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代际收入流动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议题,而教育与代际收入流动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经济学与社会学家基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教育与代际收入关系展开了丰富的理论探讨,但目前学界缺乏对教育影响代际收入关系内在机制的梳理.文章将代际收入流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探讨教育影响作用的理论机制.在家庭教育投资决策阶段,家庭效用函数理论关注现实经济和信贷约束的作用,而自我实现理论更关注不平等的阶层非经济特征;在学校教育过程阶段,人力资本理论强调学校教育的精英主义和绩效原则,而社会化理论则认为学校教育是代际不平等再生产和合理化的工具;在教育的劳动力市场回报阶段,地位获得理论等仅强调劳动力供给特征的收入效应,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等则仅关注劳动力需求特征的收入效应,而工业化理论等调和了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双方特征对于个人收入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经济学视角的研究普遍认为教育对改善代际收入不平等具有积极作用,而社会学视角的研究则多认为教育无法改变现有的社会阶层分化并呼吁直接的社会改革.基于理论视角的系统梳理对于教育与代际收入流动关系的实证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借鉴人力资本理论,对收入函数进行了方差分析,用城镇地区不同收入等级家庭收入比值代表收入差距,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分析了劳动力教育水平对收入差距的影响,证实了教育水平对收入差距变动趋势的影响是二次的,收入差距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经历了扩大、减少到绝对减少三个阶段。因此,应从促进就业、引入平等竞争机制和发挥劳动力市场中介作用等方面,缩小我国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3.
教育、劳动力市场与创新型人才的涌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新型人才既是教育培养的结果,也是劳动力市场使用的结果,但当前人们更多地把创新型人才的短缺归责于教育,其实,劳动力市场的缺陷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抑制了创新型人才配置能力的发挥,收入分配问题扭曲了对创新型人才的激励。因此,为使创新型人才涌现,既有赖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有赖于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和发展。要继续增加和改善教育的供给,建立统一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使市场在人才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同时,要衔接好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建立教育主管部门与劳动力市场主管部门的沟通对话机制。  相似文献   

4.
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和基于再中心化影响函数(RIF)回归的Oaxaca-Blinder(RIF-OB)分解方法,研究了2005-2015年我国教育扩张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教育扩张是近年来我国收入差距缩小的重要因素,分解结果表明教育扩张的要素构成效应会扩大收入不平等,而教育扩张的要素报酬效应降低了收入不平等。前者是因为高校扩招加剧了教育不平等,后者则是因为自1990年以来我国教育回报率持续上升的势头从2005年左右停止并呈现下降趋势,具体表现为高中和高等教育在收入的高分位处的溢价大幅下降。教育回报率的改变主要是由于教育扩张带来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近年来我国市场化转型有所放缓。在当前经济转型时期,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扩张或可成为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5.
国外研究认为教育扩展有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但我国随着教育不断扩展,目前居民收入差距水平反而日益扩大。究其原因:教育扩展过程中教育分配不平等使教育带来的经济收益相差过大,从而扩大了收入差距;过度教育带来的就业难及已就业者收益率的下降进一步拉大了收入差距;劳动力市场中的城乡二元分割和"关系网络"等进一步加剧了收入差距。因此,应该公平、理性地进行教育扩展并完善劳动力市场,消除教育扩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相似文献   

6.
