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全日制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寓言三则·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人间训》,选文是:“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日:“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  相似文献   

2.
塞翁失马     
刘安 《现代语文》2004,(5):17-17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淮南子》译文:有一位老人和儿子在边境地区生活。一天,他们家的一匹马跑丢了,邻居都来劝慰开导,不料做父亲的却说:“丢了马是个损失,但很难说它一定是坏事。”几个月以后,跑丢的马带了一匹骏马回来,邻居们纷纷来庆贺,做父亲的说:“这也许…  相似文献   

3.
鲁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有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的一篇寓言,编者拟其题目为<塞翁失马>.节选的文段为: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日:‘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目:‘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相似文献   

4.
“塞翁失马”的寓言故事家喻户晓,“塞翁”一词也成了具有辩证思维的智者的代名词。然而本人在备课中,却发现该文存在严重的疏漏。一、质疑(一)文中的“善术者”是指谁?是塞翁还是塞翁之子?从开篇“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一句看,意思是“善术者”的马丢了,联系标题“塞翁失马”,那“善术者”就是“塞翁”。但“塞翁”之所以被世人当作具有辩证思维的智者,是从他“马无故而亡”而不忧,“其马将胡骏马归”而不喜,“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而不愁时反复说的两句话,即“此何遮不为福乎?”和“此何遽不能为祸乎?”正是…  相似文献   

5.
<正>一、经典启迪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读音bì,股,大腿)。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类有“而”字的句式,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引弦而战(《塞翁失马》)、子何恃而往(《为学》)。这一类“而”,一般中学语文译注资料都归纳为:连词,表承接。如华中师院的《中学古文注释》一书即持此说。我觉得这个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屈原列传》中“长子顷襄王立……顷襄王怒而迁之”这一部分,文字错杂,不相连属,前人顾炎武在《日知录》里,梁玉绳在《史记志疑》里已经提出,皆疑自“虽放流……岂足福哉”(课本在“此不知人之祸也”之后,删掉了“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几句)一段应置于“怒而迁之”之后。但  相似文献   

8.
史铁生的自传体散文《我与地坛》近年来一直备受推崇,这是一篇“至性”的美文。从1999年入选“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大学语文》(专科)篇目,到2001年作为“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材”课文,说明其内在思想价值正在被人们所发现,也说明它在正在形成的当代人文价值观念中逐渐凸现其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姜夔的《扬州慢》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但对其名句“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解释却屡屡变更。新课改后,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也选了这首词,但对这个颇有争议的问题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其解释为“毁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是战争的见证,人们不愿再受金兵的蹂躏。”  相似文献   

10.
《马踏飞燕》(第12册第1课)这篇看图学文,介绍了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马踏飞燕”这尊铜制的骏马在雕塑、造型、构思等方面的艺术特色,歌颂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在1800多年前就已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具有卓越的创造才能。本课是向学生进...  相似文献   

11.
汪宓 《学语文》2003,(2):3-43
初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塞翁失马》有“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日:‘此何遽不为福乎?”’一段,《教师教学用书》把文  相似文献   

12.
“思无邪”语出《诗经·鲁颂·駉》篇,在《论语·为政》篇中被孔子所征引。关于其内涵,历代释者主要形成“正”“诚”两条主流阐释路径,现当代学者在前贤基础上又提出“思”为祝辞、“无邪”为“无穷无尽”的新解。结合《駉》篇实为颂马诗的背景,“思无邪”本义当理解为“祝愿骏马繁多”。而孔子之意则是“思想纯正”,既指《诗经》作者感发惩创、劝善惩恶的创作意图,也指其对读者道德层面的感发与引导作用,体现了孔门解《诗》断章取义的传统,而这种传统是春秋“赋《诗》断章”之风与儒家重现实功用、重伦理教化理念的综合产物。  相似文献   

13.
宋人黄彻曾说过:“杜集及马与鹰者甚多,亦屡用属对”(《恐溪诗话》卷二)。杜甫在他的一生中的确写过许多专咏马和鹰,或题画马和画鹰的诗。在现存的杜诗中,写马的有《房兵曹胡马》、《画鹰》等共计二十余首。至于在其他诗歌的句子中写到骏马、苍鹰的就更多了。并且,杜甫还常将马和鹰相提并论,结构极其巧妙,对仗极为工整,如:“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赠韦左丞大济》)“老马夜知道,苍鹰饥著人。”杜甫为什么对马和鹰这样感兴趣?为什么在自己的诗歌中这样反复多次地写到马和鹰呢?这确乎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马,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因为它…  相似文献   

