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德育之为德育--大学德育研究的前瞻性评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大学德育研究中日益显现出人文缺失的弊端,其根源在于交往的缺失和目的理性的盛行。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从交往理性出发,确立“交往德育”理念。交往德育是一种主体间性教育,是一种师生的存在生存,其真谛是通过师生真诚而非扭曲的交往,指向一种“美好和真诚”的生活。交往不仅仅是一种德育方式,它本身便是一种德育理念。  相似文献   

2.
"原生态德育"是一个非主流话语的德育新概念,不管人们对其是否认同,但是它的确存在于大学校园之中,而且以独特的完全无意教育功能陶冶着大众学子的德性.在多元化和开放性的教育环境里,大学既需要不断强化有意的制度化德育的构架,也应当注重无意的原生态德育的价值.为此,文章就原生态德育的基本内涵、孕育机制、基本原则和实践平台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以期对原生态德育实践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3.
德育过程中的师生交往互动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互作用的过程,具有共在性,平等性,情感性的特点,实现德育过程师生交往互动,应做到以下几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实现德育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统一;体现理解与对话的教育本质;推动交往互动方法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4.
文章论述了高校德育主体间伦理精神的缺失以及主体间伦理精神的确立问题,其意在于:在高校德育教学过程中,构建高校德育主体间即师生间真正的平等交往的伦理关系,使高校德育主体走出交往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灌输式德育是造成德育低效甚至无效的重要原因,我们倡导对话式德育,是基于师生心灵交往的德育;对话式德育具有平等性、开放性、理解性、情境性和生成性。实现德育的对话,必须致力于师生相互解释、共同体验、合理交往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肖蓉 《教育探索》2011,(10):132-134
和谐德育是当今高校德育的价值追求,将哲学范畴主体间性引入德育领域是对高校德育的理论创新.在主体间性视阈下构建高校和谐德育,应坚持民主、平等与和谐的德育理念,抛弃占有式的德育方法,在对话与沟通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的交往实践,建立起和谐的师生间的德育关系,提升高校德育的实效性,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师生交往是大学德育教学当中教师发挥德育影响的基本途径,没有师生间的交往和接触,就不存在教师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渗透。传统的品德课堂中,教师向学生传授固有的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观,学生对所学内容只能一睢命是从”,这既不相融于主体教育思想,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目的。新的品德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是主动和建构的过程,要加强德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才能完成真正意义的品德内化,从而进一步完善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大学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应该是在师生友好交往,互动的情况下进行。师生交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陈述了对教学中师生交往的认识,大学英语教学中师生交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教学中建立师生互动交往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网络德育已成为高校德育的创新方式。贝哈马斯交往理论分析认为,德育是师生主体间相互理解,达到一致的行为,揭示了师生交往即德育的本质,其核心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通过研究社交网络师生关系的状况和交往行为模式的改变,充分认识朋友型、亦师亦友型、形式型的社交网络师生关系形态特点和师生关系异化原因,是实现网络德育常态化,提升网络德育效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场所,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在师生友好交往、互动的情况下进行.本文分析了本院艺术系09学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现状:提出了促进师生和谐互动的有效策略,以提高艺术系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关于大学师生交往状况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大学师生交往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年龄、性别、成绩以及学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大学师生交往有重要的影响;师生交往对大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学师生之间的交往频率不高,在有限的师生交往过程中,男女大学生所获得的成就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师生德育交往,是指德育过程中师生之间作为平等主体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一种活动,是师生双方人格与情感的相遇、感染、碰撞和交流,是师生双方相互理解基础上德性共生的过程。师生德育交往是社会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性主要有:一、交互主体性师生同为德育过程的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由此结成“交互主体”的关系,其基本前提是,在德育过程交往共同体中的每一方都必须保持人格上的独立与平等。如果说传统德育认同“教师中心论”或“学生中心论”,那么“交互主体性”则强调平等的主体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因为交融了两种“主观性”,因而最复杂、最生动并永远处于德国现象学大师胡  相似文献   

13.
道德与生活是一体的,道德源于生活,生活是道德赖以生长的根基.为有效摆脱我国传统大学德育严重脱离大学生生活世界而导致大学德育低迷的困境,德育生活化已成为大学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是时代赋予大学德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大学德育生活化路径应遵循交互主体性原则.摒弃脱离现实生活实际的概念化、抽象性、去生活化的传统德育路径,以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为中心,从理解、尊重、交往等方面行之有效地开展大学德育生活化,切实提升大学德育质量和大学生整体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主体间性体现了交往的本质。异化的交往不具备真实交往的本质属性,实质上是一种虚假交往。文章揭示了大学师生虚假交往的主要特点、表现类型,阐述了导致师生虚假交往的主要原因、大学师生真实交往关系构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德育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道德的起源和本质来看,学校德育应该是一种交往行为。在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关照下的学校德育,应以对话作为师生交往的主要途径,德育内容应回归生活世界,培养具有主体间性的德育主体。  相似文献   

16.
以现实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作为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的平台,在真实的师生互动交往中,让学生学会生活、交往,并借此认识意义世界,理解意义世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师生关系的德育意义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7.
原生态德育的导入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使德育过程最大限度满足受教育者的德育需求,在优化制度化德育的基础上还需要导入并发展原生态德育。呼唤本真是原生态德育导入之缘,自主选择是原生态德育发展之基,拓宽视野是原生态德育发展之势。  相似文献   

18.
赵金昭 《红领巾》2004,(4):128-130
研究大学德育环境建设,是增强大学德育的科学性、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人的道德需要与全面发展理论,是构建大学德育环境的理论基础.大学德育环境的构建历史性地表现出时空性、主导性、主体性、生命性等实践特质,具体体现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画龙点睛的校训、高雅的人文环境、师生的平等互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大学教学实践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实践活动,是大学师生之间一种精神、信息、情感的交流,是大学生命主体的活动形态.目前,我国大学教学中存在着交往不足的现象,针对此,迫切需要树立科学的、开放的大学交往教学观.  相似文献   

20.
一 德育存在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存在于师生的相互交往中.一个人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最真实、最稳定,只有教育者对学生的教育回到自然生活状态时,我们的德育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