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教育与生活     
杨伯恒 《生活教育》2011,(21):31-33
生活的本质即生性的激活,教育生活是新知识、新观念、新能力的演练基地,对人的自由个性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把教育与生活融合,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是当今教育引导学生的正确生存方式,生命的呵护,生长的过程,生涯的持续。生活即教育,教育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人与教育生  相似文献   

2.
教育与生活     
杨伯恒 《生活教育》2011,(11):31-33
生活的本质即生性的激活,教育生活是新知识、新观念、新能力的演练基地,对人的自由个性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把教育与生活融合,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是当今教育引导学生的正确生存方式,生命的呵护,生长的过程,生涯的持续。生活即教育,教育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人与教育生  相似文献   

3.
王琴 《生活教育》2013,(8):96-97
教育本就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生活和教育这两者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数学活动中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活动选材要贴近生活;活动过程可模拟生活;活动材料应集于生活;活动结果需归于生活。从而真正做到数学教育与幼儿生活紧密融合,达到源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生活化数学教育。  相似文献   

4.
罗素提出"教育要使儿童过美好生活",陶行知则明确指出"生活即教育",杜威更宣称"教育即生活"。课程并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也不是把学生与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使学生与生活有机融合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方娇 《文教资料》2014,(25):79-80
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教育领域古老的研究课题,教育、生活各自有着自身的内涵,在原始社会教育融于生活之中,现代社会伴随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教育与生活分离的现象,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及教育过程等方面处处都体现出这种分离状况,而在当下及未来的社会中,我们殷切期盼教育与生活融合。  相似文献   

6.
教育回归生活问题已成为近年来教育界的研究热点与争议焦点。在厘清教育与生活关系的基础上透视教育实践中教育脱离生活的现象,从而试图从教育价值观、教育方法、教育过程几个方面找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式。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既是现实的呼唤,又是当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基于生活的需要而发生的,也是人在生活的存在中进行的。生活立场是教育的必然立场,"教育生活融合说""教育准备说""教育过程说""教育交往说"等都反映了教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培养人的生活能力,让人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要持守培养人的生活智慧、体验生活幸福、提升生活境界、育化生活品质的立场。  相似文献   

8.
生活是教育产生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高等教育与生活的有机融合,使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9.
教育从生活中来,却不能到生活中去;为了人的发展,却脱离了人的发展。种种的教育悖论,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痛。本文从"生活""生命"基本概念出发,融合教育发展领域中的一些基本理论,试图探索与建构一条适合新的时代发展需要的教育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0.
钮丽芳 《教师》2014,(36):48-48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要从生活出发,一切教育皆来自生活。他提出五种教育:"健康的生活,劳动的生活,科学的生活,艺术的生活和改造社会的生活"。其中"艺术的生活"就含指音乐教育。本文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为理论依据,以幼儿身边的事物为教学导向,将生活活动与音乐活动相互有效融合,使小班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快乐学习。  相似文献   

11.
将大野生命与人际生命进行"类本质"的交融,从生命本质的维度,用大野生命的"是"诠释人际伦理的"应该".我们生命中的敢于有两种:一种是敢于敢--斗争;另一种是敢于不敢--和谐,敢于不敢,更重要.因此,通过学科交融:自然生命觉醒--人与自然和解,敢于不敢--和谐可持续发展;自我生命觉醒--人与自己和解,敢于不敢--师法自然热爱生命.  相似文献   

12.
生命教育与生命统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考察生命教育的实践,可以看出,以往的生命教育多是应对社会危机的产物,带有工具性和偶然性。生命教育应该基于生命的完整需要,致力于生命的统整,去呵护自然生命、塑造社会生命、激扬精神生命,实现生命全面和谐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在倡导教育以人为本的现时代,教育要想很好地完成自己的道德使命,必须建立在人的生活世界之上。教育要走进生活、关注生命、体验情感,要把教育当作生活来创造。从完整的意义来说,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既是教育向生活的贴近,也是生活向教育的延伸,即教育与生活的相互融合。教育回归了生活世界就是将教育与人置身于现实世界之中,在领悟人的使命中去除生活事实的遮蔽,达至澄明和无蔽的自由存在状态。因此,人的自由存在及其本质实现是教育回归生活的终极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4.
追溯宗白华美学的西学渊源,可以发现,西方哲人与艺术家的思想、人格对宗白华美学思想体系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宗白华生命美学与西方学术思想在生命意志、人性情怀、生命本体、人本启示等方面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总的来说,宗白华是站在生命融通的基石上来化合中西、贯通古今,以生命的视角来进行审美文化的综合创造,从而创构了“生命—艺境美学”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5.
生命问题是人类最古老的问题之一,不同时代的文学有着不同的生命主题。建安文学的生命主题有着它的特点:即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的结合以及由此引发的生命短暂和个体生命价值观的思考,它不仅继承了汉乐府的优良传统,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教育与生命——关于教育的生命哲学的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教育不仅要强化技术层面的训练,更要切入生命层面,包括科学与人文的生命、教育者的生命和受教育者的生命。正是这三种生命的不断交流、对话和融合,构成"教育的生命"。对教育的生命哲学的探索,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教育的本性、宗旨和使命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从根本上纠正教育的过度外在化和空心化倾向,使教育真正切入并融于人的活生生的生命。  相似文献   

17.
单志艳 《中国德育》2007,2(7):14-17
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生命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独特性与自主性的合一、创造性与超越性的契合。学校教育应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促进生命成长,引导生命走向自主与自控、和谐与无限,让生命在创造中找到永恒的幸福。具体而言,要培养学生积极情感;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提高教师自我创造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构建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指导纲要,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顺应国际生命教育课程化趋势、应对国内生命教育课程现实困境的必然要求。生命教育课程指导纲要的构建,需要以关注个体作为完整生命体的存在、追求生命的超越论本质、实现生命教育与生命自我实践的一体化的思想为指引,力求体现指向生命素养的课程目标,展现生命发展线索的课程内容,凸显生命自我实践的课程实施,促进学生生命素养发展的课程评价。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命教育的独特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大学前"生命教育渐次完善和"大学后"生命教育内省提升相比较,大学生命教育的独特品性是更强旺的主体能力展开个体强旺的生命。这种强旺展开的生命现实结构,包括自然生命教育、精神生命教育和社会生命教育。其中,精神生命的教育是基础性构成,包括了对真、善、美、利的追求和对假、恶、丑、害的批判与扬弃,是理智感、道德感、审美感和价值感的凝聚和结晶。它们一起与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教育融为一个自我区分的整体。  相似文献   

20.
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如下:把生命教育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中,引导大学生学会珍爱生命;把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三观"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生命价值意识;把生命教育融入道德教育中,教育大学生关爱生命;把生命教育融入法制教育中,教育大学生用法律维护生命权益;把生命教育融入择业和创业教育中,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