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往往通过兼职行为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 导致采用传统人力资本收入函数估算的教育收益率存在偏差,为了消除教育收益率偏差,使用典型地区劳动力市场问卷调查数据,估算两个收入函数———含有在校工作经验变量的人力资本收入函数和不含有在校工作经验变量的传统人力资本收入函数。估算结果显示,后者较前者在教育投资回报系数上高出8%左右,这一结果表明传统人力资本收入函数过分夸大了教育对工资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传统明瑟收入函数将收入看作取决于学校教育、毕业后市场工作经验和毕业后市场工作经验平方项的函数,未考虑在校读书期间积累的工作经验对个人收入的影响,然而,学生在毕业前往往能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为了消除估计偏差,使用哈尔滨市劳动力问卷调查数据,分别估算含有在校工作经验变量和不含在校工作经验变量的收入函数。估算结果表明,省略在校工作经验的传统收入函数中教育系数估计值比含有在校工作经验的收入函数中教育系数估计值高出8%,这表明传统明瑟收入函数过分夸大了教育对工资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收入分配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但收入差距出现了明显的扩大趋势。本文从当前中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出发,对受教育程度和收入分配的相关性进行了理论的分析,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统计数据分析表明:当前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上,教育在个人收入分配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并发挥作用,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的工资收入有着很强的相关性,最后从教育的角度提出了一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根据明塞尔的劳动挣得函数,建立说明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之间关系的人力资本收益率模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河南农户收入结构日趋合理,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是英主要收入来源,其非农收入主要受劳动力的技术、健康状况、就业年限和受教育水平等人力资苓因素影响,以及性别、市场进入方式等非人力资本控制因素影响。可见,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存量与家庭收入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按要素贡献进行的分配,但结合近年来劳动和资本要素及C-D生产函数进行微分的方法计算出中国要素对产出的贡献情况,以及初次分配中各要素的比重情况,发现劳动要素的贡献明显大于劳动要素的报酬,初次分配中资本要素侵占劳动要素。结合收入分配理论,这种侵蚀主要源于劳动力市场的不均衡,而改变这种侵蚀必须提高劳动力在收入分配中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教育是促进劳动力流动、变人口包袱为国家财富的重要途径。从力的三要素作为切入点分别探析教育水平对劳动力工作流动的作用力大小、教育在劳动力流动中的作用力方向、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力点,来阐述教育在劳动力流动中的作用力。提出启示和建议来消除劳动力流动中的教育障碍,化解我国劳动力流动中的矛盾,以期实现教育与劳动力流动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劳动力市场中教育促进劳动生产率作用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特定的文化以及制度环境中,教育的个人收益率所反映的教育与收入的关系究竟来自社会对教育的信号作用的认同,还是代表了教育确实对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的贡献?教育的生产性功能和筛选功能究竟是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教育的生产性功能与信息性功能是否会有变化?变化的趋势又如何?本文通过将中国劳动力市场中不同部门、不同地域的教育收益率进行对比,评估中国劳动力市场中教育的生产促进和筛选作用。同时通过对比不同时点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的教育收益率,验证教育的信息性功能与生产性功能变化的趋势,并从侧面检验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教育是促进劳动力流动、变人口包袱为国家财富的重要途径。从力的三要素作为切入点分别探析教育水平对劳动力工作流动的作用力大小、教育在劳动力流动中的作用力方向、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力点,来阐述教育在劳动力流动中的作用力。提出启示和建议来消除劳动力流动中的教育障碍,化解我国劳动力流动中的矛盾,以期实现教育与劳动力流动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
隔代抚养通常是劳动者为了增加家庭经济收入而进行的理性选择。然而在劳动力市场中,隔代抚养对劳动力收入增加的因果关系以及微观机制尚有待证实。基于"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CEES)的数据所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第一,基准回归的结果表明,相对于无隔代抚养的样本,有隔代抚养样本中的劳动力收入显著更高;第二,使用短期工作时间延长(加班)与长期人力资本积累(晋升)等工具变量分析隔代抚养对收入增加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长期人力资本积累(晋升)的渠道作用更强;第三,隔代抚养对非农户口和较高教育水平(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劳动力收入影响更为显著。这表明,隔代抚养的确起到了帮助劳动者缓解育儿压力,使其有机会获得更高劳动力收入的作用,从家庭决策目标的效用最大化和代际支持的角度看,隔代抚养现象的存在具有一定合理性,这也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家庭内部代际支持文化的现代沿袭。但另一方面,也应清醒认识到隔代抚养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可行方案,是使用稳定的社会政策与充分的市场服务供给,来替代不稳定的祖辈隔代抚养。从社会政策方面看,重点是要制定育儿友好型的家庭政策,其关键是制定弹性的劳动就业政策,适当延长产假,实行男性陪产假制度的全覆盖,鼓励父母积极参与对子女的照料;从市场服务供给方面看,可以鼓励社区联合社会服务机构,开展面向隔代抚养家庭的适合祖辈与孙辈共同参与的社区活动,在优化儿童抚养环境的同时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收入分配的重要决定因素,教育在收入分配不平等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利用1988—2007年中国家庭收入项目(CHIP)四次大规模抽样调查数据,基于扩展的Mincer收入方程,估计经济改革以后我国城镇居民教育收益率的变动趋势,发现,1988—2002年期间我国城镇居民教育收益率呈现出随经济改革推进而快速上升的态势,其后的五年间逐渐趋于平稳。