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节复习课时,我见部分学生把资料乱摆乱放,用时很难找到又极易丢失,就建议学生把资料用夹子夹起来。为了加强效果,我激了他们一下:“咱班有买不起夹子的同学吗?请举手.老师去给你买。”不料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  相似文献   

2.
李雪玲 《师道》2005,(10):32-32
那是在学习《口技》这一课时发生的事。这篇课是要求学生背诵的,我也很早就提醒了他们在预习和上课时要有意识地记忆。只是孩子们天真烂漫、爱玩的性格使他们忘记了这件事。但我以为他们还是有人可以背出来的,就算不是很好,也差不多能完成。于是我满怀信心地问:“可以把《口技》一背出来的同学,请给大家背一背。”刚才还很兴奋的学生,马上就安静下来了,没有一个举手的,都把头低下了。我在教室里巡视了一番,大家沉默了一阵,还是没有人把手举起,连成绩最好的小敏也没有举手。我此刻才明白了:他们背不了。  相似文献   

3.
片言只语     
心是一把铁勺 在记得我小时候第一次学到“心”这个字的时候,老师说:“心是一把铁勺子。正在炒豆。豆子会蹦啊,最后两颗豆子掉在了心外、只有一颗幸运豆留在了勺里。”每个人只有一把铁勺。却要遭遇到很多豆子。我们要仔细地甄别放入勺子里的物件的数量。  相似文献   

4.
【案例前的思考】◆课堂上怎样组织一年级学生进行估数活动?◆估数活动对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起多大作用?◆怎样才能做到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背景介绍】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时是“数豆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初步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培养数感,培养初步的估计意识;会读写100以内的数。”课前我一直在犹豫:现在的孩子很聪明,100以内数的读、写、数都没有问题,还有没有必要用一节课来数豆子呢?我又想:以前的统编教材中没有这样的教学内容,现在实验教材中安排“数豆子”,肯定有“数”的必要。课…  相似文献   

5.
《坐井观天》是一则动人的寓言故事,我讲这一课时,学生听得很认真。“青蛙坐在井里,目光短小,犯了一个荒唐的错误,可是它还自以为是,实在可笑。”我津津有味地讲道。接着问:“我们怎样帮助青蛙认识自己的错误呢?”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我们应该想办法让青蛙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可是井那么深,青蛙怎么可能跳出来呢!”“可以用一个篮子把青蛙捞上来。”“也可以用一只水桶把青蛙捞上来。”……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办法也很多。  相似文献   

6.
怎样开启学生体验作文这把金钥匙呢? 首先,教师要把自己体验过的刻骨铭心的经历说给学生听,这样才能唤醒沉睡在学生心田的各种人生体验。教学生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时,我把自己童年生活中刻骨铭心的事说给学生听,如:童年我为了报复同伴从我手中抢走一条半斤的鲫鱼,而把人家的白色衬衫踩到烂泥里,过了一天,无论怎么洗也洗不干净。还有一次,我乘船为了省2毛钱而说谎,被售票员痛斥而满脸通红,万分羞愧,真想跳进洞庭湖。“以情动人,情更浓”,你说学生还不会打开记忆的闸门去搜索他们童年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吗?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怎样为学生栽下一棵枝繁叶茂的梧桐树,为他们提供一方挥洒个性、享受学习乐趣的栖息地?我在教《詹天佑》一课时,就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激发智慧、释放思想的舞台,充分发挥开放式教学的优势,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每一位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我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8.
音乐欣赏是使学生感受音乐,体会音乐,提高鉴赏能力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之一,多媒体教室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例如,我在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这一课时,把音乐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场面相结合,并利用“附件”中的“录音机”将学生的演唱配上伴奏录下来,然后全班欣赏,使学生享受到参与音乐活动的快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  相似文献   

9.
林小丽 《师道》2004,(12):27-28
新课程标准早就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他们在自动自主的学习中培养创新思维。可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却不知不觉地把这个“主人”地位给剥夺了,给学生设计了模式,定制了方法。够了够了,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辛勤的园丁们,给学生来点别的吧。  相似文献   

10.
不再是被动接受“灌输式”的学习,而是合作学习,是充分锻炼各种能力的自主学习,是师生互建平等关系的学习,是充分享受“公平教育”的学习。这就是正在探索“优质教育”模式的“小班化”教学。让我们走进南京市白云园小学的“小班”课堂看一看。“立体”课堂这是一堂数学课:在贴满憨态可掬的小熊、鲜绿苹果、红彤彤太阳的教室里,20多位同学被分成4组,每组有一位同学做记录,其余同学比赛“抓豆子”;抓一把豆子数清颗数后,孩子们接着抓体积更大的花生米,并通过前一次抓豆子的经验来“估算”手中花生米的“颗数”,接下  相似文献   

