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梅西大学在线、混合学习的Stream数字教学平台为模板,以其Stream数字平台搭建所需的条件、Stream教学数字化的应用及学生学习Stream数字化的效果为主要内容,比较分析了我国边远地区高校应用Stream教学数字化的可能性,并提出在不具备Stream教学数字化条件下,如何实现有效的数字化教育教学改革,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基于Blackboard学习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lackboard学习平台在国际国内的应用非常广泛。本文从大学教育技术中心的角度,探索如何组织和开展基于Bb平台的混合学习实践,根据学科特点和课程的实际,开展Blackboard平台辅助课堂讲授、小组协作学习、混合式协作学习、主题探究学习、案例教学、技能训练、角色扮演等多种学习模式的混合,构建适应高等学校人才培养需求的高质量课程体系,拓展高校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服务。  相似文献   

3.
学习平台是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典型要素之一,一个完善的在线学习平台更是远程院校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核心体现。不断变迁的成人远程学习模式呈现一些新特点。成人远程在线学习仍存在较多障碍,针对成人的学习平台的模块设计可为远程教育的成人在线学习提供更优化的学习支持服务环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开放学习项目(Open Learning Initiative,OLI)为例探索开放教育资源如何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以及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应用模式和特征。作者探讨了开放学习项目的科学研究理论模式——巴斯德象限,指出:基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开放教育资源在线课程设计对教与学及研究工作具有多方位促进作用。文章并梳理了该开放学习项目独具特色的与社区学院的合作计划:通过与社区学院合作的方式,探索了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的应用,促进教育公平,克服对在线学习的偏见,提升学习者信心。作者分析了卡耐基梅隆大学在线课程设计和应用模式,即往返回馈课程设计模式、课程设计中的实践共同体的应用等,指出:该设计和应用模式是基于混合学习的实践,为未来的高等教育提供新的学习模式的尝试,为今后的在线课程设计和应用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学习环境下,为学习者创造一个有利于交互的语言环境是开展国际汉语教学的前提,而交互性学习环境的设计离不开学习活动的设计。现阶段,虽然汉语教学者们已经意识到设计良好的学习活动能够更好地培养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和文化领悟力,但在具体设计中依然存在诸如学习者视角缺失、学习活动设计过程不完整、未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等问题。数字布鲁姆为国际汉语在线学习活动设计提供了学习目标分类框架和技术工具运用指南,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本研究从数字布鲁姆的视角出发,首先从已有的在线学习活动设计相关研究中梳理出国际汉语远程学习活动的构成要素;然后在对国际汉语学习内容和远程学习者特征进行综合考虑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系统化的国际汉语在线学习活动设计过程框架;最后在对该框架下设计的国际汉语在线学习活动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考察,以期为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国际汉语在线学习活动的设计提供一个有效的理论指南和参考案例。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在线活动成为人们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方式。人们希望高等教育教学项目也能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及均等。如何在技术的支持下满足这些需求,为学习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学习机会,成为高等教育机构面临的重要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主管教学事务的副校长布莱恩.贝迪博士设计和实施了HyFlex课程模式(Hybrid和Flexible的组合词,意思为混合式灵活教学),真正实现了在线学习和课堂学习方式的灵活整合。HyFlex课程是远程教育中的新英格兰模式在常规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是远程教育与常规教育融合的重要体现;同时它也是均等主义远程教学理论这一源于美国教学实践的远程教育理论在常规教育中应用的典范,体现了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远程教育与常规教学的相互渗透和补充。旧金山州立大学位于美国西部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三面环海的中心城市旧金山,有来自全美以及全世界116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多名在册学生,提供120余个学士学位、80余个硕士学位及博士学位的课程,在加州州立大学系统中一直排名前列。在担任副校长之前,贝迪博士是旧金山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教学技术系的负责人和副教授,教授教学系统设计、远程教育、数字化学习开发、项目管理和形成性评价等课程,并指导几十名硕士研究生开展教学设计及技术领域的开发研究和实践。贝迪博士在印第安纳大学获教学系统技术博士学位,持有多个单科课程教学的资格证书,且有着25年以上的课堂教学、培训和教学设计经验,以教师、培训者及教学设计专家的身份参与过多种与教学技术相关的活动。他从常规学校教学、商业机构培训和政府部门培训等不同类型的实践中积累了教学系统设计、在线远程教育课程设计、在线教学实施和管理方法及策略等丰富经验。贝迪博士学术研究的主要兴趣包括在线学习的社会性交互、基于网络的混合学习环境中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在不同机构中面向学习和发展的不同领域专家的专业发展项目开发。正是基于学术研究兴趣和丰富的实践工作积累,他对在职远程培训、在线教学方法,以及在职学习的需求、方法和策略等有着深入的了解,最近几年,他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开发、实施和评估混合学习环境下的HyFlex课程模式,并将其应用于很多教学项目,还通过一对一咨询、专业发展会议上的主题演讲和组织在线研讨会等方式为很多机构提供实施HyFlex课程的教师培训,这些活动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这种课程模式自2006年开始在旧金山州立大学投入教学以来,已经在许多教育机构各种层次的教学活动中开始普及,这对目前国内高等教育领域将在线学习和课堂教学清楚分隔开,非此即彼,只能二选其一的课程设计有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O2O学习模式是基于混合学习策略提出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在终身教育领域中能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学历背景、不同经济条件受教育群体的学习需求。以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为考,结合终身教育之老年教育的发展现状,对O2O学习模式的特点与构建关键进行探索和研究,既是对以往在线学习模式的一个延伸和拓展,同时也是终身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为各地老年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效范例。  相似文献   