14.
《伶官传序》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为《伶官传》所撰的序文,也是一篇著名的史论。《伶官传》记载后唐庄宗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门高等败政乱国的史实。这篇序文是把“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作为教训,说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  相似文献   

15.
新的教材出来了!教师的选择更丰富了。同时,教师也难免会出现“究竟该如何教学”的疑问。在此,就以胡建老师《荷花淀》这课堂为例子,说说我的一些思考。《荷花淀》是高中教材的传统篇目,这次依旧为各个版本选择并保留了下来。“老篇目”,胡老师却上出了“新意”:——在知识点的解读中追求人文性。胡老师讲《荷花淀》并没有从传统的社会学和广义的文章学(如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角度去讲,而是以朗读引导学生解读和感悟文本,带领学生钻进小说读小说,最终跳出文本,领悟到“有一位老人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还有位老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写过一篇小说叫《荷花淀》。”——在师生互动中追求和谐性。浏览整堂课,胡老师与学生轻松、愉快、配合默契的场景跃然于纸上。它们巧妙地与胡老师对《荷花淀》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心灵和谐美”的解读融合在一起。由此一堂课从形式到内容透出了一种舒服感,学生当然就会调动每一个细胞倾听教师的启迪。由此可见,教师首先不应该对新教材产生“不知所措”的不自信。胡老师“旧瓶装新酒”的一堂课就是具体的佐证。推而广之,无论是传统篇目,还是新增的篇目,也无论它出现在哪个版本中,教材只是一种课程资源,教师才是主人...  相似文献   

16.
附注:①万福,《辞海》:“极言福之多也”。《诗小雅蓼萧》:“万福攸同”。今祝人健康亦称“万福”。“福”与“富”有其别,有其不别。“福:幸福,福气(跟‘祸’相对);富:财产多,富裕(跟‘贫穷’相对)。总之福中有富,富中有福,福与富是相关联的。江泽民同志在河北考察工作时,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要求:“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谍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句句赋予着一个  相似文献   

17.
宋人黄彻曾说过:“杜集及马与鹰者甚多,亦屡用属对”(《恐溪诗话》卷二)。杜甫在他的一生中的确写过许多专咏马和鹰,或题画马和画鹰的诗。在现存的杜诗中,写马的有《房兵曹胡马》、《画鹰》等共计二十余首。至于在其他诗歌的句子中写到骏马、苍鹰的就更多了。并且,杜甫还常将马和鹰相提并论,结构极其巧妙,对仗撅为工整,如:“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赠韦左丞大济》)“老马夜知道,苍鹰饥著人。”杜甫为什么对马和鹰这样感兴趣?为什么在自己的诗歌中这样反复多次地写到马和鹰呢?这确乎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山海经》篇目是《山海经》传统研究三大难题之一,刘歆《山海经》篇目又是争论的焦点。在回顾《山海经》篇目研究的基础上,可以论证:刘歆所称“校《山海经》凡三十二篇”乃刘氏等人校编《山海经》时参阅过的材料之篇数,计《山经》材料5篇,海外海内经材料20篇,大荒海内经材料7篇;刘氏所称“今定为十八篇”乃定本之篇数,计《山经》5篇,海外海内8篇,大荒海内5篇;《汉书·艺文志》所称《山海经》“十三篇”当指《山经》5篇和海外海内经8篇。  相似文献   

19.
《房兵曹胡马》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二首》中的一首。作者杜甫刻画了一匹骨骼雄健、骁勇神骏的马,并将自己的豪情壮志,别具匠心地借助于刻画一匹骏马的神形抒发出来。  相似文献   

20.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集子里所写十篇“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文章中的第二篇。这是一篇专门回忆和纪念作者童年时的家中保姆——阿长的文章。在初一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狗·猫·鼠》《二十四孝图》《五猖会》(都收在《朝花夕拾》中 )等篇目里也多次提到了她。可见阿长给鲁迅的童年生活留下了多少难以磨灭的回忆 !《阿长与〈山海经〉》中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童年鲁迅与阿长相处的情景 :对“我”拔草翻石头的告发 ;夏夜挤“我”睡席的“大”相 ;元旦早起为“我”塞福橘 ;平日里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