11.
张杰志 《科学课》2010,(1):36-37
教学分析《热往哪里传》一课由“水温的变化、哪颗豆子先掉下来、保温与材料”三个活动组成。教学本课时,我采用“猜想——验证——分析——结论”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在掌握物体导热相关知识的同时,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都能经历一次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都能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幸福。  相似文献   

12.
寒假的一天,我参加了广电小记者组织的民俗体验活动“忙年”,体验了一把西董豆腐的制作过程. 一大早,我们就来到了西董镇的西赵村.走进豆腐坊,我看到了一台大机器,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豆腐坊的老爷爷笑嘻嘻地提来一桶提前泡好的豆子,告诉我们:“这台机器是用来把豆子磨成豆浆的.”说完,老爷爷就打开了机器,机器发出了“嗡嗡”的声音.老爷爷挖了一大瓢豆子,倒进机器上方的漏斗里.豆子立刻被磨成乳白色的豆浆,顺着管子流进了下面的大盆里.豆浆磨好后,老爷爷老奶奶把豆浆煮沸,香喷喷的热豆浆就做好了.老奶奶给我们一人盛了一碗,我们围坐在桌子旁,大口大口品尝着可口的豆浆.以前,我从没觉得豆制品是什么美味,也不太喜欢吃,但今天的豆浆却那么好喝,那么香甜.  相似文献   

13.
有关资料统计显示,学生多数习作的内容是空话、大话、套话。怎样才能让平日的习作教学深入学生的心灵呢?笔者认为以下三点尤为重要。一、观察——学生习作的金钥匙 我在教学中就设计了“种豆子”这样一个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每个学生分得10颗黄豆种,集体交流了种豆方法后,种豆比赛就开始了。豆子发芽了,我会让学生把种在盆中的豆子带到班级来,进行集体观察指导。学生们在观察时非常仔细;并相互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一名学生在观察后说道:“我的小豆子把它绿绿的衣服都给撑破了,露出白白的肚皮,上面还顶着一个弯弯的小芽儿。”  相似文献   

14.
教学分析《热往哪里传》一课由“水温的变化、哪颗豆子先掉下来、保温与材料”三个活动组成。教学本课时,我采用“猜想——验证——分析——结论”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在掌握物体导热相关知识的同时,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都能经历一次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都能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幸福。  相似文献   

15.
教学北师大版国标本教材一年“级数豆子”一课中,着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数感。在估算的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应“用比较”来进行估计,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用手任意抓一把豆子放在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估一估杯子里一共  相似文献   

16.
教学分析 《小水钟》是大象版五年级《科学》教材《时间的脚步》单元第三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各种计时工具及摆钟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一课。教材原定1课时,为了能更好地、深入地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我把本节课调整为2课时。第一课时,先介绍水钟发展的资料以及水钟的类型:受水型和泄水型。  相似文献   

17.
“伤口包扎”这一主题我已酝酿很久。今天有一名学生在操场不慎跌伤,我抓住这个机会,把伤口包扎这一内容讲给学生,能起到增强学生体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不少的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花大量的课时,以大量的例文.对学生的阅读训练下了不少的功夫,结果是学生阅读的兴趣并不浓厚,阅读的能力也并不强。阅读过程中应有的心灵体验、思想碰撞、精神对话消失。致使学生人文素质低下。探究原因,我认为:教师自己对所教文章缺少深刻、独特的体验,偏信专家、教参。很多时候,为了赶进度,就把结论直接告知学生。对学生富有个性的体会不予理会。如此“责任心”滋生了学生的依赖思想、奴性意识。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实施体验、感悟式阅读教学,还学生以阅读主体的地位。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感悟作品。  相似文献   

19.
我的“下水导写法”杨积隆一为了解决学生作文“无米饮”之苦,激起他们的写作情趣,我们采用了自己创造的“下水例文导入法”,给高一学生进行一次采写结合的“一源四体”的系列作文教学实验。这一单元教程是连续用14课时完成,分为五个步骤:(1)以我见报刊文章为例...  相似文献   

20.
“珍惜劳动果实”的主题教育,以往“思品与社会”课上进行过多次,虽然自我感觉内容丰富,说理清楚,学生课上也都连连点头,可生活中他们依旧互相攀比,用钱依然大手大脚,平时浪费钱物的现象也是司空见惯。新学年,这方面的教育又将进行,怎样避免“重蹈覆辙”呢?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俗话说,“当家才知柴米贵”,学生“不知柴米贵”重要原因在于没“当家”,我何不让他们在“当家中知柴米贵”呢?于是,我便郑重其事地要求学生双休日回家“做买卖,学赚钱”。真实的生活,给了他们真切的体验;真切的体验,促进了他们情感的升华。请看下列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