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是一个集"虚无性"与"存在性"两面性为一身的体系,这种特性决定它的构建必然要经历一个从"虚无"到"存在"的艰难过程,由"内隐"朝"外显"的角色变换过程,从"虚无的本体"向"存在的实体"的身份转化过程。将来自"虚无自然"的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这个"理论科学"转化成"自由存在"的"实践科学",是远程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责任;来自"自然存在论"这种"虚无"的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是我们研究的起点,因为它是研究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的形式起因,而来自"自由存在论"这种"存在"的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则是我们研究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的必然归宿;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建构,必须按照从自然建构到自为建构,再到自觉建构,直到最后进行自由建构的因果律去进行。  相似文献   

2.
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首先是以"它在"的形式自然而然地存在着的,作为一个"寓居"或"隐藏"在其它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形态,人们对它的认识是必然以认识其它相关学科为必要和充分条件的,惟因如此,本文认为,研究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我们就必须从研究渗透在国际政治、经济、金融、经销、医疗、社会和教育等形形色色领域里的合作理论入手。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本文尝试以这些行行色色的合作理论为参照坐标,对于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的"社会关系依赖论"、"广泛接触联系论"、"动机需要激发论"、"心理选择满足论"、"利益驱动团结论"、"社会文化凝聚论"等自然存在论观点,作了较为详细的分类归纳、理性描述和深度分析。  相似文献   

3.
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由自然存在向自为存在的转化,“知识建构意义论”“认知发展促进论”“精致细化加工论”“竞争冲突妥协论”‘制度规范约束论”“目标追求趋同论”是自为存在论诸多观点中最具代表性的。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自为的存在”方式,为其构建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和广阔的文化空间,从而促进其逐渐由自为存在向自觉存在转化。  相似文献   

4.
本科生导师制:形式主义与思想共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科生导师制之质的规定性在于通过"自由教育"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素养"。当下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遭遇到了"形式主义",更多地体现的是"政治论哲学",其深层原因在于本科生导师制在国内缺乏思想共识与文化支持。本科生导师制的思想基础在于自由教育,自由教育在当前"就业至上"的语境中处境尴尬,只有高校形成"自由教育"、"通识课程"、"启发教学"等基础共识,才能为本科生导师制的功用发挥提供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诗的本质特征是"虚无",并将这个本质特征归纳为1、诗是一种否定的再现.诗不是从来就有的,是"虚无"的辩证肯定.诗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才产生的.2、无限丰富的存在是对虚无中蕴涵的"有"的再现,处于"虚无"状的诗是由无限丰富的实在的诗构成的.3、根据弱人择原理,我们不必对不断涌现的诗的千差万别大惊小怪.作者提倡的正是"虚无"让诗充满了无限的得以显现的自由.而广义的诗正是这一种最开放的思维方式,是我们融合宇宙的存在方式.因为在这里没有真正的压制,一切都拥有平等的自由.  相似文献   

6.
“教学身体观”是由教学身体研究学术共同体建构的,关于“教学身体”的根本性认识和整体看法。当前,“教学身体”研究出现了由现代“主体性教学”理念中的“身体缺失”与新兴“具身认知教学”理念中的“身体假象”共同构成的虚无危机。从生成论教学哲学关于教学认识的历史性、人本性、文化性因素来看,“教学身体”的虚无危机源于西方教学历史影响下的无“身”,视觉偏好主导下的具“身”研究思维,以及“加速”教育文化对“身体”文化的排斥。对此,重建教学身体观需要关注本土“教学身体”的历史存在,以整体思维研究“教学身体”,并坚定人文关怀的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美国为了解除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平庸",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尤其在教师有效教学方面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有效教学"的核心使命在于提升所有学习者的学业成就,不论学生的种族差异以及文化、语言和经济背景.美国联邦教育部所属的"教育多元化与卓越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Research on Education,Diversity,and Excellence,"CREDE")积极倡导"有效教学标准",以维果斯基(Vygotsky)社会文化建构论为基础发展有效教学准则,并将"最近发展区"理论运用到教学领域.  相似文献   

8.
以技术文化的视角考察远程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程教育研究领域一直有着技术分析的传统,技术作为远程教育的文化组成,虽不是远程教育存在的决定因素,但却是最深刻的影响因素.在远程教育中.技术不仅体现"物的文化",同样也是"人的文化",技术的选择和改变是一个文化逐步积累的过程.技术文化直接影响着远程教育对技术的选择和使用,同样也深层次影响着学习文化的变迁.在实践中,需要克服工具理性的片面思维,以"教育学"而不仅是"技术学"的观点来解决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9.
西方"后形而上学"的产生有着文化危机的人文背景,它诉诸"解构"的理论姿态所透示出的虚无色调标明其对人的精神内向度的忽略.但虚无并不必然导致绝望,作为一种"临界处境",它为人类重续"人神之约"提供了新的契机.于是,在"解构"与"建构"双向律动的人文变奏中,另一种形态的形而上学--"价值形而上学"--正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0.
高校立志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本科教育变革的呼唤,有利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立志教育应体现共性与特性、社会责任与个人发展、道德与科学等三个方面的结合,可从多个方面探索其有效途径:关注学生"类特色",在个性化教育中立志;以过程性思维分阶段实施立志目标;着力于志向的自主建构,将立志教育信念渗透于教育教学实践全过程,同时创设支持性环境,拓展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育以科学标明自身,以主体性装裱教育目标,以技术化指标衡量教育结果,运用自身的工具价值之便把科学思维无限抬高,使自身与野性思维绝对对立,高调标识二者的等级序列,以此来反衬后者的"非科学"性,最终使野性思维在教育中被遮蔽。在此种意义上,现代教育(学)史就是野性思维的遗忘史。在这一遗忘史中,教育所生产的只是"失去灵魂卓越之人",即空心的人、旁观的人、虚无的人。然而,野性思维能够以其独特的方式使人的本真存在得以绽出。因此,现时代的教育应该为其"空敞",使得它如其所是地回归到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12.
基于彭加勒建构思想的实验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知识创新工程"要求科学教学中贯彻建构思想,尤其是理科实验教学必须重视思维建构,但我国长期存在的科学知识观,导致实验教学中只有实验操作,没有思维的建构,不利于课堂教学形成"思维型教学文化",而基于彭加勒的实验建构观可以构建有利于知识创新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即问题—{假设(假设的内插与矫正)—预期—验证}。  相似文献   