8.
开放大学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针对从业人员的需求,开展岗位培训、技能培训、职业证书等非学历继续教育。依托所建立的现代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开放大学可以在非学历教育领域利用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实施远程和移动的学习,文章就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在非学历教育中的应用模式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为例进行了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赋能已经成为实现高质量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数字化技术已经改变了人们学习的方式和渠道,为实现终身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在线学习的兴起、社交学习的增强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模式。数字化赋能促进了学习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提供了多样的学习资源,增强学习的个性化和定制化,改善了学习的效果和评估方式。开放式在线课程平台、数字图书馆和学术资源库、在线学习社区和学习分享平台等使学习资源得到了丰富和普及;数据分析和学习推荐、虚拟助教和个性化辅导与学习路径的定制化实现了个性化学习;学习效果的智能化评估和反馈机制、特殊学习需求的满足和学习效果的可视化展示使学习效果得到了提升。数字化也有力地促进着终身学习的路径不断拓宽、更加通畅和多样化延伸。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民族地区开放大学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视角,研究分析民族地区远程开放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及使用现状及各类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多样化需求,提出数字化学习资源一体化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1.
推行过往学习成果认证为全民提供多元学习机会已经成为全球终身学习发展的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国际劳工组织、欧盟理事会等国际组织联盟长期致力于向全球推行过往学习成果认证理念并提供实施操作指南。资历框架的出现从标准层面助推了过往学习成果认证的快速发展,而数字时代的新兴技术对推进过往学习成果认证平台建设,助力全体社会成员参与过往学习成果积累、认证和转换提供了便利。基于国际过往学习成果认证模式探索和体制机制建设经验,融合数字技术赋能和资历框架标准支撑,解构了过往学习成果认证模型并提出了实施策略建议:第一,加快推进国家资历框架标准体系建设;第二,建立过往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并提供学习成果认证参照指南;第三,打造数字化过往学习成果认证平台与实施网络;第四,建立专项质量保障制度与监督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2.
数字化学习是随着科技进步而发展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为满足社会和学习者自身多元化需求,提供了更多可能。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基本内容和要素,其整合和应用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数字化学习的效果。为此,应在广泛开展对多元化生源数字化学习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加大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力度,开发多种类型、立体化的、多层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并在学习资源的建设过程中注重采用多种学习策略和方法,注重学习者多元智能的开发。依托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多门课程中开展数字化学习资源与课程的整合和应用研究,构建适合目前高等学校日常教学的课内 课外开放式教学模式、基于问题解决的协作学习模式、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快乐学习模式和教师引导、自主探索学习模式,并以点带面,探索数字化学习的规律,满足多元化背景下学生的不同需求,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远程培训是一种全新的教师培训模式,为受训教师提供了理想的学习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及广泛沟通与交流的平台。这种培训的时空分离与不限性,满足了中小学教师培训"历时长、地点散"的需求;网络流动的数字化信息有助于挖掘并记录教  相似文献   

