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农民工子女初中后就学的利益冲突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农民工子女初中后的就学问题是我国教育政策的一个焦点和难点问题。不同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交织和冲突便是制约农民工子女初中后政策制定的核心因素。农民工子女与流入地政府和学校的利益冲突本质上是农民工子女强烈的升学需求与城市教育资源容纳力不足的矛盾,而这正是解决农民工子女初中后升学的症结所在。为此,制定农民工子女初中后升学政策要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平等升学权利,以放开城市高中阶段教育为基本价值取向。同时,还要明晰各级政策的不同职责,做到权责明确,并规范各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建立教育资源配置的长效机制。政策的路径选择应立足于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对不同地区和城市放开城市高中阶段教育,并进行分类规划,从而逐步实现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2.
对“两为主”政策实施情况的调研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全国各地在执行农民工子女以流入地政府、公立学校为主接受义务教育的过程中遇到较大阻力,流入地政府与公立学校都面临着较大压力。本文提出,解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需要理清思路,由中央政府、流入地政府、流出地政府、农民工家庭4方共同承担责任;通过多元化、弹性化、可选择的教育制度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利。  相似文献   

3.
(记者徐光明)我省为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建立教育保障机制,减轻农民工的子女教育负担, 做到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 我省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流入地政府和教育等有关部门将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中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纳入城市义务教育工作内容,流出地政府要积极配合流入地政府,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加强管理,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各地建立农民工子女入学联席会议制度。 为了保证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受教育的质量,我省坚持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可以插班就读、也可以单独设班。学校将进城…  相似文献   

4.
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所关注的。原国家教委和公安部1998年下发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中提出:“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更是明确规定:“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流动人口子女进入流入地学校,与流入地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已是不争的事实。教育好这批流动的学生,使他们真正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利…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随迁子女高中教育成为继义务教育之后的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流入地政府的教育政策是决定农民工随迁子女能否在流入地平等地接受高中教育的制度因素。当前涉及农民工随迁子女高中教育问题的政策可从三个维度划分为四种类型,总体上来看,这些政策保守性特征凸显。对高考移民的担忧、高中教育资源供求失衡和高等教育机会分配地方化是造成保守性教育政策的成因。政策制定方式被动、政策本身缺失公平、政策执行效果不确定是当前农民工随迁子女高中教育政策的现状。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随迁子女异地中考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和努力下,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继续接受更高阶段教育的客观需求。当前,大部分城市的高中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加上制度和现实环境等因素,农民工随迁子女很难在流入地继续升学。满足规模巨大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继续接受教育的需求,需加强教育需求情况调研,做好异地中考政策规划;引入教育券,解决教育经费在区域间的支出流动问题;以职业教育作为推进异地中考政策的突破口,在城市向农民工随迁子女全面开放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户籍制度,剥离附着于户籍上的各种福利与管理功能;改革高考制度,形成中考、高考配套的政策体系;创新高中阶段办学模式,建立健全高中阶段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与投入机制。  相似文献   

7.
《宁夏教育》2009,(1):41-41
浙江省政府决定,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纳入当地政府的发展规划,统筹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据浙江省教育厅介绍,根据这个规定,全省将按照“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在就近学校学额有空余的情况下予以安排农民工子女入学;就近学校没有空余学额的,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结合校网布局和生源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到其他学校就学。  相似文献   

8.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流入地政府应当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但如何真正落实<义务教育法>精神,使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成为政府正在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浦东新区政府以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的方式来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具有制度创新的重要意义.本文对该政策的背景、目标、价值、实施过程和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经过多年的探索,农民工子女在义务阶段的就读问题基本解决,但这一群体完成义务教育后的教育延伸等又成为新的问题。随着教育均衡发展的深入推进,给予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完成后公平的教育机会,必须在制度调整、政策性扶植、引导公立高中接纳与认同等方面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10.
在农民工大流动的今天,农民工流入地政府应主动与流出地政府合作,建立协作机制,以有效解决农民工焦点难题。即应开展对农民工即时培训、有效疏导其流进流出、建立其应急救助制度、逐步完善其社会保障制度并保证其子女就学、推行其户口的一元化管理等。  相似文献   

11.
留守儿童初级社会化中家庭功能弱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他们的初级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家庭的教育、情感和保护功能弱化问题。为使“留守儿童”更好地实现初级社会化,家长应强化家庭教育意识,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社会要给予更多的关爱。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关心的问题,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必须由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共同参与解决,它的未来发展构想也应当是多元均衡发展的。  相似文献   

13.
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在学习、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安全等方面表现出种种问题。其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的教育功能弱化;隔代教育"代沟"现象明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角色意识模糊;留守家庭的教育缺少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子女理应享受免费义务教育,但在现实中却难以实现.流入地政府理应承担起农民工子女接受免费义务教育的重任,但受现实条件的制约,难以到位.为此,本文基于影响农民工子女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的因素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另一种贫困:关注民工子女教育权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批民工纷纷涌向城市,由此产生了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由于教育、财政、社会管理等体制方面的原因,民工子女教育权未能得到很好的保护.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工就业平等,规范学校收费,保障充足的教育经费.  相似文献   

16.
受教育权是学前儿童应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其保障有赖于家庭、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家庭是学前儿童受教育权保障的原生性责任主体,应为学前儿童创设适宜的成长环境,并进行教育启蒙。政府是学前儿童受教育权保障的次生性责任主体,应加强制度建设以确保学前儿童的受教育权,并提供充分且优质的教育供给。社会是学前儿童受教育权保障的补充性责任主体,应为学前儿童提供多样化的教育选择,并为其学习与成长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7.
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分析:教育财政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均与教育财政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财政角度看,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措施:明确政府对于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财政责任,加强财政部门与教育部门之间的配合,加强上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对流动人口中贫困家庭孩子实行特殊资助政策,部分地补偿他们在公立学校的学习成本。在政府财政约束条件下,通过一定的财政政策扶持打工子弟学校,改进其办学条件,提高其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子女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难点和薄弱环节,是当前最突出的教育公平问题之一,做好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是城市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应该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明确政府、市场、社会支持三个责任主体的角色定位。政府作为基础教育的主导者,应承担供给责任;民工子弟学校作为市场的主体,在国家经济不富裕时期有其存在的必要;全方位、深层次的社会支持体系是外在环境支撑。农民工子女获得公平教育权利的问题,目前还普遍存在,需要各类责任主体加深认识、互相协调、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日本确立了对"关东州"的殖民统治之后,为解决日本移民子女的学习问题而创办了专门招收日本人的小学校,并且很快就形成了寻常小学校、寻常高等小学校、高等小学校补习科的教育制度,日本在"关东州"小学教育中所实行的政策,不论是从教育制度方面或者是从教育方针方面而言,都具有殖民地色彩和特征,是为巩固日本对"关东州"的殖民统治服务的.  相似文献   

20.
农村的存量人口和增量人口在向城市转移的途径选择上应该有所区别。存量人口的转移办法基本上是补救性措施.新的增量人口应通过新的路径把他们合理地转移出去,而不能够积累成存量人口问题。农村增量人口转移有两种途径.一是农民子女-学生(大学)-城市(镇)人口;二是农民子女-学生(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一部分城镇(市)人口和部分新农村人口。无论选择何种路径,农民子女接受教育是关键.它能使农村人口稳定地向高层次转移。而且只有通过这种方式的转移才能使重庆从人口大市向人力资源大市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