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0 毫秒
1.
作为当今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典型代表,ChatGPT对人类学习方式和教育发展所产生的变革效应备受关注。职业教育是与技术连接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教教师作为职业教育的关键主体,其专业发展过程势必会受到Chat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影响。从技术功能角度出发,在先进算法和海量数据的支撑下,ChatGPT在信息检索、知识生成等方面展现出强大优势,为职教教师专业知识增长、专业技能提升以及专业素质形塑提供了新机遇。但是,ChatGPT所带来的内容生产“失真”、功能运用“高阶”以及人机关系“紧张”等问题也使职教教师专业发展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立足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充分释放ChatGPT对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赋能效应,迫切需要打造技术与教师共生发展的良性格局。具体来说,需要理顺人机关系,激发“想用”意识;增强数字支撑,厚实“能用”条件;重构育训体系,形塑“善用”能力。  相似文献   

2.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人工智能的最新突破,自发布后在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和探讨其对教师工作带来的变革。通过借鉴比斯塔“教育之弱”和杜威“交流行动哲学”的理论思想,深入思考ChatGPT和教育的融合本质,认为根据“强式教育”和“弱式教育”不同的思维取径,教师和学校具有截然不同的可替代性。教师工作应注意教育的价值伦理取向,把握教育的特性,在个性化学习、教师负担、教师自身成长等方面抓住ChatGPT带来的机遇,在学习目的、教学过程和设计、评价方式等方面积极应对ChatGPT带来的挑战。从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素养本位”的教育入手,围绕教育者数字信息素养,本文提出新时代教师素养结构新要求包括立德树人的能力、数字化时代的专业伦理、人工智能融合教学的能力,以及更新课程—学习—教学—评价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Chat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了时空和个体间的屏障,连接起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学习网络,昭示着大语言模型的无限应用前景。教育数字化转型以技术推动教育全领域、全生态变革,应紧密结合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机理和现实挑战,以创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策略,推动转型不断深入。ChatGPT等技术将在学、教、管、评等诸多教学场景发挥巨大作用,促进教与学效率的提高和教育方式的革新。同时,ChatGPT等技术也给教育伦理和数据安全带来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本研究建议延展“应用为王”的技术与教育融合思路、发展“高意识”的生成式学习范式、创设“集体智慧”的智慧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人机共善”的数字德育体系的新方略。  相似文献   

4.
由ChatGPT掀开的科技盛宴中,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合和共生”的基本逻辑,从人机交互、智能升级和共生发展等维度出发,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新机遇。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体系、价值功能、智慧形态和关系性质方面的内在张力也使得转型实践备受掣肘,难以体现教育内容的聚合性要求、彰显意识形态治理功能、凸显思政育人的实践智慧、生成人人交往的精神共同体。因此,须辩证地看待生成式人工智能赋权增能的历史实践,挖掘技术潜能的同时也应认识到技术限度,从整合教育形态、形塑技术生态、坚持价值赋魂和培育主体素养入手,激活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赋能密码,助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向善向好。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地理教育成为热题。本文在阐明ChatGPT的定义及其对地理教育的价值与意义的基础上,探讨ChatGPT给中学地理教师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发现ChatGPT助推中学地理教师地理专业知识更新、地理教学资源拓展和地理专业技能提升的同时,也会使中学地理教师角色转变陷入困境,以及面临地理专业知识的增长与辨别和道德伦理问题的挑战。基于此,本文提出智能时代下中学地理教师需从立德树人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数字素养能力以及地理课程教学评能力上获得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刻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数智时代下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文章阐述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特征,指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境,提出实现数智时代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应加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夯实新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智慧教育环境创新应用场景,技术赋能教育主阵地,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和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学生信息化素养和数字化学习能力等策略。  相似文献   