不同性别之间的教育收益率存在着显著差异,不过这种差异随着时间的向后推移而逐渐趋于下降。不同职业阶层、所有制部门与地区之间的教育收益率差异并没有明显缩减,而是呈波状起伏变化的趋势。由此,随着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实施,缩小地区间和不同职业阶层、不同所有制部门的收入差距,首先需要高度重视教育等人力资本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激励作用,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投入力度,以提高欠发达地区劳动力人口素质,增强区域人才竞争力;其次,深化对大型国有垄断企业改革,放宽垄断行业市场准入,减少阻断劳动力市场自由竞争的体制性壁垒,以提升劳动力市场上的资源配置效率;尤为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提高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开放和发育程度,健全和完善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这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吸引优质人力资源不可或缺的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16.
高校内部劳动力市场被身份、岗位、部门分割成若干个相互独立而封闭的单元,这种分割性影响了高校按照效率原则对内部劳动力的重新配置和再次分工,进而影响了高校运行效率。身份分割降低了要素流动和配置效率;岗位分割提高了分工效率;部门分割通过"单位"内部部门间的有限度竞争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分工效率,但却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管理人员的配置效率。根据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优化内部运行规则将有助于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这对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秋南 《文教资料》2011,(8):178-179
我国高等教育融资模式以财政拨款为主、市场投入和社会捐赠为辅,市场在高等教育融资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本文从教育机会市场中高校学杂费和举办者投入、教育融资市场中的高校融资收入、劳动力市场中的教育服务收入、科研市场中的科研经费和专利收入等四个途径分析市场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融资表现,认为市场参与高等教育融资能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实现高等教育事业和企业的互利双赢。  相似文献   

18.
发展中国家教育的信号功能及其失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教育的信号功能及其失灵问题,认为只要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就需要教育发挥信号功能。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信息不对称尤其严重,教育的信号功能作用更大。但是,在发展中国家教育市场化改革、企业片面利用学历选拔人才以及资本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教育的信号功能出现失灵。教育信号失灵会导致教育过度和收入分配的扭曲,从而削弱社会整体效率。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个明显的问题,一是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处境不同,有的专业毕业生能够比较顺利地获得工作,而有的则感到压力很大;二是高层次和高学历毕业生挤占较低层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状况严重;三是职业学校毕业生本身的综合素质不高,操作技能水平低。这三个问题突出反映了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需求不相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在体制、结构、内容、毕业生就业制度等方面与劳动就业制度改革不相适应的矛盾。当前劳动就业制度改革是要建立国家宏观指导下的市场竞争就业模式。这种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取向包括:劳动要素从行政配置转变成为市场配置,使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劳动力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建立和完善劳动预备制度,对新生劳动力劳动就业前追加若干时间的职业培训与相关教育,有效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同时缓解就业压力;进一步推行学历文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就业制度,培育和开发劳动力市场,促进职业技术培训等。这种新型劳动就业制度的最终确立,对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只有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积极与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就业制度相适应,才能释放出职业教育在就业压力缓解中应有的能量,才能获得自身的  相似文献   

20.
《教书育人》2012,(36):39
《2012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发布,高等教育扩展对劳动力市场造成的影响是什么?就业难的根源在哪里?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有哪些?今天,由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持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2012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对以上问题作出解读。作为每年一部的系列报告之一,此次最新发布的报告紧密追踪时代变化的步伐,将焦点聚集到高等教育扩展背景下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变革上。报告以严谨的事实与数据,说明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提高是一大正面结果,同时"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大学毕业生配置不均衡等现象,也倒逼经济结构调整与劳动力市场优化配置,但劳动参与率的逐渐下降、过度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