14.
梅西大学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围绕基础农业产业和市场需要展开,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都充分体现岗位需求与学生培养的一致性,学生对农科类专业认同度较高。以《土壤肥料与环境》为例,从课程教学、课程学习、课程考核、数字化平台等方面,介绍梅西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方法和集约高效的数字化平台,有效地保障和发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对我国农科类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数字素养发展系统项目是欧洲提升成人数字素养的一项重要举措。其主要内容包括:构建了基于欧洲公民数字素养框架的培训课程体系,开发了融入游戏化场景的在线学习平台,设计了符合成人学习特点的混合教学模式,并形成了全程全方位的导师支持服务。该项目可以为中国发展成人数字素养提供经验启示:关注"数字弱势群体",促进数字包容;加强数字素养研究,建设能力框架;推进数字发展项目,贴合成人需求。  相似文献   

16.
张馨月  王鑫 《成人教育》2015,35(2):74-76
平台是框架,资源是生命线,影视课程资源是开展数字化远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以军民共建、搭建军营数字化学习平台、探索军地两用人才培养模式中资源的制作与传授为载体,实践出一套“入伍即入学、退伍即结业、退伍半年后毕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关注到成人学习者移动语言学习的需求,并试图通过构建合理的移动语言学习模式或学习平台、学习系统及学习软件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进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在设计环节,我们既可以借鉴国外的研究经验,也可以探索符合国情及汉语特点的移动学习模式或学习平台。相信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和移动设备计算、存储能力的增强,会有越来越多满足我国成人语言学习需求的研究成果问世。  相似文献   

18.
远程教育项目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学习支持服务。传统的学生支持服务观念将其界定为除课程材料制作和传送之外帮助学生学习取得进展的一切活动(Simpson,2000)或者课程制作之外的所有过程(Sharma,2000;Keegan,1996)。随着在线学习的发展及其在远程教育中所处的主导地位,有必要反思学习支持,且不同于传统或第一代远程教育中的学习支持。网络技术促进了知识的社会创建/建构和对用户生成内容的共享,二者均将学习者看作是知识创建/建构的积极参与者。本文分析了开放与远程数字化学习情境下学习支持服务的关注点,并重点关注在线学习者的挫败感、在线讨论中的沉默文化、基于共同体的学习支持,以及教师在整个学习支持服务提供中的角色。文章主要基于菲律宾开放大学十多年来实施开放与远程数字化学习的经验,并就学习支持系统应具备的属性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数字化学习的普及和发展,如何及时发现网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个体学习需求,并实时地提供满足他们需求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学习服务已日渐成为E learning研究领域的关键问题之一。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提取数字化学习资源中的核心概念和对在线学习行为的自动捕获,建立基于概念图的知识模型,在此基础上智能地挖掘学习者个体认知状态和学习需求,为个性化学习服务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0.
基于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混合学习模式在普通高校的应用优势和趋势,混合学习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基于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应用,将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新的思路。通过分析高校师范专业必修课程《现代教育技术》混合学习设计需求,构建了基于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混合学习模式,设计了该课程的混合学习实施流程图,并从混合学习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方面,阐述该课程是如何基于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混合学习实践。课程混合学习实施结果显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课程内容设计、网络课程学习导航、网络学习活动设计与组织、及时的师生互动交流、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网络学习参与度、师生对网络学习的认可度等因素对混合学习的有效实施有重要影响。基于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混合学习的对策主要包括加强网络教师培训;重视混合学习环境设计;强化混合学习活动设计与组织;提供在线学习辅导与支持;明确学校激励措施与网络教学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