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乳酸菌降解亚硝酸盐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乳酸菌Lact.1对不同浓度亚硝酸盐的降解能力以及不同温度下乳酸菌Lact.1纯培养液降解亚硝酸盐的动态变化,并以豆角为原料,探讨了自然发酵和人工接种发酵对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接种量的乳酸菌Lact.1纯培养液能有效降解亚硝酸盐,其降解亚硝酸盐的最佳浓度为320mg/kg,最适温度为37℃。人工接种乳酸菌生产酸豆角能缩短发酵时间,降低亚硝酸盐含量,为酸豆角的安全生产和消费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在酸性条件下亚硝酸盐对硫酸铁铵 硫氰酸钾体系的褪色效应 ,建立了褪色光度法测定果蔬中亚硝酸盐的方法 ,探索了测定的最佳操作条件。最大吸收波长为45 2nm ,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 3.2 3× 1 0 3L·mol- 1 ·cm- 1 ,亚硝酸钠质量浓度在 0~ 4μg/ 1 0ml范围内 ,符合比耳定律 ,回收率在 96%~ 1 0 2 %之间。用于样品中亚硝酸盐的测定 ,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用纤维素酶降解魔芋葡甘聚糖过程中时间、温度、pH、酶用量、底物浓度对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魔芋精粉浓度为0.4%时,纤维素酶用量50U,温度40℃,pH为5,降解100min为最佳降解条件。  相似文献   

4.
偶氮类染料废水具有色度大,生物可降解性低,难于处理等特点,本文用甲基橙模拟了具有偶氮类结构的废水,在紫外光照射条件下对其降解的最佳条件进行了探究,包括最佳温度,最佳PH,最佳反应时间,最佳H2O2浓度,最佳Fe(2C2O4)3浓度等五个方面。经过反复试验,我们探究得到了在紫外光照射条件下甲基橙降解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在PH=2~3范围内,温度为40℃,Fe2(C2O4)3浓度为30mg/l(最终浓度),H2O2浓度为0.2mol/L(最终浓度)时,甲基橙的脱色率达到了90%以上。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桑叶水提液的降低亚硝酸盐作用进行研究,确定清除的最佳条件.方法:采用水浸提法,考察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反应时间、反应用量4个因素对桑叶水提液的降低亚硝酸盐作用的影响,用正交试验法优化最佳清除条件.结果:4个因素的影响的次序为提取温度>反应用量>反应时间>提取时间,最佳清除条件为提取温度30℃,提取时间1.5h,反应时间15 min,反应用量15 mL,清除率可达49.71%.结论:桑叶水提液在体外对亚硝酸盐具用一定的消除作用,可作为桑叶新功效加以开发.  相似文献   

6.
主要分析了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特点,并以石油污染土壤为供试土壤,采用室内盆装模拟实验以及外加N源、P源强化土著微生物处理的方法,从几种土著微生物常用N、P源中选择了最佳N源,最佳P源,并实验确定了本模拟实验系统的C∶N∶P.在本模拟实验系统最佳强化条件下,土著微生物降解石油烃效果得到明显提高,30天其降解率最高可达73.3%,较对照高出了58%.  相似文献   

7.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利用在弱酸性溶液中,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反应生成的重氮化合物,重氮化合物再与盐酸萘乙二胺偶联生成紫红色的偶氮染料,分析建立了测定水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最佳条件,同时测定了几种水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及其与存放时间的关系。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选择性和重现性好,干扰少。  相似文献   

8.
在滤层厚度等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研究了空床停留时间(EBCT)对微量有机污染物,氨氮及亚硝酸盐氮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EBCT的增加污染物质去除率有所提高,但EBCT大于15min以后,去除率增加不显著。实验条件下,最佳EBCT为15min,该EBCT下出水CODMn、UV254、氨氮、亚硝酸盐氮、去除率分别达到3...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虎杖叶浸提物清除亚硝酸钠及阻断亚硝胺生成的最佳浸提条件,为虎杖叶开发为防癌保健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模拟人体胃液(pH为3.0,温度为37℃)条件下,采用盐酸萘乙二胺和α-奈胺法,探究虎杖叶浸提液对亚硝酸盐的清除及亚硝胺合成阻断的能力。结果:虎杖叶在100℃、浸泡15 min、料液比1∶50条件下的浸提液对亚硝酸钠的清除效果最好,最大清除率可达86.12%。虎杖叶在100℃、浸泡5 min、料液比1∶50条件下的浸提液对亚硝胺合成阻断最好,最大阻断率可达90.02%。结论:虎杖叶浸提物具有较强清除亚硝酸盐及阻断亚硝胺合成的能力且受浸提工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肉制品中亚硝酸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酸性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反应生成有色螯合物,以α-萘胺为显色剂,建立了一种简易快速、易于基层单位使用的有效测定食品中微量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分别对实验条件的波长、酸度、温度、显色剂用量、显色时间进行优化,取得了最优的实验条件参数,对食品中香肠、腊肉和肉脯样品里的亚硝酸盐含量进行加标回收测定检验,回收率可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酶法降解玉米芯的最佳工艺和酵母菌发酵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纤维素酶对玉米芯进行酶解,采用酵母菌对酶解液进行发酵.结果:酶解条件:纤维素酶0.6mL,pH值为5~6,温度40℃,Tween-80添加量为1%,微量元素的添加量为0.5%,酶解48h后还原糖浓度达到最大值;发酵条件:活化后酵母菌的接种量40mL,发酵温度30℃,发酵36h后,乙醇产量的最高.结论:在较佳的酶解和较佳的发酵条件下,可显著提高酶解率和发酵率.  相似文献   