7.
建构数字化教育生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STEAM卓越教师培养的重要支撑。文章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STEAM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路径在于,如何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教师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智能技术与STEAM教师在学习环境、教学平台、教研体系、学习共同体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实践中,要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教育”STEAM教学平台建设,打造“智能化、数字化”STEAM校园环境,建构STEAM教师专业发展的“数字化教研体系”,形成以“数字化支撑”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以教育数字化赋能STEAM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强势影响教育领域并得到广泛应用。社区教育作为面向社区全体成员的教育活动,新时代正面临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泛在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一方面需要依托ChatGPT的优势进一步提升社区教育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应对由此带来的各种问题,关键是需要寻求ChatGPT赋能社区教育的有效策略。ChatGPT赋能社区教育有助于弥补社区师资能力短板、有助于促进社区教学资源拓展、有助于推进社区学习方式创新;同时也存在某些风险隐忧、一定知识局限和若干教学缺陷等问题。鉴于此,ChatGPT赋能社区教育可以以共生理念重构教学机制、以素养提升重塑教师能力、以制度建设强化教学规范。  相似文献   

9.
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给全球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加速了高等教育变革。2023年5月,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专业组织(EDUCAUSE)发布的《2023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从社会、技术、经济、环境和政治五方面,阐述了当前和未来影响全球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十五种重要趋势;介绍了助力预测性和个性化学习的人工智能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学习模式间界限的模糊、混合弹性课程模式、微证书和培养学生归属感与连结感六项对高等教育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实践;预测了未来高等教育教学四种可能的走向与情景,并分享了七位专家的反思。本文从高等教育教学变革预测的变化、人工智能驱动高等教育数字化是大势所趋、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全民终身学习,以及智能技术赋能高等教育需考虑伦理风险四方面进行了反思,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变革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0.
当前,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面临资源不均衡、评价不全面、成本高昂等问题,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注入内生动力并大幅降低转型成本。随着ChatGPT技术的日益成熟,其在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中将获得广阔的应用前景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包括自动生成海量题库、建立虚拟考场、服务学校多元化选才、学生个性化成长等。ChatGPT的应用同时也面临着伦理、技术、意识形态和不确定性等多方面挑战,对此应清醒认识,辩证看待。  相似文献   

11.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带来重大影响。ChatGPT赋能教学,推动教学模式从“师-生”二元结构转向“师-机-生”三元结构,促进教学内容从人工生产转向智能生产,催化“知识+素养”的测评模式;ChatGPT赋能学习,推动学习空间泛在化,满足学习过程全覆盖的个性化需求,形成人机协同的学习模式;ChatGPT赋能育人,推动育人理念转向高阶能力培养和综合素养培育,创新学科融合的育人模式。面对ChatGPT引发的冲击,我们要充分重视、冷静思考、积极应对,既要加快发展具有本土化特色的高水准竞品,又要深入研究人机协同的智能教育学规律,妥善处理教育的变与不变、公平与效率,以及技术的专用性与通用性等重要关系,正确把握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引领教育体系结构与运行机制变革。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ChatGPT、GPT-4等人工智能的出现,传统教育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我们已经正式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而在这个时代,教育应从注重培养个人在没有人工智能助力下的能力转向培养个人在人工智能加持下的综合能力。正确使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个性化学习路径等;同时,人工智能也能为教师提供很多的方便,把老师变成人工智能加持的超级教师。教育系统应拥抱技术变革,从而实现真正的兴趣驱动的、自主的、探究式的学习。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重点内容应包括培养人工智能思维、创造创新能力、创新设计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在人工智能协助下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3.
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赋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元宇宙、ChatGPT为代表的强人工智能技术将高等教育引入数智时代,元宇宙、ChatGPT内嵌巨大的破坏性效应,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技术维度、空间维度、伦理维度、规范维度等多层面、多场域的风险掣肘和规制挑战。针对以上风险场景,需要在不同维度适配不同的风险规制思路,形成结构化规制体系,即技术维度加强数据要素的场景化规制、空间维度加强数字鸿沟的穿透式规制、伦理维度加强向上向善的介入式规制、规范维度加强科学及时的标准化规制。建立法律规制、技术规制、伦理规制、标准规制相结合的结构化规制体系,实现数智时代高等教育风险的“全流程、全方位、全体系”规制。  相似文献   