13.
逻辑起点不应被界定为"一个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而应被界定为"一个假定".从逻辑起点出发构建科学或学科理论体系是一种"从抽象到具体"的理论生发路径,"从具体到抽象"与之并行不悖,理当耦合并用.具体理论可以存在"单数逻辑起点",也可以存在"复数逻辑起点",而学科作为具体理论的集合体只能存在"复数逻辑起点".对于学科理论体系构建而言,"复数逻辑起点论"相较于"单数逻辑起点论",具有更强的"理论张力"和"理论体系建构力".基于高等教育学的开放性,我们必须走出"单数逻辑起点论"的桎梏和樊篱,树立"复数逻辑起点论"的思维逻辑和行动框架,进而探寻和打通多中心、多起点、多端口、多支点、多维度的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构建之路.  相似文献   

14.
建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论,是远程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科发展的迫切需要。正确认识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的特点,是建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论的基础;成人学生的远程自主学习是建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论的逻辑起点;导学、自主学习、传输设施和技术、教学资源、支持服务、考试考核,是建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论基本框架的要点。  相似文献   

15.
"教学论"与"教学理论"是分别从德文与英文翻译过来的两个不同的教育概念。尽管其各自的研究都共同指向课堂教学,但由于源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它们在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以及对教师地位和角色的规定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教学论"与"教学理论"是两种难以通约的研究范式,前者根植于德国深厚的新人文主义的"教化"(Bildung)传统,属于欧洲唯理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的"教育学"范式;后者则与课程论以及不同取向的教育心理学相联系,属于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教育科学"范式。清理20世纪我国从西方不同文化传统引进的教育学科的概念,弄清不同概念的含义及其在我国语境中的变化,是新世纪重建教育学科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6.
基于"根品教育"的办学理念,学校提出了"自由、善思、乐学、创生"的"根品课堂"教学文化。在数学课堂中巧设各种"活动场",营造学生自由思考与表达、学思结合、注重创新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打造"善思"课堂。1.创设"探究场",关注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涉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  相似文献   

17.
1 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合计15分) 1)教育技术是( )五个领域的理论与实践。 A.开发、应用、购置、建构、设计 B.组织、设计、实验、管理、辅导 C.开发、应用、管理、设计、评价 D.远程教育、电化教育、学习管理、开发、评价 2)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是( )和教学理论。 A.视听教育、程序教学、掌握学习方法 B.学习理论、教育传播理论、科学技术 C.机械论、教育哲学、教学论 D.进化论、工具论、思维学 3)下面四种关于教学媒体分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相似文献   

18.
科学实践源于对自身合理性的认识论反思,是科学内在秩序和外在价值的统一。科学教育符合科学实践的认识论逻辑,并在科学与生活交织的文化场域中指向人的生命存在意义。然而,对世界存在方式的不确定性假设衍生出内涵迥异的认识论范式,致使科学教育形成差异性的发展路径和异化形态,表现为“机械—还原”论造成科学教育的无人危机,“形式—符合”论形成科学教育的真理强权,“有机—连贯”论导致科学教育生命观的泛化,“语境—实践”论易使科学教育陷入多元化的虚无。实际上,科学产生于人类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充盈着人性价值且具有普遍意义的“地方性文化”。文化场域中科学教育的价值规律和实现机制遵循人之发展的内在逻辑。在路径上,以彰显人的文化生命价值为导向确立教育目标,融合科学文化的“真、善、美”选择教育内容,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开展教育实践,基于科学文化自觉施以教育评价。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对文化之人的塑造和养成。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人类劳动的重要思想,常被西方学者批评为"抽象"、"先验"和"非科学"的"费尔巴哈主义人本主义"。事实上,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过程并不存在"费尔巴哈阶段",把"自由自觉的人类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正是马克思完全超越主观唯心主义和直观唯物主义的地方,是马克思对人类现实劳动历史地位的科学抽象。同时,"劳动类本质"与"社会关系总和"的思想并不冲突,"劳动类本质"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逻辑起点,"社会关系总和"论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成熟的人本质理论,二者从不同角度规定了人的本质,在理论上各有偏重。  相似文献   

20.
季羡林总结了几千年以来东西方四大文化体系互相间盛衰消长的历史经验,客观地分析了西方文化"天人二分"的分析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争".在给人类带来很多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从环境污染到生态失衡等种种灾难.而东方文化"天人合一"的综合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和",也就是顺从自然,与自然浑然一体,努力建构和谐的世界.季羡林在这个基础上,用宏观的历史眼光,作出东西方文化变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样的前瞻性科学论断,并称之为"东西方文化互补论",以实现东西方文化真正平等的交流.为此,他提出"送去主义",也谈及"拿来主义",目的是反对"欧洲中心主义",推动不是以谁为中心的"文化多元化",使东西方文化最终走向和谐与融合,创造新的文明,以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