12.
苯酚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硝酸盐与亚硝酸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苯酚法分光光度法应用于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并对测定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硝酸盐的回归方程Y=97.636X-2.1459,相关系数为0.9986,检出限为0.25μg/mL,精密度为0.424%;亚硝酸盐的回归方程Y=74.093X-0.7929,相关系数为0.9982,检出限为0.61μg/mL;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加标回收率为91.6%-104%.该方法简化操作过程,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多种食品基质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以紫外分光光度法作为庆大霉素含量测定手段,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紫色小单孢菌产庆大霉素的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通过统计学分析,确定发酵培养基最优组合为:黄豆饼粉3.5%,CaCO30.5%,淀粉5.5%,CoCl20.0006%。优化的发酵条件为:种龄60 h,接种量12 mL,装液量50 mL/500 mL摇瓶。在此优化条件下添加一定量的氨基酸培养6 d,庆大霉素效价较优化前提高了85.5%。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与微生物法测定庆大霉素发酵液效价产生的误差小于4%,该方法可以用于教学实验中庆大霉素液体发酵培养基优化的快速筛选。  相似文献   

14.
主要对固定化酵母的条件及女贞子果酒的发酵工艺进行了研究.采用正交实验法设计优化苹果发酵时酵母的固定化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为3%,氯化钙浓度为3%,固定化时间为6h.通过对初始糖度及女贞子加入量的单因素实验得出:当初始糖度为18%、女贞子加入量为10g/300mL时,发酵速度较快且具有良好的风味.  相似文献   

15.
以辅酶Q10产量为指标,对米曲霉2077固体发酵法生产辅酶Q10进行了初步系统性研究.利用配方均匀设计和正交设计方法分别对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得到了较优固体培养基为大豆8.20%、麦麸63.53%和谷糠28.27%,确定100 g培养基固体培养条件为:料水比为1、青霉素钠加入量为3mL、发酵温度40℃、发酵时间96 h为较优工艺条件.在此优化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下得到米曲霉2077产辅酶Q10的最大值为0.947/mg·g-1干培养基.  相似文献   

16.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强聚硒酵母发酵罐扩大培养条件的优化,最终确定发酵罐中最适发酵条件:麦芽汁1%,初始硒浓度为15μg/mL,在其发酵进入到对数生长期后再添加亚硒酸钠使之硒浓度达到25μg/mL,种子培养时间12 h,接种量为10%,培养温度28℃,通气量6 L/h,搅拌速度150 r/min,培养时间29 h。在此最优化条件下,酵母生物量达到8.05 g/L,硒含量达到1 003.19μg/g。  相似文献   

17.
以火棘为原料,对采用固定化醋酸菌酿造火棘果醋的醋酸发酵工艺进行了研究。对发酵温度、接种量、酒精度三个影响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固定化醋酸菌酿造火棘果醋的最佳工艺为:发酵温度34℃,接种量10%,酒精度7%。所得火棘果醋醋香浓郁,酸甜适度,香气自然、协调,是一种值得开发的保健果醋。  相似文献   

18.
对自行筛选的碱性果胶酶生产菌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考查了碳源、氮源浓度和接种量对发酵产酶的影响。经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研究,该菌株最佳产酶条件组合为:果胶添加量0.3%、NaNO。添加量0.6%、接种量6%。在此条件下,碱陛果胶酶酶活力达到6079U/mL。  相似文献   

19.
以桑葚为主要原料,以酿酒活性干酵母为桑葚酒发酵菌种,通过正交试验的研究,可以确定桑葚酒发酵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总糖含量22%、发酵温度28℃、接种量0.1%、SO2添加量40ppm。影响桑葚酒发酵因素的主次顺序为总糖含量(A)〉发酵温度(B)〉接种量(C)〉SO2添加量(D),桑葚酒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是一种值得开发的果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