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通过评价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并以评价改进教学,成为近来教育教学中非常值得关注的话题。表现性评价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数学理解水平并有效改进教学。以“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为例,制定了算理理解的水平框架并设计了表现性任务,对学生的算理理解水平和学习过程进行了测评。最后,合理应用表现性评价框架及测评,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教学设计,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水平。  相似文献   

2.
理解是学习者的必然追求,对数学理解的评价也应该是多维度、多视角的,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利用表现性评价,明确评价目标、设计表现性任务、制定评价标准,拓展评价主体,能更好地展现学生数学理解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计算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练习,引导学生真正理解算理,并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评价,能够更加真切地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且以评价来改进教学,让学生在更高质量的学习环境中完成有效学习.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表现性评价方式进行教学评价,能让学生接收到良好的评价,并以此为依据对自己后续的学习活动做出指导.因此,更多教师选择采用表现性评价方式对学生和教学进行评价,这将为学生带来更多实质性帮助.文章针对表现性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教学特点,提出关于表现性评价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5.
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教师要更为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的困惑,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算法、明晰算理是学习的关键。教师应结合教材的内容,联系前后的知识,将算理讲解透彻,使之易于学生理解和吸收。  相似文献   

6.
山东青岛海逸学校进行了"全课程"实验,将以往的语文、数学等单一学科整合为了五大学习领域: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素养、体育与健康、品德与生活,并进行了评价方式的改革,实施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分为过程性表现性评价和终结性表现性评价。学校通过科学确定评价目标(确定所期望的学习结果),表现性任务(创设引发学生表现的情境)、评分规则(衡量学生表现的依据),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在真实情境活动中通过实践、体验来理解知识的过程,提升合作交往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今后广阔的人生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对小学计算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促进学生将算理与算法有效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8.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直观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抽象概念具体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理解算理算法的推导过程,抽象出计算法则,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对此,教师应积极探究应用直观教学的有效方法,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相似文献   

9.
社会情感能力是影响个人成功和幸福的关键因素。对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进行测评有助于分析其能力现状,针对问题进行辅导干预,并基于证据分析育人质量、改进育人实践。然而,社会情感能力的测评存在一定难度,虚拟表现性评价为社会情感能力测评提供了抓手。研究通过探讨虚拟表现性评价的内涵、理论基础及优势,讨论运用虚拟表现性评价测评学生社会情感能力何以可能;通过分析虚拟表现性评价的设计思路及实践案例,讨论运用虚拟表现性评价测评学生社会情感能力何以可行。虚拟表现性评价为学生带来个性化的、接近真实情境的交互式学习体验,其建立在“以证据为中心的设计”思路基础上,在基于评分规则测评学生社会情感能力表现的同时,也为参与测评的学生本人提供指导性反馈或干预,由此实现虚拟教育世界与后续现实世界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跨学科学习有助于弥补分科教学的缺陷,促进学生跨学科理解形成和创新人才培养。学生评价是落实跨学科学习目标、设计高质量教学活动、促进跨学科教学改进的关键环节。跨学科学习评价一般以表现性评价为主,其他评价方式为辅。跨学科学习评价内容需要具备完整的评价要素,其学习水平划分应以认知模型为依据。基于SOLO分类理论构建跨学科学习评价认知模型,有助于教师设计合理的表现性评价任务,明确对学生任务表现的观察点,基于收集的证据对学生的认知层次和学习成果水平作出科学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