-1级别.相同的阻燃剂添加量下,PER-APP-LDHs/PP较MgAl-LDHs/PP复合材料表现出更好的阻燃性能,且PER-APP-LDHs/P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相对较优.  相似文献   

4.
以俄罗斯生产的纳米金刚石为改性剂,采用熔体共混法制备了纳米金刚石/CaCO3/聚丙烯树脂(PP)复合材料,探讨了纳米复合材料的分散工艺及不同纳米金刚石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量添加纳米金刚石可提高PP复合材料各种力学性能;纳米金刚石用量(质量分数)为4%时,PP复合材料抗压强度达34.431 MPa,比纯PP复合材料提高20%,冲击强度提高66%,抗拉强度提高39%.  相似文献   

5.
晶须是一种单晶纤维,具有很高的强度和弹性模量,作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填充体具备填充度高、增强效果明显等优点。晶须树脂基复合材料可以制备出形状复杂的薄壁、高尺寸精度、表面光滑的零部件。采用平行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共混后注射成型制备一系列晶须含量的镁盐晶须/ABS复合材料,结合力学性能测试和扫描电镜分析镁盐晶须对ABS的增强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镁盐晶须的加入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都随着晶须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弹性模量的增强作用更为显著,但同时,晶须的加入限制了树脂基体的变形,断裂应变和冲击强度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6.
采用锥形同向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高填充量的碳酸钙/聚乙烯复合材料(碳酸钙质量分数为50%~75%),并系统研究了复合材料在氙灯下的老化行为。SEM形貌分析表明,在氙灯加速老化过程中,复合材料的多孔结构有助于裂纹的产生及聚乙烯链段间次价键力的削弱。GPC测试表明,老化后聚乙烯的重均分子量损失率达到80%以上,XPS研究证实老化后含氧基团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7.
冲击载荷作用下混凝土本构模型(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好地设计和分析混凝土结构,对冲击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材料的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将混凝土材料看成实体和微裂纹组成的复合材料,其中实体由粗骨料和水泥砂浆基体组成.假设水泥砂浆基体为弹性的、均匀的和各向同性的.基于Mori-Tanaka理论和Eshelby等效夹杂理论建立了冲击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材料的动态本构模型.同时,进行了混凝土和水泥砂浆的冲击压缩试验.实验表明:混凝土和水泥砂浆都是率相关材料.在相同的冲击速度下,混凝土比水泥砂浆具有更高的承载能力,但混凝土的最大应变低于水泥砂浆材料.不论混凝土材料还是水泥砂浆材料,随着冲击速度的提高,破坏实验后试件的尺寸都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8.
采用纳米粒子二元复配填充改性及冷压烧结工艺,制备了Al_2O_3/CaCO_3/PTFE三元复合材料,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纳米粒子的填充显著提高了PTFE的摩擦磨损性能、硬度、抗蠕变性能及拉伸强度,降低了断裂伸长率。当Al2O3质量分数为20%、CaCO_3质量分数为10%时,PTFE复合材料综合力学性能优异。  相似文献   

9.
P(EA-MAn-APTES)/二氧化硅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合成和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APTES)作为偶联剂,以丙烯酸乙酯(EA)、顺丁烯二酸酐(MAn)和正硅酸乙酯(TEOS)为原料,通过自由基溶液聚合和溶胶凝胶过程制得了P(EA-MAn-APTES)/二氧化硅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其中TEOS的质量分数从0变化至25%.利用傅立叶红外(FT-IR)光谱、溶胶抽取、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示差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分析(TGA)性能测试装置对材料的结构、凝胶含量、表面形貌、粒子大小和热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有机相与无机相之间是以共价键结合的,杂化材料中凝胶的含量较高,聚合物基体中SiO2是纳米复合的,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和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负载型铁酸盐固体催化剂,并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和红外光谱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将催化剂用在乙腈为溶剂的过氧化氢氧化苯羟基化反应,对反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在最优反应条件下,发现MnFe2O4/SiO2催化效果最好,在温和条件下即可获得16.2%的苯转化率和87.7%的苯酚选择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复合材料帽型加筋板在受到冲击损伤后抗弯刚度折减和强度降低的情况,以及对筋条R区填充捻子条的影响,在无损伤情况和预制特定冲击损伤情况下对两种构型的帽型加筋板进行四点弯曲试验。借助超声无损探伤设备检测损伤情况,并分析试验件载荷-位移曲线和应变等信息。结果表明:冲击损伤影响了复合材料帽型加筋板在承受弯曲时的刚度强度以及损伤扩展过程,在帽型加强筋R区填充捻子条可以提高加筋板的抗弯刚度和初始破坏载荷,但弯曲性能受冲击损伤影响更大。本研究可为飞行器、船舶、汽车的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将减摩粒子MoS22加入聚酰亚胺模塑粉共混后,采用真空热模压成型,考察MoS2在聚合物中的分散性以及制备条件复合材料摩擦性能的影响,结果当MoS2质量含量为30%时,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及摩擦性能最优.且在此配比下通过EDAX观察复合材料表面MoS2粒子富集且分布较为均匀.显示由于试验在制备复合材料的过程中采用真空热压,隔绝了空气,通过XRD显示没有出现MoO3的杂峰,保持了MoS2的润滑性.  相似文献   