14.
在AI技术促进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未成年人正面临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当前,AI治理战略中对未成年人的关注仅提及了教育资源和健康资源,而鲜少就未成年人的成长和数字权益展开讨论。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发展以未成年人为中心的AI驱动因素。之后,围绕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其他国际组织合作展开的“儿童人工智能”项目,文章系统梳理了以未成年人为中心的AI国际行动和实践方向,以深度剖析AI技术如何保护、支持和赋能儿童。最后,文章基于人本主义理论,从技术、伦理、未成年人三个维度出发,提出了我国发展以未成年人为中心的AI新路径,包括鼓励参与式设计、坚持伦理化治理、优化数字教育环境等。文章旨在维护未成年人的数字权益,并培养未成年人适应未来数字世界的能力,以驱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推进。  相似文献   

15.
ChatGPT作为一种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新型人工智能技术,于2022年底横空出世。这项技术的出现在教育科研领域引起了激烈的探讨。当下,ChatGPT的滥用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对和担忧,一些名校、刊物、学者已经开始了抵制。从正反两方面综述当下学术界对ChatGPT的两种态度,并重点阐述ChatGPT不该被禁用的原因。从课程内容、教学相关及考试评价角度提出了对当下教育教学的深刻反思,并针对性提出建设性建议,以期赋能教育与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的更深层次融合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ChatGPT作为一种新兴的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意义。教育如何顺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深刻变化?本文以ChatGPT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例,谈了人的思考是否可以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教师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学资源的数字化转型三个问题,以期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17.
以ChatGPT类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催生的社会生产的新业态和新模式,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也对学校教育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立足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和教育发展变革的现实与未来,我们需在教育视野中认识ChatGPT的功能特性,分析其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及边界;ChatGPT带来的教育新议题,促使人们重思教育的本质、教育与技术的关系以及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深刻认识ChatGPT的教育变革意蕴,积极关注和挖掘ChatGPT教育应用的可能空间,警惕和防范其教育应用的潜在风险,让ChatGPT类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推动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以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飞速发展,并在教育等社会领域引发多重争议。本文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试图从六个方面深度剖析ChatGPT及其他生成性人工智能对于学校教育的意义与价值,特别是其在助推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现实潜力,并尝试回应了人工智能时代“学生学习什么”以及“教师怎么教”这两个重大而又紧迫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9.
ChatGPT类产品给教育领域带来巨大冲击,引发了人们对教育活动变革的诸多思考。从技术革命和教育变革两条进路出发,基于“技术—教育”互构论的研究视角,梳理我国“技术—教育”互构的阶段性特征。系统论述人工智能新技术应用浪潮下,技术与教育互构融合的可能场景,以及技术变革给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在技术跨越发展的背景下反思当前教育活动中的两种视角:技术主义与知识主义。ChatGPT时代在“技术—教育”的互构中重新发现教育,以教育的眼光看待数字技术,在持续生成的变革过程中实现数字技术的教育化改造。  相似文献   

20.
ChatGPT的火爆引发关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畅想。文本系统梳理了ChatGPT的涵义、技术架构、产业链及企业布局情况,指出对ChatGPT的认知不应局限于智能聊天软件或大型智能类语言模型,应将其理解为一种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与人类实现互构的智能式认知理解模式。从整体看,ChatGPT释放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创新商业模式、驱动产业转型、催生应用场景,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此同时,ChatGPT会引发技术层面、社会层面、伦理层面及法律层面等诸多挑战。ChatGPT作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代表,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与应用前景,因此,应趋利避害,坚持包容审慎的态度,通过研发自主可控技术、构建人才培养系统、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等,引导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