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方略有其历史渊源。当代的“德治”、“法治”与以往“德治”、“法治”有根本区别。以德治国”是对“依法治国”的进一步肯定和有力支持,是在施行社会主义法制的同时加强道德建设,实行德政与德教。法治是道德的基本体现,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基础,二紧密结合,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共同起着维护秩序、固国安邦的重要作用。中国当代的“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内容以及实现途径是对以往所有“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继承和发展,并独具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2.
能否积极地正确地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取决于对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深刻理解,以德治国内涵包括施仁政、重道德教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等方面的内容;依法治国的内涵,主要是指法律的权威至高无上,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必须依法办事。法治不是和德治相对立的概念,而是和人治相对立的概念。法治是政治文明,德治是精神文明。必须把德治划定在精神文明的范畴之内,才不会造成德治和法治的冲突。德治与法治各有其特殊性,不能相互替代,二者又具有统一性,因此具有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德治国是目的,依法治国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根本手段,所以二者应当并重。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关键在党。  相似文献   

3.
吕彬江  王昕 《教育探索》2001,(11):95-95
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是由法律和道德在调整社会关系中的不同作有及其相互关系决定的,也是市场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重要思想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科学总结。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法治对德治具有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德治为法治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保证。我们要切实实施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与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5.
以德治国属于思想建设范畴,依法治国属于政治建设范畴,二者紧密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保障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功能。要实现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紧密结合,一是要全面深入认识和领会江泽民同志的“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思想,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二是要在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同时,努力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三是在法律与道德建设实践中,自觉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联系起来;四是要注重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以德治国”是历史的必然与时代的要求。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要正确认识并发扬“德治”传统,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古之“德治”与今之“德治”和“德治”与“法治”这两对关系,从而建设适合中国国情与时代特点的社会主导道德,形成并完善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新型德治。  相似文献   

7.
能否积极地正确地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取决于对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深刻理解,以德治国内涵包括施仁政、重道德教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等方面的内容;依法治国的内涵,主要是指法律的权威至高无上,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必须依法办事。法治不是和德治相对立的概念,而是和人治相对立的概念。法治是政治文明,德治是精神文明。必须把德治划定在精神文明的范畴之内,才不会造成德治和法治的冲突。德治与法治各有其特殊性,不能相互替代,二者又具有统一性,因此具有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德治国是目的,依法治国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根本手段,所以二者应当并重。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关键在党。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基本治国方略;道德和法律在内容、性质和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在运行机制上相互分工,在功能作用和调节范围上具有互补性;中国古代的德治传统和西方的法治思想为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德治不是人治,法治不排斥德治;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置于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战略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在处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上,做到德法相济,标本兼治,以德为本;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同时,坚持以德治国,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稳定地发展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9.
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内在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具有内在统一性,这主要表现在:承担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主体是统一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法律与道德在内涵和功能上能相互融通互补,一方面道德理性能够为法律提供合理的根据,另一方法治也可以成为德治的圭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内在统一既体现了一种化宿命,也体现了洞悉这种化宿命和历史必然性的人们的主体精神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是由法律和道德在调整社会关系中的不同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决定的,也是市场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案,使法律和道德的关系重新得到审视。法治作为一种当代社会主流控制模式,必须以深厚的道德底蕴作为基础。  相似文献   

12.
17世纪英国革命是英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转折点。作为率先走上现代化国家之路的英国,在法治方面同样走在了世界各国的前列。在17世纪革命以前,国王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经过英国革命一系列人权法案的颁布尤其是“光荣革命”中《权力法案》的建立,彻底改变了英国社会的人治状态而走上法治化道路。研究英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历史,对于建立法治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法治与德治的结合问题提出了三点初步意见。必须坚持法治主导,德治辅助,民主监督,三管齐下。官德重于民德,官德的优劣决定民德的好坏,关系社会的兴衰,国家的强弱与政权的得失。与当代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当代中国的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来源于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同时,必须与国际接轨,充分吸收借鉴包括法律,道德在内的西方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4.
道德与法律是人类社会中两大基本的社会规范,在治国过程中发挥着异形互补的作用,以德治国就是依靠人类道德规范和社会成员的普遍自觉性治理国家,道德的引导性,防患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决定了道德可以成为一种安邦治国的规则体系,而法律则往往是把人类道德规范外在化和强制化的结果,中国历史上德主法辅的治国方针源远流长,而西方历史上的法治思想则十分突出,现代中国政治的症结不仅是缺乏法治,而且是道德与法律两重因素的共同缺失,因此,要建立法治国家,必须克服唯法主义的偏向,提倡讲求道德与遵从法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儒学、儒家文化呈现复兴的态势。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哲学的重要财富。儒家倡导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渗透于其所谓的治国方略之中,使中国传统法治思想中充满了德活的因素。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不应归于消灭。从中国的社会形态、观念形态来看,传统的儒家思想对现代的法治社会建设也应有其积极的作用,且可以为我们的依法治国方略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正视我们的传统思想和文化,注重其中所蕴含的人性因素对我国法治建设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略论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泽民同志在年初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我们应该始终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是站在新世纪的历史高度,深刻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经验基础上提出的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治国方略,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一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是从治国方略的高度来论述的,这就把过去我们党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方略扩大为“德法并举”的方略。把以德治国提升到治国方略的高度决不是对依法治国方略的否定,而是对依法治国方略的加强…  相似文献   

17.
实现从人治意识走向法治意识的历史性转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法治意识是实现法治社会的精神条件,是现代法律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人治意识是当前中国法治发展面临的最大心理障碍。中国实现法治的政治心理要求是,从人治意识走向法治意识,并把法治精神确立为整个中华民族政治心理转型中的主导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呼唤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德治国"的提出强烈表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不仅需要全社会的法治,而且必须加强全社会的道德建设,建立一整套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别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9.
我党在人治与法治方面 ,经历了三个不同的认识阶段 ,轻视法治、重视人治的阶段 ,重视法制建设阶段 ,主张法治阶段。轻法治、重人治是治国误区 ,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加强法制建设 ,主张法治是我党在理论认识上的重大突破 ,也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以德治国属于思想建设范畴 ,依法治国属于政治建设范畴 ,二者紧密结合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保障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功能。要实现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