13.
对凹凸棒土进行表面改性,采用直接熔融共混方法制得凹凸棒土(AT)/聚酰胺(PA)复合材料,以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测量了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通过扫描电镜(SEM)照片分析了复合材料的断面结构。结果表明,添加凹凸棒土能提高PA-66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且当添加量为6质量份时,力学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4.
以钛酸四丁酯为前驱体,硝酸铁为杂质添加剂,采用溶胶一凝胶法制备了掺铁TiO2粉末。通过改变各原料的配比和实验条件对凝胶过程中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究。并以甲基橙溶液为目标降解物,在紫外光下研究了不同掺杂量和不同锻烧温度的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掺杂量为0.01%(摩尔比)、煅烧温度为450℃的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5.
按一定比例加入助剂改性回收聚乙烯(PE)塑料,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按照一定的工艺配方将回收聚乙烯和助剂混合注塑成型,制备得到改性纳米复合材料;通过测试其力学性能,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来表征其结构,找出性能理想的工艺配方.结果表明:当纳米氧化锌(Zn O)与聚乙烯辛烯共弹性体(POE)添加的质量之比为3∶2时,回收聚乙烯和填充剂、抗氧剂、增塑剂、增韧剂等助剂制备出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良好,所得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比回收聚乙烯提高了23.54%,弯曲强度提高了15.87%,其衍射峰的强度增加了50%,且峰变得尖细,其晶化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16.
简要介绍了用原位聚合合成PET及PET/SiO2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并对合成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摩擦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PET/SiO2纳米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弯曲强度等较纯PET有较大提高.当SiO2含量为2%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分别比纯PET提高26.4%、25.2%,当SiO2用量为1%时,其冲击强度是纯PET的1.31倍.PET/SiO2纳米复合材料比纯PET具有较好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γ-(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和水为原料,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改性剂制备出硅氧烷杂化薄膜材料,通过铅笔硬度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考察正硅酸乙酯和水的加入量对杂化膜硬度及可见光透过率的影响,采用热重分析仪表征杂化膜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TEOS的适量加入可以提高杂化膜的硬度及透过率,硬度可达4H,可见光透过率在90%以上,并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用改性的硅氧烷杂化材料与ATO乙醇浆料复合制备的透明隔热杂化膜,具有良好的可见光透过性和隔热性能,这种杂化材料可以作为新型透明隔热涂料的高性能成膜物.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和持续时间对织物增强混凝土(TRC)薄板裂缝行为和承载能力的影响。通过微观扫描电镜观测观测,分析纤维编织网与基体混凝土间的界面黏结破坏机理。创新要点:明确了高温后纤维编纵网与基体混凝土之间界向粘结破坏的主要原因。以温度和持时为基本参数,对TRC构件的耐高温性能进行正确评价。研究方法:通过三点弯曲试验(地图3),对高温后试什的力学件能(见图4、5)进行测试。通过微观扫揣电镜观测(见图8~10),了解高温下纤维编织网、坏氧树脂及基体混凝土的形态。重要结论:1.环氧树脂任200℃高温作用90min时劣化严重,造成纤维网与基体之间的界血黏结破坏,这是导致试件破坏的主要原因;2.在常温或120℃作用下,掺加聚丙烯(PP)纤维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TRC构件的乐载能力;但在200℃、持续时间较长的高温作用下,PP纤维的掺入对试件的乐载力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核壳橡胶粒子低温增韧环氧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具有核壳结构的橡胶(Core-shell Rubber,CSR)粒子低温增韧环氧树脂.研究表明,添加质量分数为0.5wt%的CSR粒子可明显改善环氧树脂的低温冲击性能;随着CSR粒子质量分数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但低温下的储能模量显著提高.形貌分析表明,质量分数为0.5wt%的CSR粒子可均匀分散在环氧树脂基体中,随着CSR粒子质量分数的增加,其在环氧树脂基体中呈团聚状分散.  相似文献   

20.
为减缓由于碳纤维与碳化硅基体热膨胀系数差异导致的微裂纹的产生,同时采用了C、SiC纤维作为增强体,通过有机前驱体浸渍裂解法(PIP)制备了(C-SiC)f/SiC复合材料,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复合材料的显微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复合材料中纤维排布方式以及基体相组成。研究发现,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方法能够清晰地分辨出复合材料中各相的存在形式。从复合材料抛光面分析可以发现,在纤维束交错处存在束间基体聚集区域。复合材料基体主要由具有不同衬度的两相组成,分别是由含纳米SiC粉体浆料裂解产物和有机聚合物前驱体(PCS)裂解产物。PCS裂解产物主要呈带状,分布在浆料裂解过程中形成的裂纹和微孔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